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
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
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
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
工资理论、粘性
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
生产要素的费用。因此,
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
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
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
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
通货紧缩,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
实际工资水平却上升了。工资的增加使企业
实际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减少生产,总供给减少。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相反,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
通货膨胀,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
工资水平却下降了。工资的减少使
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
总供给增加。总供给与
物价水平仍是同方向变动。
粘性
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在物价总水平上升时,一些企业不迅速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
相对价格(相对于物价水平的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这就是物价上升引起总供给增加。同样,在物价总水平下降时,一些企业不迅速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上升,销售减少,生产减少,总供给减少,这就是物价下降引起总供给减少。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
决策。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
总供给减少。同样,当
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
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
SAS是短期
总供给曲线。我们注意SAS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右上方倾斜,表示
总供给随
物价水平上升而上升。当物价水平由P0上升为P1时,总供给(GDP)由Y0增加为Y1。另一部分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垂直的。这表示,总供给要受经济中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随物价上升而无限增加,当总供给增加到1/2时,无论物价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都无法增加,因此成为一条垂线。这是与
总需求曲线的不同之处。
同一条短期
总供给曲线说明
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即物价水平上升,总供给增加,沿总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物价水平下降,总供给减少,沿总供给曲线向下方移动。当不考虑物价水平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发生移动。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
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而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或向左平行移动。这就是说,当投入的资源增加,技术进步使一个经济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随之向右移动。反之,当一个经济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利冲击,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随之向左移动。
在图1中,LAS0是原来的
长期总供给曲线,这时相应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SAS0。如果经济增加,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至LAS1,相应地,短期总供给曲线也移动到SAS1。如果经济出现
负增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至LAS2,相应地,短期总供给曲线也移动到SAS2。
在图2中,物价水平始终为P0,当短期总供给曲线为SAS0时,总供给为Y0。如果人们预期的未来
物价水平高,工资增加,则短期
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至SAS2,总供给减少为Y2。如果人们预期的未来物价水平低,工资减少,则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至SAS1,总供给增加为Y1。
预期是影响
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预期变动会引起工资水平变动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同样其他引起工资水平变动的或其他成本变动因素也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影响总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