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祠堂巷南起
河坊街,北至
太平坊巷。南宋时称南新街,明代称太平里、清望街。民族英雄
于谦出生于此(今祠堂巷42号)。于谦为兵部尚书,勤政爱民,精忠报国。景泰八年(1457)遭诬陷遇害,百姓将其灵柩运回杭州,葬于西子湖畔三台山。其故居改建为怜忠祠,故此地又称祠堂巷。1966年改名扫旧巷,1981年恢复旧名。于谦故居现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谦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哭声特别响亮,到满月时,已是容貌秀伟。邻里一些老人见了后,忍不住赞叹:“这个孩子相貌如此出众,将来必成大器,可惜我们已年老力衰,不能看到他将来的显达了。”永乐元年(1403),于谦六岁,长得体健貌丰,家里便送他到外塾去读书。他好学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尤其擅长属对。这一年的清明节,父亲彦昭和叔父彦明,与族人一道领于谦去上祖坟。路过凤凰台,彦明随口说:“今日同上凤凰台。”年仅六岁的于谦即在一旁朗声应答:“他年独占麒麟阁。”彦明及众人听了,无不感到惊讶与佩服。均想:“这小子日后必成大器,需得好好培养。”在以后的几年中,于谦勤奋好学,四书五经无所不知,时有奇语出口,被人称为“神童”。
永乐十年(1412),十五岁的于谦通过岁考,被录取为钱塘县儒学生员(秀才)。此前,于谦的文学才华已有很负声誉,颇得乡党亲族的器重。但于谦在学习诗词、制策以外,更留心古人的行事大节。他祖父收藏有文天祥画像,于谦十分仰慕文天祥的忠义,特地撰写了赞词,悬挂在自己的座位旁。赞词道:“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历。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于谦的这篇赞词,反映了他少年时代的志愿和抱负,显示他不肯局限于做一个文弱书生。他对文天详忠烈事迹的景仰,表现出他对元朝统治者吞灭南宋的悲愤,说明他意识到亡国的伤痛。虽然在明朝时,元灭宋已是“世殊事异”了,但于谦仍觉得要提高警觉,保持民族的尊严,永远不能再遭受异族的统治和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