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诰
中国南朝时期陶弘景著作品
《真诰》是中国南朝时期陶弘景著作品。全书内容庞杂,但涉及的许多经书、大量道教人物和方术等,是研究道教的重要历史资料。
基本信息
据《云笈七籖·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等记载,弘景先祖陶氏,本是冀州平阳人,帝尧陶唐之苗裔。十三世祖陶超,汉末渡江,始居丹阳。相传弘景之母曾梦见一只小青龙忽从身中飞出,向东升天而去,并有两天人手执香炉来到所居之室,于是有孕,于刘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年)生弘景。弘景四五岁便好学,九岁时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等书,多达万余卷,并爱好写作。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传》,日夜研读,萌发了养生之志。陶弘景读书兴致广泛,通晓七经大义,善稽古、训诂,尤好五行、阴阳、风角、炁候、太一、遁甲星历、算术、山川、地理、物产、医药。另外还能善棋琴,工草隶。年十七时,他与江敩褚炫刘俣同游,都以才学知名,合称升明四友。
齐高帝萧道成即位(公元479年),引为豫章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拜为振武将军宜都王侍读。但他不交游官场,只以披阅公文为务。在此期间陶弘景拜兴世馆主孙游岳为师,学习上清经法、符图。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他上表辞官,诏许,赐帛十匹,烛二十铤,并另赐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用。当陶弘景离京时,公卿众友饯别于征虏亭,人数甚多,车马拥堵,这是宋齐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大饯行场面。陶弘景退隐江苏之句曲山(茅山),认为“此山是金坛洞宫,名曰华阳之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曰茅山”,故自号华阳隐居,时年三十七岁。隐居之前,陶宏景曾在茅山获得杨羲许谧手书《上清经》真迹。
永明八年,他曾请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到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又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到始宁兆山谒法师钟义山,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标及其他各处老道士,并获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多天才返回。搜访道经,为他以后著述,特别是为写作《真诰》准备了良好的条件。陶弘景云游之时,随时救穷济困、解人疾病,不知疲倦,经常暗中助人,不留姓名。他很喜欢听松树的风声,曾在隐居的庭院种满松树,每当听见松涛之声时,便走近树旁,感到心旷神怡。永元初(公元499年),他又修一座三层楼房,自居最高处,闭门谢客以著述。在茅山隐居期间,他写下了《真诰》。梁武帝早年素与弘景深交,当武帝禅代之时,弘景援引图谶,拟定国号为梁,被采纳。
内容介绍
综述
该书七篇,据陶弘景注,每篇本一大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崇文总目》、衢本《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等均著录十卷。 《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此书,又析为二十卷。其篇卷次第及内容如下:一,《运题象》四卷。起于“愕绿华诗”,止于许翙抄写《剑经》论尸解事,多诗歌、问答。述众仙屡降,遗以仙枣等状;列降临诸仙之名,陈三元八会为书本始;说三十六天十方上下;贬斥黄赤房中及帛家道血祀之术,宣谕上清弃世登仙之旨。陶注云: “此卷(篇)并立辞表意,发咏畅旨,论冥数感对,自相俦会。”
二,《甄命授》四卷。自标目“道授”,多“君曰”为段,列《上清经》目,叙历代修道者掌故及神仙传说;戒以学道九患、天下五难、功过标格、宿命罪福,谕以“人生有骨录,必有笃之道使之然”、“道德无形,……断六情,守空净,亦见道之真,亦知宿命”之意。此“并诠导行学,诫厉愆怠,并兼晓分挺,炳发祸福”。卷八“太元真人告许长史”后四条言太上有“枕中之要”,“故当与卿同编仙录”云云,是后人所作,陆修静得之于南阳。
三,《协昌期》二卷。多录经诀,有“太上真人撰所施行秘要”、“清灵真人说《宝神经》”、“紫微夫人喻书”、“东华真人服日月之象上法”、“上清真人冯延寿口诀”、“养性禁忌口诀”等目,说导引、咽液、内视、远听、祈祝、服药、应梦、存二景、守玄白、拘魂制魄、守一斋戒,及避邪鬼、建冢墓等杂忌。此“并修行条领,服御节度,以会用为宜,随事显法”。此篇还言及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事,并谓“佛驾正轮”, “大方诸之西、小方诸上多有奉佛道者,有浮图,……其上人尽孝顺而不死,是食不死草所致也”云云。
四,《稽神枢》四卷。主要叙述茅山形胜和来山修道者事,旁及诸洞天仙馆、地下鬼官位次:“并区贯山水,宣叙洞宅,测真仙位业,领理所阙”。
五,《阐幽微》二卷。言北方罗酆山鬼事,叙六天宫鬼官位次,并附杨羲通灵所作《辛玄子自叙并诗》(此段另有成书,见录于《新唐书·艺文志》,作《灵人辛玄子自序》一卷),以明“形识不灭,善恶无遗”。
六,《握真辅》二卷。系杨羲、许谧、许翙三人在世时所作修行杂记及书信往来,“非真诰之例”。多记感梦、通神、写经、修行诸事,并录诸禁忌日及造静室法。
七,《翼真检》二卷。为陶弘景自述。由《真诰叙录》和《真胃世谱》两部分组成,并“标明真绪,证质玄原”。《真诰叙录》述《上清经》之源起、传授,以及该书资料之出世、流传、收集、整理等情况,并列举全书之体例。《真胃世谱》则记许氏谱系,并有杨羲、华侨等人传略。
该书叙述上清经、传和《真》源流甚详。书中称引的百二十余种道书,绝大部分属于上清派。《甄命授》所列经目,现多有书存世。其中称某经“在世”,如《八素真经》《九真中经》《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太上三天正法经》)《石精金光藏景录形》《飞步七元天纲之经》《大洞真经三十九篇(章)》《曲素决辞》等,即是该书于东晋杨、许书写此语时已造出。其余经书,根据书中其他资料,也有不少造出或初具雏形。这对于上清道书断代具有重要意义。《真诰叙录》述杨、许手迹流传,后王灵期张大造制事,又指出:“自灵期已前,上经已往往舛杂。”并以事实说明:“杨君去后,便以动作。故《灵宝经》中得取以相揉,非都是王灵期造制,但所造制者自多耳。”这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书中还旁及正一、灵宝、三皇、太清等系经书的流传或制作情况。例如,指出葛巢甫造构《灵宝经》,陆修静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等,为考察《灵宝经》源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书文体杂陈,其中有大量诗歌,皆盛其词藻,文辞华丽,风格多异于魏晋玄言诗和山水诗。书中还论及道士的书法、建靖室法;且其养生法殊多诀要,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较多记载传道之事
如《运题象》中说:“清虚真人授书曰:黄赤之道,混气之法,是张陵受教施化,为种子之一术耳,非真人之事也。吾数见此行而绝种,未见种此而行生矣。百万之中,莫不尽被考罚者矣。千万之中,误有一人得之,得之远至于不死也。”“又有一人甚少,整顿,建芙蓉冠,朱衣带剑,未曾见也。意疑是桐柏山真人王子乔,多论金庭山中事,言多有不可解者,恭敬紫微、上真九华妃也。”书中充满了神秘、虚幻色彩。
较常谈到修道养生之术
《甄命授》中谈到“道”:“道者混然,是生元炁,元炁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道自身是虚无的“混然”状态,然后道又相继衍生出“元炁”、“太极”这两种混然之气。要想达到这种“混然”的状态,就要求心地清静、排除私欲杂念,专心修道,即“凝心虚形”、“抱玄念神”,进入一种忘我、全神贯注于道念的境地。相反,如果心思不专,杂念真胸,心猿意马,就不能进入良好的修道状态。为了做到心神专一。首先要做到情感平静、稳定,不喜不忧,宠辱不惊,因为“喜怒损志,哀戚损性”;其次要戒除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杂欲,而应清心寡欲;另外还要矢志不移的“勤苦”,这样才可修道。存思法是修道养生的重要途径,《真诰》中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这充分体现了上清经法的特点,也表明了陶弘景是站在上清派立场上的。
书中介绍了数种存思法:一是存思五神法。五神是指人体的两手两脚和头部,修炼者修道时设想自己的头部为青色、两手为红色、两脚为白色,“则去仙近矣”。二是存思日月法。首先在心中存思太阳的形象,然后设想太阳从中进入体内,洞彻心腑,顿时觉得心暖神清。另一种存日法则是,先在心中存思太阳形象,设想其霞光辉映、火红一片,然后设想太阳的光芒升到喉咙,直到牙齿间,再设想日光返回到胃中。如此能够“内视”,开目见心,胃中光彩鲜丽。如果一日三为之,则一年疾病尽除免;行之五年,则全身焕光泽;行之十八年而得道,则人行日下无影迹,又可回避鬼怪灾祸。存月法大致过程是:设想素洁的月光从心中照入咽喉,再到齿间,皎洁的光芒再回复到体内胃中。三是存气法。修炼者存思心中有白气,脐中有黄气,头部有黑气,三气生成,如云朵萦绕全身,云气忽变成火,火又烧身,浑身透彻,这样修炼可以长生不死。修道养生的另一方法是服食仙丹妙药。
《甄命授》的《服术叙》着重叙述服食之术,认为服食的妙处在于除却“百灾、百毒、百疫”。《协昌期》中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养生药方,如“兀散五斤,伏苓煮三沸,捣取散五斤,右二物,合和更捣二千杵,盛以密器,旦服五合,百灾、百毒、百疫不能犯,百童而壮健,久服能飞越峰谷,耳聪目明矣。”《真诰》认为修道求仙应与健体养生结合起来,若“学道者常不能慎事,尚自致百疴”,则不能得道成仙。故书中阐述了不少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清心静神、肌体按摩、叩齿生津等,这些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成仙的内容,当然是虚幻不稽的。
还介绍了一些修仙之地
该书《稽神枢》较详尽地描述了那些修仙之地的来历、地理位置、众神仙迹等。如“金陵之土似北邙及北谷关,土坚实而宜禾谷,掘其间作井,正似长安凤门外井水味,是清源幽澜,洞泉远沽耳。水色白,都不学道,居其土,饮其水,亦令人寿考也。”“大茅山中,茅山相连。长阿中有连石。古时名为积金山,此山中甚多金物,此处宜人住,可索有水处,为屋室静舍,为佳。”《稽神枢第一》中详尽记述了道教茅山派的发源地句曲山(即茅山)的地理位置、山名由来、山景水色、地质矿藏、历史传说等,显示出茅山是最佳的修道处。与《稽神枢》描述的山清水秀的仙境相对照的则是《阐幽微》中所记述的森严恐怖、血腥累累的地狱——鬼王都城罗酆山以及居在此山的形形色色、职位大小不一的鬼神。这里所描述的鬼神谱系与《真灵位业图》在第七神谱系列中的鬼神谱系有些类似。
该书是最早记载狼山及狼五山之名的文献,《真诰·稽神枢》中,有一段以“海中有狼五山”开头的事迹,记述了一位名叫虞翁生的会稽(今绍兴)人,受仙人指点隐居在狼五山中。他服食日华,炼丹修仙,最终得道而“乘云升天”。书中说,虞翁生成仙这一天为“晋穆帝(东晋)永和元年(345)七月二十三日”。或许是为了证明此人此事的真实性,这段记载的结尾还补充说,“狼五山在海中,对句章岸,今直呼为狼山。”句章,这里代称吴越之地,是指狼五山南方的陆岸。
有关《上清经》的传授历程
《真诰》第十九卷《翼真检第一》中的《真诰叙灵》具有重要的道教史料价值,主要叙述道教七大部类经书中第一大部类《上清经》的具体传授过程,记录了《上清经》的问世和它的重来传人杨羲、许谧、许翙等流传该经的一些情况。《真诰叙录》还述及道教另一部类经今本《灵宝经》问世的经过。这对于研究上清派与灵宝派两大道教经派产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翼真检第二》中的《真胄世谱》,较细致地记载了许谧、杨羲的家世谱系和他们的一些事迹。
《真诰》,上清派宗教书籍,为南朝道士陶弘景所编撰。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是道教重要派别上清派的承传者。
“真诰”意为“真人口授之诰”,“真人”是道教对神仙人物的尊称,“诰”是上对下的一种诫勉。《真诰》系东晋杨羲许谧顾欢曾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真迹》一书。陶弘景勤加搜访,并加注解,编之《真诰》。书中内容庞杂,介绍了道教上清派的历史、传记和方术等,对道教其他派别也有所涉及。《真诰》认为“道者混然,是生元炁。元炁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真诰》重视《抱朴子》的金丹和守一,但认为“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
天师道老君佛教术语、思想,如说:“欲殖灭度根,当拔生死栽。”“种罪天网上,受毒地狱下。”“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小大固无殊,远近同一缘。”等等。这些对研究上清派的形成和东晋南朝佛道二教交流的历史,均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古籍级别
2020年10月30日,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15:19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