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
礼记·
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自己错了就最终到勇敢的时候了。
儒家把“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春秋时期,吴越交兵,
越国兵败。越王
勾践入
吴宫,做了
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知耻有勇,获释回国后。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那种状况,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
吴国,勾践也成为
春秋霸主。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
精神状态。耻辱具有
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人似乎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