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棘三刺鲀(学名:Triacanthus biaculeatus)为
三刺鲀科三刺鲀属的
鱼类,亦称“短吻三刺鲀”。俗名三棘鲀。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细长,尾基上下各有一凹洼,体长约30CM。头侧视三角形。口小,前位。体被小鳞。背鳍第一鳍棘强大。左右腹鳍各有1粗大鳍棘。体银灰色略带微黄,第一背鳍下方有1大黑斑。为近海底层鱼类。以甲壳类和贝类等为食。胆有弱毒,卵无毒,肉可食用。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中国沿海均产。在中国,分布于
南海、台湾东北部及西南部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南亚。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细长,尾基上下各有一凹洼,体长约30CM。头侧视三角形。口小,前位。体被小鳞。背鳍第一鳍棘强大。左右腹鳍各有1粗大鳍棘。体银灰色略带微黄,第一背鳍下方有1大黑斑。腰带骨较宽阔,后端不尖突,鳞上有一低而呈“十”形的嵴突,上颌内侧齿4枚。第二背鳍基底长为臀鳍基底长的1.2~1.6倍,第一背鳍棘长为第二背鳍棘长的3~4倍,吻短,约为体长的15.6~20.6。口中大。
体延长,长椭圆形,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圆突。尾柄细长,后部几呈平扁状,在尾鳍基前缘的背腹面各具一凹陷,尾柄长为尾柄高3.5~5.8倍。头侧扁,侧视近三角形。吻较短钝,吻背部在眼前方处稍突起,向前则较平直。眼小,上侧位,眼间隔稍突起,中央具一隆起岭,眼间隔宽为眼径1.2~1.8倍。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嗅囊上具24~40嗅板。口小,前位,口裂平直或呈线弧形。上下嵴齿2行,外行齿楔状,较坚硬,多数具8~10枚齿,内行齿粒状,2~4枚,多数为4枚。唇肥厚,上唇的后背面有绒状鳞。鳃孔小,侧位,近似直立短缝状,长约等于或稍小于眼径,其下缘达胸鳍基底的1/2至2/3处。各鳃盖骨埋于坚厚皮下。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耙细短,第一鳃弓外鳃耙12~18。伪鳃具鳃丝31~53。
背鳍2个,基底分离;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底上方,第一鳍棘粗大,长大于吻长,第二至第四或第五鳍棘均短小,第二鳍棘小于第一鳍棘长的1/2。第二背鳍起点在肛门前上方,基底长,体长约为第二背鳍基底长的4倍。臀鳍基底长大于第二背鳍基底长的1/2。胸鳍下侧位,短圆形。腹鳍胸位,各由1粗大鳍棘组成,鳍棘后方在体腹侧有一纵凹沟,无鳍条。腰带骨宽,末端圆钝,前段宽与后段宽约相等。尾鳍深叉形。
在沿海有一定产量,福建沿海在3~5月间常可捕到产卵的亲鱼,8~9月可捕到30~35 mm的幼鱼。成鱼一般体长为250~300mm。肝大,味美,肉较粗,可鲜食或腌制。据记载,内脏有弱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