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堂”为
常姓堂号,缘于唐
中郎将常何因知人善用而受
唐太宗表彰的典故。后“知人”便常作为常氏祠堂的堂号,此外还会在常氏的宅院、族谱、礼簿、灯笼等处使用。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
晋阳(今
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
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
平遥、和顺间的
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
陵县、
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
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3、
常姓字行辈份排序井然,读之意远。据民国抄本《常氏族谱》,江苏如皋
常姓一支字行为:“敦愈怡乔吉,征善禄绶祥,谊修忠伦。”
历史上
常姓名人很多,西汉有太原人
常惠,武帝时随
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
苏武为
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官至右将军。三国
两晋时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常氏多有显者,河南温(今河南温县)常氏发展成为望族。常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
东晋时有史学家
常璩,曾在
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
建康(今江苏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三国魏温人
常林,官大司农,封
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4世孙常珍北魏时任南安太守,避乱徙居
凉州(治今甘肃
武威);珍子常坦,官
镇远将军;坦子
常爽,官
宣威将军,博通经史,曾置馆教授门徒7O0余人;爽子常文通,累官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
常景,官
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
隋唐时期,长安常氏比较兴旺,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常氏也是茂族。
隋炀帝时有屯用主事
常骏,曾于大业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国,与其建立
邦交。
唐代有诗人
常建,高僧
常慜随行,由海道前往印度国巡礼,所乘商船中途遇险沉没,他因救人而溺水身亡;唐朝期间还有在
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兖。
宋代,常氏有人迁至福建、安徽、内蒙古。明,清时期,又有迁至湖南、辽宁等省的。清代以后,常氏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国有
常姓华侨。
南宋
理宗时有连江(今属福建)人常挺,官参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
明朝初期名将
常遇春(1320-1369),明初名将,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士,曾为
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善骑马射击,力大无比自称能率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1369年在攻克开平(今内蒙闪电河北岸)凯旋途中暴卒,追封
开平王。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约1610~1670)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山东学派创始人。字永华,或作蕴华,经名穆罕默德.哈基姆。原籍中亚
撒马儿罕,9岁时随叔父到北京贡献狮子时留居中国。为胡登洲四传弟子,讲学于山东省济宁。学识渊博,擅长注疏《
古兰经》和波斯文经典,对认主学有自己的见解,被称为“常仙学”。教学中兼授阿拉伯语与波斯语,讲学方法与课程设置有别于其师胡登洲所创的陕西学派,形成了另一个独立的派别。其弟子主要颁于华北及东北各省。在济宁西寺讲学时,共建礼拜殿、讲堂、宿舍等大小房舍200多间,成为国内罕见的清真大寺。著有《法尔西文法》。
常万达(1718-1796),字子通,是常氏到车辋落户后的第九世传人。号称欧亚“茶王”,是
山西榆次
常家大院的主人。
常任侠:(1904- ) 安徽省颍上县人士。乳名复生,原名家选,字
季青。美术史家、作家。1922年入南京美术专校。1927年参加学生军北伐。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留校任教。1935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东方艺术史。次年回国。1938年周恩来的秘书。1943年到昆明,任东方语言专校教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与李公朴等从事民主运动。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尔大学教授。1949年1月回国后,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加入中国作协、剧协、美协,被任为侨委委员。晚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长,民盟中央委员,全国侨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顾问等职。著有《东方艺术丛谈》、《汉画艺术研究》、《中国古典艺术》、《东南亚美术发展史》、《中东与近东美术史》、《中国舞蹈史》、《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史》、《中国书法研究》,译有《日本绘画史》等。
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常乾坤、艺术家
常香玉等。现多有移居国外者,也多有广袤于民间的常氏宗谱,待考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