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文明,人类在从早期
猿人向“新人”演进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在体质上与
意识上逐渐与
动物区别开来,开始了人类最初
文明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初始
形态——“石器文明”,其所留下的诸多生产工具、武器与器皿的
雕刻、
图画、装饰品虽然原始粗糙,但却朴素直观地“记录”了人类最初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朦胧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样式、生活方式与心态、思维,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与
审美情趣。为日后的“文字文明”奠定了基础。
出土文物
西樵山细石器,一类是以小石核、石片
石器为特征,另一类是以双肩石器为特征的打制和磨制石器。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细石器,均全部用从山上原生岩石中直接开采的石块或石片制成。其数量众多,类型复杂,光是石核一种,就奇形怪状,有柱形、楔形、锥形甚至有带手把的砍砸器。已经发现的细石片则数以千计,均是细石器工艺的主要产品,多数用作
刮削器、
切割器、挖掘器。打制完毕再进行深加工的细磨和抛光,使其更加锋利称手,既可以切割树枝鸟兽,又可以作为匕首与投枪,有的磨制锋利的石片,是剔净兽皮和缝制皮衣的刀具。西樵山细石器见证了先民就地取材创造生产和生活工具的文明史,西樵人的祖先在数千年以前就已经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谱写了岭南人类的石器文明。
考古发掘
从1958年至1981年长达23年,包括国家考古专家夏鼐、贾兰坡教授在内的一队队考古人员,先后对西樵山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与挖掘,查证西樵山石器遗址范围广泛,有20多个所在。分布在马鞍岗、鸡冠峰、火石踁、张坑村、镇头峰、玉廪峰、富贤村、畘蛇岗、太监岗、旋风岗等地。确认西樵山是国内已知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这种细石器文化的存在,距离如今有4000年到 10000年之久的历史。
遗址分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当中,在
长沙宁乡县老粮仓镇一个村民家中,发现了不少的“宝贝”石头。专家鉴定发现,这些石头均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所使用过的石器,专家也由此发现了一个面积达2.3万平米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宝贝”石头出自新石器时代
在宁乡老粮仓镇唐市村村民戴端维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堆被称为“宝贝”的石头。据老戴介绍,他的这些“宝贝”,是
旧石器时代和
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见证了人类文明”。据了解,长沙地区迄今发现最早时代的石器是1991年浏阳永安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大约距今15万至20万年,如果老戴的说法成立,那么长沙地区古人类存在历史就将被改写。在看过老戴家的“宝贝”后,考古工作者师磊介绍,这些经过磨制的石头,大都具有新石器时代的特征。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石器均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所使用过的石器。虽然专家们的考证让老戴有些失望,但专家却通过这些石器发现了长沙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程度,一些石器甚至说明了当时的人类有了捕鱼行为,说明了当时的人类社会发展成熟程度比较高,这些石器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发现面积达2.3万平米的遗址
这些石器的发现,引起了专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随后对老粮仓镇进行走访,发现了一个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当地村民介绍,当地农民曾在耕种时发现了大量破碎的
陶器。考古工作者随后对农田进行考察,一些破碎的陶器不断出现。据考古工作者介绍,这些陶器出自不同时期,从商代到战国时期都有。考古工作者认为,这里的陶器出现得这么密集,说明这里的土层应该存在文化层,随后的考察证实了考古工作者的猜想。而文化层的出现,证明了从商周开始至战国时期,老粮仓附近一直有人类活动。据此,考古人员推测,老粮仓的当地居民极有可能是从7000年前的老一辈繁衍下来的
浙江发现新石器文明遗址
考古调查队在这块残留的遗址上进行了探掘。遗址深约1.4米,共分为四层,四、三两层出土器物有
陶器、
石器,陶器以夹炭陶为主,器类有大口盆、平底盘、圜底罐、
双耳罐等,石器有石磨棒、穿孔器、打制的石片石器等。
考古人员确定,山下周遗址出土的这些陶器、石器与上山遗址、小黄山遗址有很大的共同点,年代相当于上山文化晚期,距今约9000年左右。山下周遗址二层还发现有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阶段的遗存。其中大口盆残片,为我省首次发现。
考古人员在以山下周遗址为基础的拓展性调查中,再次发现位于汤溪镇下伊村北边、山下周遗址西侧约2000米处的一片果园,也有9000年前的人类居住遗址。
在这片遗址底层,考古人员也发现了上山文化阶段的夹炭黑陶片,说明早期
新石器时代地层的存在,这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山下周遗址遭到毁灭性破坏的遗憾。
文明起点
人与
古猿的本质区别在于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的早期发展,经历了石器、
青铜器、
铁器等阶段。在这些阶段,人类用于制造工具和其他器具的材料,就是文明程度最主要的标志。正因为石器时代是文明的起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技术进步与发明的历史,也就从研究最初的劳动工具———石器开始。在人类物质文明史上,石器时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开始,人类只会使用天然的木棒和石块来获取食物、保护自身。后来,渐渐有了对天然物的加工。人类使用石器的漫长历程可划分为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已知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有300多处。考古发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已能打制粗糙的石器。石料主要是
石英岩,多为用石锤打制而成的刮削器和三角形的尖状器。
制造石器,需先取得石块。远古人除拣取河床、地表上的天然石块外,也掌握了从地层里开采石料的技术,一般的办法是用火烧岩石,然后泼上冷水,使岩石分裂。这种方法,沿用了很久。我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主要是用片状石块打击加工而成的。这类工具可用于砍木、刮削、挖掘、狩猎、加工猎物等。考古发现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并用这种方法采石、制造生产工具、主要有砍砸器、
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两端刃器和球形器。加工石器的最原始的办法是打击法,就是对一块石头加以敲击,使石块出现尖锐的刃口。人们从12万年前的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文化遗址中发现2000多件石器,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
球形器等。制造方法除了锤击外,还采用了摔击法、碰砧法等。与元谋人相比,打击石器的方法、种类和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到旧石器晚期,人们已经能制造箭镞等要求很高的石器了。18000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已经能够磨制非常精致的骨针,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发现了磨制技术和钻孔技术,掌握了缝纫技术。还发现了用于装饰的钻孔石珠,说明当时的人已具有了原始的审美观念。人类发展进入“新人”阶段,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已发现上万处。考古发现,随着生产力逐步提高,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制作技术又有很大进步。这一时期的古人已学会磨制方法,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精细、效力更明显。复合工具也出现了,人们学会了在石器打孔,把打好孔的工具捆缚在木柄上,石斧、石铲由于长度增长或力臂增大,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农业成了古代人生存的最重要手段,石制工具也更专门化了。从距今7000—5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多种农业生产工具:石铲、石锛、石耜、石磨盘等。这些工具都以石、木复合制成,原理也十分巧妙。在距今5000—3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
石锛、石铲、石锄、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700多件。这些工具的使用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当时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意义
“山下周遗址、青阳山遗址是浙中地区继上山遗址、小黄山遗址等遗址发现后的第五处上山文化阶段遗址,也是这一地区迄今发现的最西面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再一次充分说明以上山文化为核心的浙中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稻作
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省考古专家蒋乐平说。
蒋乐平说,山下周遗址、青阳山遗址的意义必须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理解,从“农业起源”等高度来认识。它不但有助于人们对更进一步认识
东亚稻作区人类文明的特征与内涵,而且对理解全人类的文明本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