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控制论
用控制论方法研究社会系统的学科
社会控制论(sociocybernetics),即用控制论方法研究社会系统的学科,是控制论的一个分支。社会是在人脑创造性信息选择条件下构成的高级自组织系统。一些社会系统表面上好像是没有目的的,但它可以通过社会选择来寻求自己的目的。在社会系统中存在着自学习的功能。
简述
社会控制论的基本内容是把控制论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广应用于社会的生产管理、交通运输、能源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以至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控制论研究者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勃勃的自适应、自组织系统,存在着内涵丰富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社会控制论不仅从整体上研究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运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各类复杂的社会现象,比如说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犯罪问题的综合治理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社会变革,也需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发展历史
1948年N.维纳出版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的通讯和控制的科学》一书。1950年他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着重论述了通信、法律、社会政策等与控制论的关系。维纳怀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进一步认为控制论在社会系统中应用的可能性已经出现;另一方面,维纳认为用控制论研究社会系统还存在困难。
1975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控制论与系统大会上,罗马尼亚控制论专家内戈伊策提出退馈原理。他1978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控制论与系统大会上,社会控制论正式定名,作为一个学科而诞生。
主要研究方法
基于两论研究法
强调了控制论和一般系统论的应用,具有四个研究方向:
①盖叶尔和佐文研究法
该法特别强调采用二阶控制论的方法,强调正反馈和关注动态。它是自反的、依赖于文本和观察者,并不忽略环境,强调系统的自驾驭的主体能适应环境。不足之处是忽略对系统结构的关注。
②社会自繁殖研究法
德国社会学家N.鲁曼(Luhman)的自繁殖理论研究法与盖叶尔和佐文研究法较为接近。它们共同强调自反性、二阶控制论和依赖于观察者的系统分析。差异是鲁曼的理论强调结构、注重功能和环境分析。
③生命系统理论研究法
生物学家、系统科学的先驱美国J.米勒(Miller)教授的生命系统理论(living system theory,LST)研究法聚焦于有生命系统,它比盖叶尔和文研究法更结构化。这是两者的主要差别。生命系统理论是关于所有生命系统生存的一般理论,包括它的结构、互动、行为和发展。
④社会熵理论研究法
是对社会系统变异的随机度量。熵值越大,系统的混乱无序的程度越大。从静态意义上讲,熵是社会系统组织、结构和功能无序度的一种描述。而从动态角度来看,熵是一个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自然过程的描述。
社会熵是社会系统内部自然退化的一个度量,它涉及到社会架构的分解,我也许行的提高或社会差异的消失。社会熵值的极大就意味无政府状态。
社会学家、系统科学家美国K.贝利(Bailey)教授的社会熵理论(social entropy theory)推出了7个关键变量,他们能最佳地通过自驾驭过程将熵恰当地支配到最优水平。
复杂性研究法
该法照样需要营养控制论和一般系统论,但是突出看了复杂性科学的应用。复杂性研究法具有3个研究方向:
①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法
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诸如互联网、全球疾病和合作互动这样大型、复杂网络的动态问题。通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基于主体的模型化、理论物理以及近代数学中的关键概念和方法。
②计算社会学研究法
社会仿真和数据挖掘这两个研究焦点,组成计算社会学(computational sociology)。社会仿真利用计算机来创立人工实验室以研究复杂社会系统。而书记挖掘利用机器智能在大型、复杂真实世界数据库中来搜寻社会关系的非平凡模式。计算社会学的变种是仿社学(socionics)。
③鲁曼的社会控制论研究法
该法的主要目标是将社会学与二阶控制论、鲁曼的论点以及复杂性科学的的最新成就集成在一起。从学者的风格来看,鲁曼社会控制论研究法的焦点主要是概念上的,仅少许是方法论上的或验证的。
退馈
退馈就是要求系统内部的观察者,将自我认识上升到更高的综合水平。这就需要忽略细节,承认事物间质的差异和边界的相对模糊性。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涉及人的主观估计,涉及模糊信息,因而必须用模糊逻辑方法形成模糊分布,才能进行近似描述。
在社会系统中,观察者与对象往往处于同一层次,无论在物质需求、心理需求和信息需求方面都是不可分的。因此,不可能采用一般自然科学中常用的主客体单向反映的研究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者全面参与社会实践,即观察者在一定的初步设想和预估的条件下把自己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反复尝试而选择达到目标的行动;因为实际协调和控制社会系统的信息,既不是观察者外部环境产生的信息,也不是观察者内在认识过程产生的信息,而是观察者与外部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信息。全面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是观察者参与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行动方法。在社会控制论中一切概念和命题都必须是能实践的,才有定量研究的可能。
模型
社会控制论模型是一种信息-实践模型。模型设计者要使自己的动作遵循自己规定的规程,因为社会的信息结构蕴含在一切社会成员的参与实践之中,特别是设计者本人的实践之中。社会控制论模型可用于社会预测社会预警,及时发现社会的不适应状况,通过退馈的方式获得社会信息,用社会反馈来进行宏观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达到自适应的变化。因此,研究社会控制论模型对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进化、防止社会灾变有积极的作用。
有人用随机微分方程和分岔理论列出非线性方程组来描述社会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表明了系统的发展会出现几种可能性,这可以用分岔理论来计算,并作出最优选择。但非线性方程组不能唯一确定系统的演化,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来表现。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的作用也不同。在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使涨落衰减,使系统回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在不稳定状态时,涨落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稳定状态,涨落被放大,使系统发生质变,变成新的有序状态,即到达新的稳定状况,这就是社会变革。
特点
控制论的角度来说,人类社会可被看作是高度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综合的多级递阶控制系统。社会的宏观调节和控制依靠各层次之间的双向信息流联系。上级把决策作为命令送到下级,下级把执行情况和环境条件报告上级,上级又根据新的情况作出新的决策送到下级,这就构成社会反馈。人类社会的通信模式多种多样,社会反馈的方式也很繁杂。社会反馈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都有重要意义。社会反馈所需信息流则需要用退馈的方式获得。
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往往是不可分的。要改变系统的行为方式,必须改变系统的结构。社会控制论强调整体结构的协变、子系统结构的协同和子系统行为的互补。H.A.西蒙提出划分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来分解递阶结构的大系统,使人们可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考察各子系统结构的协同和行为的互补。
参考资料
社会控制论及其进展.中国知网.2012-02-27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2:27
目录
概述
简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