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风尚
一个民族精神文明表现的一种形式
礼俗风尚(Custom fashion)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表现的一种形式。
礼俗的含义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情趣、愿望、习惯等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的综合表现。在历史传承发展中,受时空的制约,也受周围不同民族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上,青海藏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礼俗风尚。
历史文化
礼俗风尚中的青海藏族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名胜古迹、青海岩画、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群众文化、民间艺术和表演艺术等。
风土人情
藏族是聚居在青海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青海藏族有106.92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大多数分布在果洛、玉树、海南、海北、黄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其余少量分布在海东地区各县和西宁市的大通县,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除玉树地区的藏族外,全都使用安多方言,大部分藏族信奉藏传佛教。生活在牧业区的藏族,多居帐篷,以炒面为主食,乐饮奶茶,喜食酸奶、牛羊肉等,农业区的藏族,多居庐室,以面食为主。和所有藏族一样,其性格豪放,善于歌舞,每年生产之余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和“六月歌会”等文艺活动,往往气氛热烈、热闹非凡。关于青海藏族的来源,一般认为是以原居住在本地的羌人、鲜卑人,同从西藏、西康等地迁徒而来的吐蕃人融合后形成的。解放前,青海藏族通称为番族,其社会基层组织是“封建部落”制,有玉树25族、同仁12族、化隆上10族、环海8族、三果洛、湟中的申中6族、大通的广慧寺5族、门源的仙米寺6族等。明清年间,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其统治,实行所谓“以夷制夷”的千百户统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原始部落制和封建的千百户制度即被消除,青海藏族人民当家作主,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姓氏文化
关于藏族姓氏问题,有的人认为“藏族自古有姓”;也有的人则认为藏族原本无姓。事实上,就青海地区的藏族而言,大都有姓。如有些人名前往往冠以本家族名称;有的家族头人因效忠朝廷,受封赐姓,其后裔承袭之,沿用2019年。也有人取名字的第一音节的谐音为姓氏。后者自然不属姓氏范畴,但前者显然是家族系统的称号,不应否认它是藏族的姓氏。
藏族人名的命名一般由活佛、喇嘛,或本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及父母等来承担。许多命名与佛教密切相关,也有以自然物等命名的。就命名时借用的事物而言,可分为:(1)以佛、菩萨、保护神的名号命名。如南色(天子)、先巴(弥勒)、卓玛度母)等;(2)以佛教术语命名。如宗哲(精进)、散木旦(禅定)等。(3)以佛教法器等命名。如多杰(金刚)、坚参(法幢)等。(4)以吉祥语命名。如扎西(吉祥)、才让(长寿)、达杰(昌盛)等。(5)日月星辰命名。如南卡(天空)、达哇(月亮)、尼玛(太阳)等。(6)以动植物命名。如梅朵(鲜花)等。
用上述事物名称命名,有时单独运用。有时复合出现;僧名一般采用复合命名,且以四个音节者为多。而俗名则多采用二、三音节,名后多缀以“嘉”(胜利)、“太”(解脱)等。性别在藏族人名上反映得比较鲜明。女性名多缀有“玛”(如才玛)、“毛”(如周毛)、“措”(如仁增措)、“吉”(如柔桑吉)、“先”(如拉毛先)等。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女性。此外,藏族人各有昵称和敬称之分。当母或其他长辈对晚辈表示钟爱时,往往在人名的第一音节后缀以“洛”、“科”、“波”等。如“扎西”昵称“扎洛”、或“扎科”、“扎波”。年青人称呼长辈是时,忌直呼其名,而在人名前加“阿柯”(叔叔)、“阿尼”(婶婶)、“阿米”(爷爷)、“阿伊”(奶奶)等。俗人一般尊称僧人为“阿卡”。
草原风情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喜爱运动的民族。藏族人民除了平时利用放牧或节假日唱歌跳舞、自乐自娱外,还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在草原上水草丰美、牲畜膘肥体壮的时候,举行各种欢乐的草原盛会。届时,人们选择地势平衍、水草茂盛、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神山宝地”作为会场,然后合家老少带上帐篷,赶上牛羊、骑上骏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由于受宗教信仰和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藏族人民的草原盛会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地方特色。会上,人们除了举行种种宗教活动,如祭海、朝山,煨桑,敬佛之外,还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比赛,象赛马、射击、拔河、登山、摔跤、赛牦牛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海北州门源县和青海湖草原的赛马会,玉树结古草原的歌舞会,果洛大武一带的朝山会,玛多草原的献花会,乐都南山的射箭比赛等。
节日文化
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六月欢乐节、拉伊会、亮宝会、雪顿节、萨噶达瓦节、汲桑介曼曲、鲁热节、插箭节、祭拉卜孜、祭佛节、望果节、赛马节和塔尔寺四大观经会(又称如来四大经节,在农历正月、四月、五月、九月、)、酥油灯会(灯节)、晒佛节、燃灯节等,有的地区也过端午节和八月中秋节。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为了欢度佳节,人们从旧历年十月初就开始作各种准备工作,如磨炒面,打酥油,炸果子,做新衣,办年货等。农业区藏胞还要扫房整院,粉刷墙壁,张贴年画等。除夕之夜,藏族人家也吃团圆饭。这顿饭须全家人(除非远走在外)都到齐了才能吃。有的地方过年还兴吃面团或煮饺。
大年初一,多数藏族人家不相互串门拜年,而是从一大早起来,就换上新衣,洗梳打扮之后,全家坐到一起关门道吉,互致敬意,祝愿吉祥如意。也有的地方的人们,吃过早饭后,怀揣酒瓶,成群结队,走家串户,去给全村人和亲朋好友去拜年。
欢乐节,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中旬欢度。这时,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宜人。藏族牧民身着盛装,带上食品,驮上帐篷到草原上安营扎帐,举行对歌、射箭、赛马、赛牦牛,摔跤、拔河、登山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禁忌
历史上,藏民族受到佛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因此,许多禁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甚至是世俗化了佛教教规。例如,青海广大藏区都有神山,在人们心目中,是山神的皈依之地,神圣不可侵犯。因此禁止在神山挖药材、狩猎、砍柴等。果洛、玉树等地有放生神牛之俗,禁止人们驱赶、出卖和宰杀。由于神佛是人们的保护者、救世主,因此农牧业区家家必设神龛,虔诚敬奉,吃饭、饮酒时,总要先敬神佛。禁止用煨桑的火和酥油灯接火烟、燃蜡烛等。在藏族地区,人们睡觉时,脚不能伸向上方,因为那里一般都供有神龛。人们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天神轮巡治理,神又分凶神和吉神,于是便有了吉日和凶日之分。当进行一些重大事情,如搬家、盖房、婚娶时,往往事先求神卜算,择取吉日。在人们看来,泉为江河之源。而江河则为龙王辖域。因此,禁忌挖泉引水。否则,将受到龙王的惩罚,或涝或旱。
在旧社会,藏族妇女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因而她们生活中的禁忌则更多。人们认为妇女是不洁之物,煨桑、点灯、集体祭祀等场合一般不让妇女参加,寺院规定妇女只能在一定范围出入。妇女遇见僧侣要躬身屈膝,不能仰视。妇女不能与男人同坐一席,更不能在上方就坐。公共场合,禁止妇女饮酒、吸烟。寡妇不能参加婚嫁仪式。
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牧区家家养有藏狗,用以帮助人们放牧、守夜。人们对狗是十分敬重的,倘若有人打狗,便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侮辱,因而会受到谴责,甚至报复。不能用枪射击秃鹫和老鹰,不能在拴牛套马的地方或羊圈里大小便。进帐篷或家门,忌讳抢门或不让而进。用水时,须用藏家的勺子舀水,并不得反舀反倒。忌用手随意抚摸男子头颅和帽子。忌用印有藏文的纸擦东西、当手纸。“家有家主,灶有灶神”,农牧业区都忌讳用脚踩灶或往灶中扔骨头等。藏族有着尊老爱幼的好风尚,鄙夷歧视、虐待老人的行为。年轻人接受或向长辈递送物品时,一般忌讳单手递接,否则,便认为是不礼貌的。在长辈面前,青年人不能戏闹、高声喧哗、谈情说爱,更不能唱“拉伊”。日常生活中忌讳对着客人咳嗽等。在饮食上,藏族一般不吃奇蹄类、爪类和鳞类动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9 15:55
目录
概述
礼俗的含义
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