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军,是
唐朝中后期中央
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的戍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戍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从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
哥舒翰在磨环川设立开始计算,到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被正式废除,一共经历了150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
神策军原为西北的一支戍边军队。吐蕃自松赞干布时期崛起后,长期成为唐王朝的边境大患,但此时的唐朝由于自身实力较强,因而在与
吐蕃的战争中还是略占上风的。在开元天宝年间,唐朝与吐蕃在西北边境展开了一系列的拉锯战。唐玄宗时
哥舒翰击败吐蕃,自天宝十三载(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请立浇河、洮阳两郡并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至此,唐军在西北边境取得了对吐蕃的相对优势,形成了网式的防御链条。神策军设置于临洮以西二百余里的磨环川,位于洮水南岸,与
洮阳郡隔水相望。拟洮阳太守成如缪充任首任神策军使,自此,神策军正式登上了唐代历史的舞台。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令西北边境的军队驰援内地,“其河西、陇右、朔方,除先发蕃汉将士,及守军郡城堡之外,自余马步军将兵健等,一切并附行营。各委节度使统领,仍限今月二十日齐到。”而神策军由当时的神策军将
卫伯玉领千余人赴难中原,参加了
乾元二年(759年)攻围
安庆绪(
安禄山子)的
相州之战。九节度兵败邺城后,卫伯玉与宦官观军容使
鱼朝恩退守
陕州,防备安史。这时神策军故地已被
吐蕃占领,卫伯玉所统之军仍沿用神策军的名号,伯玉为兵马使。伯玉入朝,此军归陕州节度使
郭英乂;英乂入朝,神策军遂属鱼朝恩。在这期间,鱼朝恩把陕州节度使所辖军队并入神策军,使其扩大为万人以上的大军。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长安,禁军溃败,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此军护卫代宗,京师克平之后鱼朝恩便率神策军归于禁中。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军队再次进攻关中,神策军于是屯苑中,分为左、右厢,正式成为天子禁军。
大历五年(770年)朝恩得罪死,以后十几年均以本军将领为兵马使统率之。建中四年(783年),德宗以司衣卿
白志贞为使,却遇到所谓“泾卒之变”(见
朱泚),德宗出奔。事定后,德宗认为文武臣僚不可信赖,
兴元元年(784年),命
宦官分领神策军,为左、右厢都知兵马使。贞元二年(786年),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贞元十二年(796年)又置左右神策军
护军中尉。
组织系统
左右神策军成立后,各设大将军一人,正二品;将军各四人,从三品。统军各二人,正三品。
护军中尉各一人,
中护军各一人,
判官各三人,都句判官二人,句覆官各一人,表奏官各一人,支计官各一人,孔目官各二人,驱使官各二人,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
最高统帅为护军中尉,神策将吏皆受其节制。由于神策军分屯在京师、畿内与关中要塞之地,所以在两护军中尉之下设左右神策行营,分统京畿和所在地区军队。
扩编情况
唐后期,由于朝廷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日益尖锐,严重的局势使唐朝统治者认识到必须拥有一支由朝廷直接掌握的、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加强神策军势在必行。神策军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扩编。
第一次大规模扩编是在
代宗大历(766~779年)初年。
主要收编了平卢镇
邢君牙部、
阳惠元部,安史降将
尚可孤部,
朔方镇
郝廷玉部、
侯仲庄部等。这些军队都是久经沙场,极有战斗力的藩镇部队,使得神策军实力大增。
第二次大规模扩编是在德宗贞元(785~805年)年间。
主要收编镇国镇
骆元光部,朔方镇李朝采部,河东镇浮璘部等。又以“神策行营”的名义,强行把京畿和关内的诸军兼并,如凤翔镇、银夏镇的军队等。另外,还招募了部分新兵,如神策军使白志贞从京师曾一次招募3000人;宰相
李泌把因陇右失陷而留居京师的西域朝贡酋长,安西、北庭校吏及其子孙4000人,尽数召入神策军。
此后,还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小的扩编,使神策军的兵力达到15万人。到
唐穆宗初年,京西、京北及振武、天德八道节度使及都防御使下神策一十二镇将士等共186700余人,为神策军的全盛时期。
神策军的主要成分为原藩镇军队或边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新招募兵员人数较小,不是神策军的主力;但神策军后期士兵的主要组成多为工商富家子弟。
神策军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禁军,也是一只朝廷直属的野战部队。
任务布防
军事任务
第一:保卫京师。
第二,随时奉命征讨。在唐廷讨伐叛乱藩镇的战争中,神策军多次奉命出征,如对魏博镇
田承嗣、
淮西镇
李希烈、成德镇
王承宗、西川镇
刘辟等的讨伐。德宗时
朱泚之乱,也主要是靠神策军平定的。
第三,与防秋诸军相互策应防御吐蕃。神策军驻扎地多分布于京师西北,其军事目的是非常清楚的。
第四,监临关内诸军。由于京西北地区是唐王朝的重点防御区,是抗击吐蕃的前线,这里又靠近京师长安,所以唐统治者对这一区域非常重视,驻扎有重兵。在这些军事驻扎地区犬牙交错地布置神策军,除了互相策应对吐蕃作战外,同时也起到了监临诸军的作用。
布防地区
神策军布防不同以前王朝禁军,早期主要驻扎在京畿道一带。在唐代宗时期,除京城长安外,还有
奉天、
武功、
扶风、
好畤、
麟游、
普润、
兴平、天兴、鄠县、
陕州等地。德宗时神策军驻防之地有所扩大,至唐宪宗时期,除京畿地区外,扩大到关内道。左神策军驻扎在京西北八镇,即普润镇、崇信城、定平镇、归化城、定远城、
永安城、颌阳县,右神策军驻扎奉天镇、麟游镇、良原镇、庆州镇、怀远城等5镇。此后,虽有变化,但不出京畿、关内一带。
军事影响
由于唐廷拥有神策军这样一支庞大军队,所以,一般藩镇对之不敢过分睥睨,同时也阻遏了吐蕃的侵扰,保卫了京师的安全。自唐德宗贞元以来,京畿和关内地区保持长期稳定局面,消弭了安史之乱以来的动荡形势,这和神策军的监临作用也是分不开的。
神策军是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得以继续维持100多年统治的重要保证。
唐文宗时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
圆仁说:“左右神策军,天子护军也,每年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这个评论是符合史实的。
腐化衰亡
特权腐化
唐穆宗以后,神策军渐渐腐化,战斗力下降。神策军的腐化孕育于其极盛之时。由于其拥有许多特殊权利,故促成了其自身的腐化。神策军至少在三个方面享有特权:
第一是给养三倍于其他军队,以及经常性的额外赏赐。
从代宗以来,每次大赦都要厚赐神策军。每个新皇帝即位,也要犒赏神策军。如穆宗即位,赐左右神策军士人钱五十缗,六军、威远人三十缗,左右金吾人十五缗。
第二是在其将吏迁转升任方面有优先权。
据载:“开成以来,神策将吏迁官,多不闻奏,直牒
中书令复奏施行,迁改殆无虚日。”他们的这种优先权也得益于护军中尉的偏爱和关照。
第三是法律上享有特权。
唐制,京师各机构、各部门,每季派御史巡按监察。后来由于禁军地位特殊,御史皆不敢去巡查。贞元十九年(803年),监察御史
崔远不了解这种变化,进入了右神策军驻地,结果被杖四十,流放外州。这说明皇帝也已承认神策军在法律上的这种特权地位。
这些特权不仅促使神策军日益腐化,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某些藩镇发动叛乱的借口。唐朝末年,藩镇势力屡次进犯京师,常以剪除宦官为口号,而这时的神策军将吏大都卷入宦官集团中去。由于穆宗以后,神策军很少外出征战,军纪日益败坏。其普通军士也非当年善战的边兵,多以工商富豪子弟充任,不堪一战。唐廷给予神策军特权,目的是让这支军队为维护李家统治发挥更大的作用,却适得其反,促使其走向腐化,丧失战斗力,这是唐廷所始料不及的。
走向末路
唐僖宗时,
黄巢起义军入关,僖宗仓皇南逃入蜀,左右神策军或溃败,或为藩镇招谕收容。后宦官
田令孜另招神策新军54都,每都千人,以都将分领。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凤翔节度使
李茂贞举兵攻长安,昭宗“悉发五十四军屯兴平,已而兵自溃,茂贞逼京师,昭宗为斩神策中尉西门重遂、李周讠童,乃引去。”天复二年(902年),宣武节度使
朱全忠进入关中,次年击败李茂贞,逼昭宗杀死大宦官韩全诲等20余人,把参与的神策左右军的兵士并入左右
羽林、
龙武、
神武等六军,“而神策左右军繇此废矣”,神策军就此解散。
宦官掌典
制度形成
宦官典禁军制度:唐后期禁军以神策军为主,其他军队只存名号而已,故所谓对禁军的控制,实际上即指对神策军的控制。神策军成为北衙禁军后,代宗即以大宦官、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知神策军兵马使”。又以宦官骆奉先为神策军容使,直接统帅神策军。兵马使为武职军将,由宦官充任,此前并不多见。德宗起用白志贞后,宦官一度失去北衙兵权,大泾原兵变后,禁军兵权重新落入宦官之手。
贞元十二年,“以监句当左神策军、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
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句当右神策军、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霍仙鸣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右神威军使、内侍兼内谒者监张尚进为右神威军中护军,监左神威军使、内侍兼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威军中护军。护军中尉、中护军皆古官,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自此以后,以宦官典禁军便制度化了。“窦、霍之权,振于天下,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
窦、霍之后,宦官
杨志廉、第五守亮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直至唐末,禁军统帅权始终牢牢控制在宦官集团手中,神策军将吏多由忠于宦官者充任。
危害影响
第一使宦官集团长期控制皇权
唐朝自穆宗以后,天子多受制于宦官。穆宗以后共有九帝,其中,除
敬宗、
哀帝外,其余均为宦官所立。敬宗虽不是宦官拥立,但却死于宦官之手。宦官集团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掌握神策军兵权,以神策军为工具控制皇权。
第二操纵朝政,政治愈加黑暗腐朽
大多数宦官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缺乏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才干,他们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和地位,必然要不择手段地残酷打击政敌,贪婪地攫取财富。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无恶不作。凡触犯他们利益的人则不遗余力地予以打击。文宗时,宦官
仇士良以甘露之变为借口,出动神策军,大杀朝官,死者六七百人,朝中几乎为之一空。皇族贵戚的命运也操在其手,仅仇士良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其他宦官无不如此。宦官专权的结果,使唐朝政治更加腐朽、黑暗,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坏的作用。
第三使封建割据局面更加严重
宦官专权以后,地方藩镇的节度使任命多操纵在其手中。史载:”大历以来,节制之除拜,多出金军中尉。凡命一帅,必广行赇赂。禁军将校当为帅者,虽无家财,必取资于人,得镇之后,则膏血疲民以偿之。“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二是造成了藩镇对朝廷更加离心离德。宦官集团的倒行逆施不仅激化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唐王朝在两种矛盾交织发展中趋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