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学》是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鸣。该书可以为
学生提供探索和挖掘新知识的工具与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进一步追索文献、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的需要,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我们编写了这部供研究生使用的神经病学首部规划教材。经过全国多位神经病学专家的共同努力,这部教材终于在2008年问世了,期望它能发挥手电筒、探照灯、导航系统的作用,帮助研究生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更有效地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科研的思维和方法)和临床能力(临床的思维和技能),更快地成为临床神经病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与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是个体化教育,在此指导思想下,本教材不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和全面性。本科生教材中已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尽可能淡化,而突出有争议无定论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按统一要求,本教材与其他各类教材和参考书在写作模式和内容方面都应明显不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与本科生教材的不同本科生教材(包括5、7、8年制)针对培养对象的起点为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多学科潜能的素质培养,内容上强调“三基
五性”,系统全面。已有的8年制教材与5年制相比更强调新、精、深。因此本科生教材主要提供截至编写教材时有关学科已有定论的知识,即相当于一个横断面的知识;研究生教材则是为了提供“渔”而不是“鱼”(侧重于挖掘知识、使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因此本教材不是本科生教材的膨胀版。
2.与专著(参考书)的不同专著(参考书)主要用于学习或工作中的查阅,有大而全的特点,且多提供现有的客观资料,不强调评述。本教材的目的是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希望通过经典理论或技术方法的历史沿革来引导创新,而不必追求大而全,同时强调对问题和现象的归纳、评价和提炼,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本教材内容的选择围绕“诊断、治疗、热点、难点、争议”的10字方针,并贯穿“回顾、现状、展望”的精神。兼顾突出亮点与系统性,但不特别要求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更加注重通过经典研究历程案例的介绍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期望达到启迪思维和触类旁通的效果。本书避免传统教科书或纯综述风格。在可能的情况下,内容尽量有亮点,并力求新颖、生动,有吸引力。
刘鸣,女,硕士,教授,神经病学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214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二层次人才。1982年毕业于
华西医科大学,1989年获华西医科大学
医学硕士学位。1995-1997年赴英国研修
脑血管病防治与
循证医学。1999年赴美国、瑞典深造。1982年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博士生导师、神经内科副主任、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
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副主任。
谢鹏,男,汉族,重庆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1982年至1985年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至1996年留学日本滨松医科大学神经精神科和日本福岛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担任客座研究员。历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助教、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教授、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助理,2004年9月起任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全国医学院校五年制统编教材《神经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第五版)编委、以及《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脑血管疾病杂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等10多种杂志编委。
为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的需要,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我们编写了这部供研究生使用的神经病学首部规划教材。经过全国多位神经病学专家的共同努力,这部教材终于在2008年问世了,期望它能发挥手电筒、探照灯、导航系统的作用,帮助研究生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更有效地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科研的思维和方法)和临床能力(临床的思维和技能),更快地成为临床神经病学的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