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CTV的病毒分类第七次报告中,有664种植物病毒已经归入了15个科的不同属,另外尚有245种病毒由于本身具有的分类性状有限,且对其特性了解仍不够充分,只归类到24个属,没有科的分类阶元。矮缩病毒属(Nanovirus)即是其中的一个属。
病毒粒子为直径17~20nm的等轴颗粒,具
二十面体对称结构(T=1),无
包膜,外观有棱角或呈六边形,壳粒结构清晰。在病毒纯化前冷冻组织不影响病毒的形态。
地三叶草矮化病毒在
硫酸铯中的
浮力密度为1.24~1.30g/cm3,在
氯化铯中的浮力密度为1.34g/cm^3,有报道在氯化铯中不稳定。
香蕉束顶病毒在硫酸铯中的浮力密度为1.28~1.30g/cm^3,标准沉降常数S(20W)=46S。
基因组含有多个(至少6个)环状
单链DNA分子,大小为985~1111
nt。每个组分结构相似,为正义分子,并单向转录,其非编码区均含有一个保守茎环结构。从已报道的不同病毒或分离物中已分离到6~10个DNA组分,且不同组分可能包裹在不同的粒子中。该属病毒的DNA已部分测序,但还没有一个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即所含组分数目及序列)得到确认。
完整的
基因组信息分布于至少6个环状单链
DNA分子上,由于矮缩病毒DNA结构与
双生病毒科类似,至少有一个组分编码复制相关蛋白(
Rep),所以认为该属病毒是以
dsDNA转录和复制链为模板,通过滚环复制机理进行复制的。香蕉束顶病毒Rep蛋白的切割和连接活性在体外实验中得到证实,其ssDNA互补链的合成以源于DNA-5的内源引物启动,该DNA-5组分可能编码与细胞周期调节相关的蛋白。已发现的所有该属病毒
ssDNA均含有一个主要病毒链
ORF,且单向转录,每个编码区域前是一个TATA框启动序列,后接Poly(A)信号,至少一个组分编码分子量为32.4~33.6kDa的Rep蛋白。通过对4个病毒的一些分离物分析发现有2~4个含Rep组分,但其真实作用尚不清楚,有些Rep组分可能是卫星组分。在香蕉束顶病毒DNA-1的Rep ORF中还发现存在着大小为5kDa、功能未知的第二个ORF。该属病毒除了编码Rep蛋白之外,还编码5~6个非Rep蛋白,根据这些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可归类为:外壳蛋白(18.7~19.3kDa),推测的移动蛋白(12.7~13.7kDa),可能与类
视网膜细胞瘤植物蛋白互作的蛋白(19~19.7kDa),功能未知蛋白(17.3~17.7kDa),功能未知蛋白(16.9~18kDa,只有FBNYV、MDV和SCSV含有),功能未知蛋白(15kDa,只有FBNYV和MDV含有),功能未知蛋白(10.4kDa,只有BBTV含有)。
病毒具
免疫原性,除了紫云英矮缩病毒与
蚕豆坏死黄化病毒的抗血清及多数
单克隆抗体有反应外,该属中其他病毒之间的血清学关系较远。地三叶草矮化病毒抗血清与蚕豆坏死黄化病毒粒子有微弱反应,香蕉束顶病毒与其他属内病毒在
血清学上不相关。
单个病毒寄主范围很窄。
蚕豆坏死黄化病毒、紫云英矮缩病毒和地三叶草矮化病毒自然侵染地三叶草、
豌豆、法国菜豆、
蚕豆等
豆科作物,香蕉束顶病毒只侵染
芭蕉科植物。所有病毒侵染的植物均严重矮化,有些植物产生卷叶、褪绿甚至整株死亡。
病毒粗汁液及纯化物均不能通过机械传播,只有地三叶草矮化病毒能在接种的
原生质体内复制,自然界中由
蚜虫以持久方式传播,地三叶草矮化病毒的重要
介体是
豆蚜(Aphis craccivora),香蕉束顶病毒的介体是香蕉蚜(Pentatonia nigronervosa),病毒不能在
昆虫介体内复制。
该属有4个种和1个暂定种,模式种是地三叶草矮化病毒,香蕉束顶病毒在
中国有研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