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器,意思是砂质器物,主要分布于尧头镇沟涧石崖中,记载于《明代县志》。
历史渊源
据
明代县志记载,
陕西省
澄城“瓷砂始于唐”,坩土矿分布于
尧头镇沟涧石崖中,开采历史悠久、夹生白、紫两色,是烧制陶瓷、砂器的原料。砂器制品不但品种多,用途也很广,据老艺人白百海回忆,早先砂器制品有几十种,他小的时候,家里就用砂盆放水、长豆芽,砂罐卤肉(市场可见),砂壶熬茶,煎药等等,它的特点:就是会保持材料原有的鲜味不变,比如用它卤的肉吃起来,味道不但香,即就是把它放置半年也不会坏,味道也不会变,只要每过十天半月放在火上煎一下,就可以了。前多年曾有西安、大荔的人专门跑来买大砂锅,做胡辣汤用。
据《澄城县地名志》考证:尧头镇古称,“窑头”,因瓷、砂窑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之地取代了瓷、砂窑的“窑”字,尧头的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据明代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据《澄城县志》载,清代,尧头手工烧制陶瓷,砂器颇具规模。烧制砂器制品,价格便宜,行销澄城、
合阳、大荔、
朝邑和二华(
华阴、华县)
洛川、
铜川等地。这也是尧头砂器发展的兴盛阶段。
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其它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
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解放后五、六十年间,做砂器8个窑,每个窑上都是4个轮子在换班不停做,用艺人的话讲就是“人歇活不歇”,在当时它可是
高级社的主要收入来源。直至散社后,仅剩白百海一家的窑在做至今。
基本介绍
尧头砂器,以当地出产的坩土、煤为原料,相关工具:轮子、板锤、绳子、刀片、模、底坐、草垫、边模(大小不等)、铁锅盖(特制高70公分、直径80公分)、笼盖(用泥做成像锅形状直径约80公分,烧坯时用)、铁棍(挑笼盖用)、铁钗(挑砂器用)。
工艺流程分:和泥、踩泥、制坏、上釉、烧制。
1、和泥:先把坩土矿石粉碎取磨,煤烧焦粉碎取磨,然后按3比1的比例加水混和均匀成泥。
2、踩泥:用脚踩,踩时从一边一脚一脚紧挨着转圈踩,直至把整块泥踩完,这样反复踩,最少要十五六遍即可,据艺人讲,踩的次数多、泥才有劲,好做活。
3、制坯:一个人操作先拨动轮子,使其转动后,再在轮上拔泥制坯。
4、上釉:原料纯白土,事先准备2个空水缸,把白土放在一个缸里加水搅拌,待土块溶解后,把溶液盛到另一个缸里沉淀,留部分水,把多余的水倒掉,上釉时搅拌均匀后,把砂坯放在药水里,快速蘸一下,这样药薄厚才均匀。
5、烧坯:用明火烧。
(—)把块煤砸成1.3公分的颗粒状,三个固定连体煤窝同时烧,4个人(早先6个人),一个人烤坯,其余2人轮流挑笼盖,火一定要旺,焰要高达1米左右。
(二)烧时、把坯放在煤窝,笼盖扣上砂器,烧到笼盖发红,此时挑下笼盖,快速把砂器挑出,扣在铁锅盖下焐2—3分钟,再取出,这样成品就会发兰发亮,否则发红,影响成品质量。
主要价值
“提倡健康,珍惜生命”是人一生永恒的主题,而砂器制品,从它的原料,制做过程看,都是天然的,没任何污染,由此可见,用砂器制品对身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