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威1”计算机系统
高性能计算机
“神威1”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巨型计算机研制和应用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3840亿次,其主要技术指示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标志着我国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正式开放
2000年7月25日开始,我国最先进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神威1”正式向社会开放。
性能
中国制造的“神威一号”高性能计算机于1999年8月问世,峰值运行速度为每秒3840亿次,在当今全世界已投入商业运行的前500位高性能计算机中排名第48位,能模拟从基因排序到中长期气象预报等一系列高科技项目的实验结果。它的成功研制,使我国继美国、日本之后,具备了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能力,中国的科学研究与经济建设将因此而有了一道神奇的力量。
“神威一号”降生之时,恰逢中国50周年大庆来临之际,就是利用这台计算机的科研成果,9月30日午夜,中国气象局的领导向江总书记准确地预告了10月1日的天气变化。
挟裹国庆建功的骄人战绩,“神威一号”,凭借自己的不凡身手,向着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奋勇挺进———
集合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是中国气象局借助神威一号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前,限于技术条件的制约,我们做全球天气预报只能做一个样本,就是利用美国进口的700亿次计算机也只能做8个样本,预报7天的天气。
“神威一号”的问世,使气象工作者有了高性能计算的手段。在神威机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地做出了10天天气预报,并正在向做更长期的预报而努力,其精确预报范围缩小到方圆5公里,形象地说,北京西城刮风、东城下雨,“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景预报已经成为现实。
还记得前不久轰动世界的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提前完成的科学成就吗?
中国科学家有幸成为这一伟大科学成就与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就在这一计划顺利推进的同时,作为现在测序的补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利用“神威一号”进行了“人类基因电脑克隆系统”的研究。这一归属于生物信息学基础理论课题的研究工作,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
在神威机上,科学家们成功地运行250多个小时,拼接了全长的基因特征序列表达式,从中得到了人类上千条cDNA,进而可能得到数百条新基因候选序列;科学家们完成了心脏基因克隆运算,使我国的基因科学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使中国基因研究在人类基因研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正如国家计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綦成元所说,神威计算机,使我们有能力做成了许多过去想做而无法做的事,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科学研究能力。
神威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里,我们不妨再记述几件“神威一号”参与国民经济建设的趣事。
石油勘探是一件苦差事。聪明的科学家们发明了“地震找油”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找油的速度和效率。
所谓地震找油,就是在指定的地区,通过人工放炮,制造地震,然后采用仪器接受地震波,进而分析波动找出石油的一种方法。这当中,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分析、处理,过去在亿次机上要10年才能得出结果,速度慢,时效差。
在神威机的帮助下,石油天然气公司物探局的科研人员,在辽河油田石油勘探中,开发出了地震成像并行处理系统,实现了大规模地震数据三维成像处理,结果仅用10个小时,就得出了结果。这就大大提高了钻探成功率,降低了勘探风险。
新药的研制、开发是国际公认的周期长、耗资大的工程项目。一般的新药研制起码要三五年,甚至10年时间。化学试验、动物试验、临床试验……十分费时费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科研人员利用神威机进行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在神威机上模拟化学、动物试验,模拟药物在人体内的反应……筛选了20万个分子,过去要花好几年时间,现在只花了3个月,大大加快了筛选速度,科学家对加快新药研制有了信心。
神威机问世一年并成功运行证明中国有能力开发,也能成功地应用高性能计算机。
金怡濂介绍
人物生平
金怡濂,男,汉族,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江苏常州,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20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成就及荣誉
金怡濂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计算机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国奋斗
1958年,金怡濂从苏联归国,从此,开始了他为之奋斗的计算机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致力于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50年代到60年代末,他作为技术骨干、运控部分技术负责人,相继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多种通用机、专用机的研制。70年代初,金怡濂敏锐地认识到双机并行在性能、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性上比单机将有较大提高,提出了双机并行计算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70年代后期,金怡濂与其他科学家一起,主持完成了多机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取得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他运用Markov链随机过程方法,分析主存供数矛盾,提出了混合互连网络方案,解决了多机系统中互逢拓扑结构的难题;运用叠堆原理,分析、解决了小信号高速传输问题;提出系统重新组合,运行、维护两个系统并行互不干扰的思路,提高了机器的可用性。
80年代中期,随着微处理机芯片迅速发展,金怡濂预见到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将成为国际巨型机发展的主流,提出了基于通用CPU芯片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设计思想、实现方案和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混合网络结构,解决了240个处理机互连的难题,从而研制出运算速度达到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实现了我国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的发展,我国巨型计算机研制进入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时代。
90年代,他撰写了“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的发展和我们的对策”等专论,倡议抓住机遇,发展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使我国赶上世界巨型机技术先进水平。在西方强国对我实行高性能计算机禁运的背景下,金怡濂受命主持研制国家重点工程--“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担任总设计师。他提出了以平面格栅网为基础的“分布共享存储器大规模并行结构”的总体方案,提出了网上多种集合操作以无匹配高速信号传送等技术构想和解决方案,均获得成功,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三千亿次以上。江泽民主席为该系统亲笔题名“神威”。
发展
“神威”计算机先后安装在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利用“神威”计算机精确地完成了极为复杂的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在国庆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用“神威”计算机作为通用的药物研究平台,大大缩短了新药的研制周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用“神威”机进行新一代高分辨率全球大气模式动力框架的并行计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神威”计算机为气象气候、石油物探、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材料工程、环境科学和基础科学等领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高端计算工具,取得了显著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后,金怡濂继续担任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总设计师。他提出以三维格栅网为基础的可扩展共享存储体系结构和消息传送机制相结合的总体方案,为系统关键技术指标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奠定了基础;率先将消息传递、全局共享、规模可变的结点共享三种工作模式集于一体,能够适合不同用户、不同课题的需要,有利于不同模式的国内外已有程序的移植,扩展了使用范围;提出具有双端口异构访问的大规模共享磁盘阵列群的构想,提高了系统效率;针对巨型计算规模庞大、功耗过高等难题,提出循环水冷却、分布式盘阵、透明的保留恢复、高密度组装等创新构想。在研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相关的技术、工艺难关,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缩小了系统的体积并降低了功耗。
荣誉
金怡濂由于主持研制了系列巨型计算机,为我国在世界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奖,其中,一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嘉勉,朱镕基总理称赞他是“做大事的人”。
五十多年来,金怡濂和他的研究集体在发展民族计算机事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不懈奋斗,取得很多重大的创新成果。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作风的科学家。他把“研制一代机器、培养一流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以超人的胆识,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用人才。金怡濂在研制“神威”计算机时委任的课题主管和副主管设计师平均年龄28岁,这在当时是少有的。为了带出这支年轻队伍,他象托举自己的儿女一样,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真情带飞,精心培养。和金怡濂一起工作过的年轻人都深情地说,我们特别乐意跟着金总干,他不仅给我们成才的机会,而且千方百计帮助我们成才。他通过科研实践以及带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上百名优秀科技人才,有的已成为工程院院士,有30佘名科技干部走上了科研领导岗位。
贡献
“晚霞未必逊晨曦”。五十多年来,金怡濂一直致力于民族计算机事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至今仍奋战在研制的第一线,不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9 11:23
目录
概述
正式开放
性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