《
相见欢·云闲晚溜琅琅》是
金朝词人
蔡松年所作的一首
词。此词描写了与友人秋夜对饮的场景,仅有三十六字,却创造出一个耐人品味的境界。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抒情而不露痕迹,表面看上去纯乎写景,不言世事人情,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闲云菊芳的外在展现,但实际上闲云松菊,表现的正是陶渊明式的境界。
作品原文
相见欢⑴
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⑵,金葩玉蕊遍之⑶。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⑷,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⑸。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⑹,使清音者度之⑺。
云闲晚溜琅琅⑻。泛炉香。一段斜川松菊⑼,瘦而芳。
人如鹄⑽,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人物⑾,两相忘。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⑵云根:山石。
⑶金葩(pā)玉蕊:指菊花,黄色的花瓣白色的花蕊。
⑷蜜炬(jù):蜡烛。蜜蜂蜂巢中的蜡可作蜡烛的原料,故以“蜜炬”代称蜡烛。
⑸蓊(wěng):本是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郁勃。
⑹要(yāo):邀请。
⑺度(duó):谱曲。
⑻溜:细流。琅琅:象声词,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
⑼斜川:地名,其地在江西都昌县,近庐山。
陶渊明有《
游斜川》诗。川,平原,平地。
⑽鹄(hú):鸿鹄,一种水鸟。古代鹄又通“鹤”。
⑾清商:商声,古代五音之一。古谓其调凄清悲凉,故称。
白话译文
薄暮黄昏,天边的红云肆意翻卷,耳边流水声潺潺,香炉中的烟气弥漫了整座山谷,溪水淙淙,向远方蜿蜒而去,清瘦的松树菊花在微风中静静地晃动,散发出淡淡芬芳。
人如鸿鹄般伸长脖子屏气静听,月色如霜洒满了大地,友人抚琴一曲,悠扬动听,令人物我两忘。
创作背景
这是蔡松年退隐山林之后所作出的一首小令。蔡松年只求晚年能过上平淡清静的生活,效仿古人辞官而去,种菊西岩,夜置酒,与友人
陈公辅对饮赏乐。花香,泉清,炉香使人陶醉,于是创作此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词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陶渊明的敬仰与钦佩。“斜川松菊”似与陶渊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同趣。陶渊明的清旷高古的精神,与陶借松菊抒发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的心境,无一不令作者折服,不自觉地便流露纸端,见于词上。
这首词与平常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抒情而不露痕迹。表面看上去纯乎写景,不言世事人情,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闲云菊芳的外在展现。但实际上闲云松菊,此情此景,正是人们追求的那种陶渊明式的境界。
这首小令仅有三十六字,却创造出一个耐人留连品味的境界。这个境界的主要审美特征,只是一个字:清。泉水清澈,月光清冽,其清在色,清与浊相对。水流琅琅,琴质如玉,其清在声,清与杂相对。青松挺立,黄菊离披,其清在骨,清瘦与肥腻相对。炉香袅袅,菊香沁人,其清在气,清淡与甜俗相对。总之,词中意象,无一不清。外在的清景与无机心、无名利之想的人的心灵,内外相映,遂觉冰心玉壶,表里澄澈。
清境之中,词人又用点示性笔墨,借千古隐逸之祖陶渊明为诗境点缀。“一段斜川松菊”,似用典非用典,稍稍提掇,韵致得来不觉。陶渊明曾“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并有诗纪其事。这里提及斜川,一是因为眼前挚友相聚,情趣不减当年陶氏之游;但更重要的是斜川是与陶渊明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提及斜川,就能唤起对陶渊明清旷高古的精神风貌的感知。陶渊明多次咏叹过松与菊,这种高洁的风致与萧闲的心境,是作者心折和读者熟悉的,稍加点示,便如轩窗洞开,清风洒然,不期而至。
这首小令仅简单择取云、泉、松、菊、鹄、琴、玉、月、霜等具有特殊意蕴的意象,便构筑起一个清幽绝尘、表里澄澈的意境。全词淡笔白描,纯粹写景,但景中有人。不必表示对扰扰红尘的厌倦,也不必表达遁世避俗的志向,而画面自然透出人格之清高、情趣之雅逸。
名家点评
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
张仲谋:和多数词作不同,这首词里几乎名言什么抒情的字眼,纯乎写景。作者没有表示对扰扰红尘、名缰利锁的厌倦,只是淡墨白描,绘出一幅清景,却使人自觉其中乃陶渊明、林和靖一辈人物。
作者简介
蔡松年(1107—1159),金代文学家。字伯坚,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仕金官至尚书右丞相,封卫国公。文辞清雅,与
吴激齐名,时称号“吴蔡体”。著有《萧闲公集》,词《明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