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是武汉特有的资源,起源于
伯牙子期的传说。钟子期墓是整个知音传说历史
文化传承的唯一文物载体,坐落在
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南凤凰嘴上,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蔡甸区是
知音故里,千年的知音传说是这座隋朝建置城市的文化之根,2007年“伯牙与子期的传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距今2300年前的
战国时代,在古
汉阳地区发生了伯牙和
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传奇故事。在先秦的元典上,如
《吕氏春秋》、
《荀子》、《
韩非子》、《
列子》等均叙及了此事。汉代
司马迁的《
史记》也有所涉及。知音文化可以说是武汉地区的元典文化。而民间,特别是在汉阳地区,知音故事则世代传颂,知音遗迹也多有分布。
历史上汉阳地区伯牙、钟子期和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充盈人间的真情。这种情是建立在善解人意、贵相知者的基础上。知音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审音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而赋予知音以深刻文化意蕴的则是发生在汉阳地区的高山流水故事。
知音的本意是指钟子期在伯牙弹琴时,能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意境和心志,达到心灵的沟通,很快两人就从素昧平生成为生死不渝的知音和知己。知音故事自《
吕氏春秋》始记之后,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并留下不少传说性、纪念性遗址,而且在
代代相因的传承和发挥中,形成为知音文化。
“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在世世代代的流传中,“知音”一词不断得到延伸和扩张,已泛化为友情、亲情、爱情。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知心重情和诚信是这一文化的灵魂。
知音文化,关键在一个“知”字,“知”就是知音、知己、知心。与人与人之间一般情谊相较,知音是一种更高境界,要达到知心知人。所以古人常浩叹“知音难”。在知音知心的基础上自然形成了真情。知音文化重情,有了这种知音深情,就产生了彼此间的互信、互爱,使
人际关系和谐亲密。因此,弘扬知音文化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注入了历史
文化因子,这种因子本身也从历史走向现代。
伯牙和钟子期以琴声相知,成为知音,并约定来年再相会。届时伯牙如约前来,表现出高度诚信。及知钟子期亡故,悲痛之中弹起高山流水之曲,以悼亡灵。并摔琴谢知音,从此不再鼓琴。可见其知音情深,诚信不二。这种以诚为本的友情,在我国不断延续深化。朋友之间知心互信重真情,患难之中成至交,
诤言敢谏,赴汤蹈火,重承诺,讲承信,舍己为人,友谊第一。
父子、兄弟、姐妹等各种血缘
亲属关系,也以互爱、互信、互助为基础,达到家庭和谐、家族和谐。街坊的邻里情、军民的
鱼水情、同胞的
乡里情都含有特殊的亲情因素,达到社会和谐,以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纯真的爱情以知音、知心为本,与高尚情操、责任感和相互体谅紧紧相连。以爱情为主题,汉阳
琴台旁有
知音桥,月湖举办过各种大型
婚典,形成时尚化的
婚姻文化。
《
吕氏春秋》在叙述知音本事时,认为不仅弹琴需知音,要有听得懂琴声寓意的人,就是其他方面人才的识别,也需要有高人的慧眼。即使社会上有贤人、能人,但没有人识别,不能以礼相待,贤人和能人又怎么样为他去尽忠呢?历史上有许多贤者、智者,都由于遇到知己,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上下之间、官民之间、官兵之间都以知人而生情。
知音文化的影响也走出了武汉,走出了国境。1967年,国际天文学会宣布,
水星上有15个
环形山,陆续以各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命名。中国知音故事的主人翁大音乐家伯牙不仅在其中,而且位居榜首。
197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
古琴曲《
流水》,与世界其他地区27首著名乐曲录入金唱片中,由美国探索者一号飞行器带入太空,在宇宙中长期播放。法国
波尔多市和日本
大分市还建起了知音亭,随着武汉
城市文化外向度的扩大,知音文化在市内外、国内外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0年以来,
蔡甸区为打造“知音文化之乡”这个
文化品牌,并成立知音文化研究会,组织本地专家学者开展知音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在
汉阳一中建立“知音文化传承基地”,兴建知音传说组雕;举办知音文化艺术节,
钟子期祭祀活动;出版《知音九章》等书籍,录制知音文化音乐专题片和
电视专题片,护理和整修钟子期墓等一系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