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败血症,泛指一类由真菌引起的败血症,患者多为免疫能力低下者。
疾病名称
真菌败血症
疾病概述
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基本上为院内感染的疾病,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见于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肿瘤滑溜,以及经插管输液(特别是高营养治疗)、
透析疗法等患者。以白念珠菌最为多见,多数伴细菌感染。大多发生在严重原发疾病的后期。病程进展缓慢,临床毒血症症状可被原发病及伴发的细菌感染掩盖,部分病例仅尸检时发现。真菌败血症多数为播散型,病变累及心内膜、肝、脾肺等。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疾病描述
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基本上为院内感染的疾病,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见于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肿瘤滑溜,以及经插管输液(特别是高营养治疗)、透析疗法等患者。以白念珠菌最为多见,多数伴细菌感染。大多发生在严重原发疾病的后期。病程进展缓慢,临床毒血症症状可被原发病及伴发的细菌感染掩盖,部分病例仅尸检时发现。真菌败血症多数为播散型,病变累及心内膜、肝、脾肺等。
症状体征
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基本上为院内感染的疾病,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见于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肿瘤滑溜,以及经插管输液(特别是高营养治疗)、透析疗法等患者。以白念珠菌最为多见,多数伴细菌感染。大多发生在严重原发疾病的后期。病程进展缓慢,临床毒血症症状可被原发病及伴发的细菌感染掩盖,部分病例仅尸检时发现。真菌败血症多数为播散型,病变累及心内膜、肝、脾肺等。当
免疫缺陷者感染在应用足量抗菌药物后感染未能控制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除作细菌培养外,应同时作真菌培养。
疾病病因
基本上为院内感染的疾病,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
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1、人体因素 机体防御免疫功能缺陷是败血症的最重要诱因。健康者在病原菌入侵后,一般仅表现为短暂的菌血症,细菌可被人体的
免疫防御系统迅速消灭,并不引起明显症状;但各种免疫防御功能缺陷者(包括局部和全身屏障功能的丧失),都易诱发败血症。
(1)各种原因引起的
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减少是诱发败血症的重要原因,但中性粒细胞降至0.5×109/L以下时败血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多见于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2)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
放射治疗、细胞毒类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大手术的开展等都是败血症的重要诱因。
(3)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器的应用。
静脉导管的留置、动脉内导管,
导尿管留置;烧伤创面。各种插管检查,如内镜检查、插管造影或内引流管的安置等都可破坏局部屏障防御功能,有利于病原菌的入侵。
(4)严重的原发疾病,如肝硬化、
结缔组织病、糖尿病、
尿毒症、慢性肺部疾病等也是败血症的诱因。如患者同时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诱因时,发生败血症的危险性将明显增加。在上述各种诱因中
静脉导管留置引起的葡萄球菌败血症,在院内感染败血症中占重要地位,静脉导管留置72小时以上者局部可发生
静脉炎,由此可诱发败血症;静脉导管留置和辅助呼吸器的应用亦是
不动杆菌属、沙雷菌属等革兰阴性败血症的常见诱因之一;留置
导尿管则常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诱因。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是诱发真菌败血症的重要因素。
2、细菌因素 金葡菌可产生多种每和外毒素,其中起主要致病作用的有
血浆凝固酶、α—
溶血毒素、杀
白细胞素、肠毒素(A—E,以A型多见)、玻脱性毒素、红疹毒素等可导致严重的败血症;近年来分离到的肠毒素F,与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的发生有关。格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
内毒素能损伤心肌和血管内皮,激活
补体系统、
激肽系统、凝学与纤溶系统,以及交感
肾上腺脊质系统,ACTH/
内啡肽系统等,并可激活各种血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8等各种细胞因子,其中TNF—α在病理胜利改变中起关键性作用),
炎症介质、心血管调节肽等,导致
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等。铜绿假单胞蛋白质合成抑制物,如蛋白酶、杀
白细胞素、磷脂酶C及外毒素A等,后者是一很强的蛋白质合成抑制物,可引起组织坏死;外毒素A和弹性蛋白酶同时存在时,其毒力最大,肺炎球菌致病主要依赖其,后者有抗吞噬作用;常可产生
溶血毒素和神经氨酸酶。肺炎克雷伯杆菌等亦具有,有节抗吞噬和
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病理变化病原菌的毒素可引起组织和脏器细胞变形,可发生水肿、坏死和脂肪变形。毛系血管损伤造成皮肤和年末淤点和皮疹。病菌引起的迁徙性多见于肺、肝、肾、骨、皮下组织等处,可并发
心内膜炎、
脑膜炎、
骨髓炎等。单核—
吞噬细胞增生活跃,肝脾均可增大。
诊断检查
(一)
血象 血细胞总数增多,一般在(10—30)×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可出现明显核左移及细胞内中毒性颗粒,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机体反应性较差者及少数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偏低,但
中性粒细胞数仍增多。
(二)
病原学检查 以
血培养最为重要,应在
抗菌药物应用前及寒战、
高热时进行、并宜多次反复送验、每次采血量新生儿和婴儿为5ml,年长儿和成人为10ml。有条件者宜同时作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已采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宜于培养基中加入硫酸镁、β—内酰胺酶、对氨苯甲酸等以某些抗菌药物,或用血块培养法以提高
阳性率。骨髓培养的
阳性率较血培养者为高。以
脓液、
脑脊液、胸腹水液、淤点挤野等涂片检查和培养,亦有检出病原菌的机会。分离得病原菌后敏实验,以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供选用抗菌药物参考。必要时测量最低杀菌浓度(MBC),血清杀菌实验也有重要参考意义。一般培养基上无细菌生长,疑有L—型细菌
败血病时,应作高渗盐水培养。真菌生长缓慢,培养
阳性率亦较低。
乳胶凝集实验测定抗原或相应抗体(用于隐球菌病),以及病理组织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厌氧菌分离培养至少也需1周,不能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细菌学依据。近年已开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快速诊断技术。色谱法也能在1小时内对林装标本做出有无厌氧菌的诊断,便于指导用药。免疫荧光法快速、敏感,且能特异地鉴定厌氧菌;其他尚有免疫酶表组化快速鉴定产气荚膜梭菌等,对早期诊断有良好效果。
(三)其他检查 鲎溶解物实验(LLT)可检测血清等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的内毒素,但不能鉴别为何种病原菌,对诊断革兰阴性败血症有一定帮助。病程中如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或休克、DIC等时,应作相应检查。化脓性关节炎在发病2周后X线检查才有所发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 反
急性发热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而无局限于某一系统急性感染时,都应考虑败血症的可能。病史询问和详细体检对协助诊断有推测病原有一定意义。凡新近有皮肤感染、外伤,特别有挤压疮疖者;或有尿路、
胆道、
呼吸道等感染病灶;或各种局病感染虽经有效
抗菌药物治疗,而体温能未能控制者,均应高度怀疑有败血症的可能。如在病程中出现皮疹、
肝脾肿大、迁徙性
脓肿等,则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可基本成立。详细体检常可发现原发病灶或入侵途径,并从病灶部位和性质推知病原菌的种类。获得
阳性血培养后应作进一步检查,常可因而发现原发病灶,而便于进行根治。血培养(和骨髓培养)
阳性为败血症确诊的依据。
治疗方案
真菌性败血症:可选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等,仍以良性霉素B抗菌作用最强,但因其毒性大,常限制其使用,此时可选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应用的疗效较好。
疾病预防
加强卫生期保健工作,产前应进行引导分泌物检查,如培养发现B群溶血性链球菌应及时治疗,以免新生儿受染。对新生儿室、烧伤病房及因
白血病接受化疗者或骨髓移植者宜采取防护性隔离,防止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慢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的医护人员应暂调离并并给予治疗,有明显或隐匿的感染灶者须及时治疗。对留置体内的导管应定期更换,如有感染须及时去除,同时给予针对
抗菌药物的治疗。疥、痈等皮肤感染切忌挤压。
合理使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使用期间严密观察口腔消化道、
呼吸道、尿道等处有无真菌感染,如有发生,须及时处理。对糖尿病、
慢性肝病、白血病等易导致感染的慢性疾病宜积极治疗,尽量预防感染。对
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和其他
免疫缺陷者预防性口服抗菌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可明显降低感染的发病率。医务人员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操作规程,勤洗手,尽量应用一次并使用的医疗用品,是减少
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