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尔秋,当地
彝族甘洛县及其周边的彝族地区,以甘洛县为中心的彝族地区,在彝族年庆活动期间开展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项具有娱乐表演性质的传统民俗。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培养机智勇敢的精神。
起源
据彝族古籍《
勒俄特依》记载:在
母系社会,有个勇敢的彝族青年石尔格铁,外出寻找父亲时,遇到了美丽漂亮的彝族姑娘自里石色,两人一见钟情,建立了家庭,男的不再外出打猎,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有一年粮食大丰收后,石尔格铁在兴奋时灵机一动发明了磨儿秋,同乡亲们一道庆贺丰收。从此,每年秋后,择定日子作为
彝族年,杀猪、宰羊、玩磨儿秋。
发展历史
1986年,甘洛磨尔秋表演队在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表演。
2005年在甘洛县东南部运动会上进行表演、2006年在甘洛县建县50周年大型活动进行表演。
2009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器材
器材制作
在每年11月中旬彝族年前的一至两天,由村里小伙子,带酒上山敬山神后,砍回一根长约3米,直径20—25厘米,用于制作“磨儿秋”的立柱;一根长约8米,直径20—30厘米,用于制作“磨儿秋”的横杆。彝族“磨儿秋”通常由立柱、横杆和安全锲三部分构成。立柱:将立柱备料去皮,两端用刀斧劈尖即可;横杆:将横杆备料去皮,用刀斧等工具将横杆两端修整粗细一致,再在横杆中部凿上一个深15厘米左右的洞即可;安全锲:在离横杆两端端点1米处各上1-2根结实的木锲,供表演者抓捏。
比赛规则
要求参加比赛的人体重大约相等。磨尔秋的胜负一般取决于双方的蹬推技巧、旋转速度、高度、耐力、有无晕落、表演动作难度和姿态优美等。动作看上下动作是否灵活、优美,步子以三步为准,速度看分钟能转几圈,耐力看一个人能摸几个人,技巧看谁难度大,富有创造性的优美动作,技艺娴熟的表演者会做出吊手、翻坐等惊险动作。有时还加以口琴、笛子、芦笙等乐器的伴奏。
技术要领
表演者先站在横杆两端,其中一端的人将腹部贴于横杆上,一手握紧横杆或安全楔,一手把住横杆顶端,另一端的人则由其他人将翘起的横杆压至地面,让另一人爬上横杆,推着横杆跑上几步,待横杆转速加快时,使劲蹬地升起,另一端的人亦如此动作,循环往复,绕柱转动,状如推磨。
磨尔秋运转时时起时伏,时快时慢,磨尔秋”无论男女老少均可上杆表演。表演类型有:两人、四人、正步、坐骑等。
流行地区
磨尔秋主要流行于甘洛县“曲木地”地区,其参与者多为青年男女。甘洛县的海棠、田坝、斯觉、吉米、玉田、普昌、阿尔等乡镇“彝族磨尔秋”核心内容保持最为完整。
意义价值
“彝族磨尔秋”是彝族年期间最具文化内涵的一项活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民族体育文化具有较高价值。“彝族磨尔秋”在甘洛彝族青少年中最为盛行,是彝族人民进行情感交流,展示自我,表达美好愿望,增强体质,自娱自乐的一个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