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博物馆(Open House Museum)是由一幢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石库门老房子保留、改造而成的博物馆。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367.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13.9平方米。
展示房的所有陈列实物,无论是炉灶、小孩的课本,还是口红、烟缸,全是二、三十年代石库门弄堂里所存留的旧时实物。坐在二楼主人房的梳妆台前,把玩那精致的“百雀灵”胭脂和镶着绿玉的
发簪,一旁的
留声机放着轻快的
爵士乐,这一切,仿佛让你看到了一个讲求细节、懂得享受生活的30年代的中产阶级现代派女子。而从女儿房(图5)里刊登着好莱坞剧照的英语杂志和老式缝纫机上,你不难猜出这是一位时髦而充满活力的青年女性,和她的母亲相比,显然她对于这个世界了解得更多,也渴求得更多……
通过分布在各展示点的多媒体、效果音响、馆内投影机,你可以听到一个娓娓道来的二、三十年代上海中产阶级人家的石库门生活。无论走进哪间房间,逼真形象仿佛还原历史,让人犹如亲身经历这间房的主人当年的生活。倘佯其中,可谓有限空间,无限暇思,让你身临其境地体会弄堂情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石库门房子是上海独具特色的里弄住宅,大部分居民的栖身之地。四通八达的弄堂里,旅馆、作坊、报馆,也都会来占用一方天地;小食摊、修鞋匠、理发师傅、算命先生,以及传街走巷的各种露天职业者,都来此谋求营生。他们中大多是川流不息的各地移民。石库门弄堂口更设有上海人称为“烟纸店”的单开间小店,提供香烟、草纸、老酒和各种小百货,二十四小时做买卖。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行当,生动地展现了
上海的市井百态,是上海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同时也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社会特征。
二、三十年代时,有不少进步的文艺界人士为了逃避内地的白色恐怖,纷纷到上海来寻找新的生活,也常常租用亭子间。这些文人大多是没有家眷的单身汉,在这陋室中苦读钻研、构思写作,进行着各种艺术创作活动。许多著名文学家如
鲁迅、
蔡元培、
郭沫若、茅盾、巴金、
丁玲、
丰子恺等都在亭子间里居住过。这些文人不仅住在亭子间,他们的作品中也大量涉及亭子间和石库门的生活,故有“亭子间文学”之称。而张爱玲的小说则常以里弄作为故事的背景。
“屋里厢”是道地的
上海话,意思是“家”。“到屋里厢来坐坐”,即来我家坐坐的意思。英文“Open house外围家庭”,意思是“邻里来家里做客的习惯”,沿袭“Open invitation”的形式,叫做“Open house”。
“屋里厢”对每个上海人来说,都是一个让人感觉由衷温暖的字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上海人在石库门房子里出生、长大。而今,随着
石库门的消逝,住在商品房中的上海人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为了公用厨房、厕所而排队;也再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站在
阳台上边晾衣服边和邻居聊天了。至于
张爱玲和
苏青笔下那些穿着紧身
旗袍和
美国丝袜,从窗口吊下篮子购买进口胭脂花粉的女子,已经早已化为一场旧梦,只有怀旧电影中才依稀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