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柴静著长篇自传集
《看见》是记者柴静所撰的长篇自传集。初版时间为2012年。
内容简介
《看见》是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讲诉了柴静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女记者和主持人的经历。
《看见》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真实记录了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等在21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
作者简介
柴静,生于1976年,山西临汾人。曾担任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主持人。2001年,加盟中央电视台,陆续在《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及出镜记者;2011年,参与创立专题栏目《看见》,并担任主持人。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看见》的写作动机,很自然也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离开”。第一个是2008年引柴静入央视的“导师”、《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陈虻去世,第二个是2009年突然调离《新闻调查》。两件事,都是柴静无法预期的,让柴静感觉到生死万物的无常。
谈到写书的过程,柴静说非常困难,从决定动笔至完成,用了4年多时间,中间停断过多次,有时一停就是半年一年。当她觉得不能诚实对待自己的时候,就不动笔。等待心结慢慢解开,等待记忆慢慢清晰,等待时间慢慢消化。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对于大部分只能从媒体中获取新闻的普通人来说,《看见》让他们看见了新闻“另一个版本的故事”。《看见》里,可以看见作为记者的作者柴静的个人感情,也让人看见了做新闻的另一种人性方式。
通过《看见》,读者了解到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看法,这个对事实的看法,就是所谓的了解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种观点,就有多少种真相。在哲学层面亦可以说,有多少个认识主体或观察者,就有多少个真相。
内容特色
客观,是《看见》的首要特点。在当下这个全世界都关注中国的时代,中国的新闻往往比小说更有可读性。所不同的是,小说可以编,新闻是真的,而且往往其中的好坏没那么简单。所以,电视上45分钟的新闻节目,背后隐藏着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故事延展。
从“非典”开始,到虐猫事件、真假华南虎、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药家鑫死刑……这些关键词在中国过去的十年中,都曾陆续位居社会关注度的榜首。“虐猫没人性”、“周正龙说谎”、“药家鑫该死”……这些简单粗暴的判断,大概是很多人认识事件后的第一反应。但是在柴静的笔下,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比如,“虐猫事件”。2006年,网上热传一个女人用高跟鞋踩死猫的视频。这个女人和拍摄视频的李姓男子被网民“人肉搜索”。柴静在采访中发现,事件暴露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和暴戾浮躁的社会心态——李对虐猫根本没有兴趣,这么做只是为钱,拍下来卖给网站,一次2000元,比他一个月工资还高。同时,这只是一个利益链的环节……而“高跟鞋女人”,只是因为离异导致心理抑郁需要发泄。在这里,柴静发现,“虐猫事件”的罪魁其实是一些无良网站。
在《看见》里,柴静并没有为“虐猫事件”翻案,只是呈现事实而已。因为她所“看见”的事实,是《看见》的核心。
“眼见背后有思考”,是 《看见》的特点。柴静说,新闻要客观公正,所以记者是旁观者,不能感情用事。但真干了这一行,却发现一不小心,原本端着的“客观冷静”稀里哗啦地碎了一地。因为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也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柴静说自己“关心新闻当中的人”。因为记者也是人,在交流中难免动情。
比如,柴静采访被药家鑫杀害的张妙的父亲时,隔壁房间传来张妙母亲的哭喊。柴静在哭声中坐不住了,于是对摄像师说:“我去看看。”然后她坐在张妙母亲的身旁,用手在她肩臂上轻轻抚摸。接下来她采访了药家鑫的父亲,她发现药家鑫的母亲天天躺在儿子的床上睡觉,抱着他平时爱抱的玩具——在“看见”背后,这两对父母的反应让她难以忘怀。
事实上,对这起事件的最简单描述大概是:“药家鑫开车撞倒张妙,下车后连刺6刀致其死亡”。怎么听都十恶不赦。然而,柴静却花了大量篇幅去倒叙药家鑫的成长过程——过分严苛的家庭教育让他的心理严重扭曲。听完这些故事,再去判断,也许会有另外一个结论——对药家鑫施以死刑没错,但他其实也是一个教育的受害者。
作品影响
截止2013年1月,仅仅用1个月时间,柴静的《看见》销量已经过100万册。
2013年12月,亚马逊中国年度图书榜发布,柴静《看见》登榜首。
截止2014年1月,《看见》销量近300万册。
作品评价
主持人崔永元:“《看见》不仅是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群体的记忆,甚至有可能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编辑刘瑞林:“《看见》这本书不同于一般名人出书。它是纪实,也是文学,是个人传记,也是社会变迁的备忘。读初稿时,我就迫切希望我的女儿能读到,对于了解中国,对于个人成长,都有启发。”
作家张立宪:“关于这本书没有更多要说的了,她现在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要交给读者,她的好和遗憾要交给读者,这里面有她作为一个职业人所经历的事情,现在又提倡新闻专业主义,包括小柴平时聊天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心目中的偶像记者、偶像主持人,也会谈到别人是怎么来做采访、怎么做主持、怎么做新闻的。但是这本书并没有描述像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明星的书一样,描述新闻专业领域做的有多么好,她描述的是要想把新闻专业主义做得好是多么难,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比较好的一点。 从我目睹这部书稿漫长的写作过程,我想把文章写好、写得多么好,可能这部书里面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至少我体会到的是要想把文章写好是多么难,小柴给了我们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参考资料
.人民网.
看见.中国青田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5 13:4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