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成庵,位于江苏
如皋,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
历史沿革
如皋福成庵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知县
梁乔升重建城隍庙,奉明纪信将军为皋邑城隍,尊其墓为
城隍坟。墓东南为风水宝地,比丘尼亦从建福成庵,供奉西方三圣,为众生祈求全寿富贵。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皋邑筑城防倭,庵遂处西南城脚,成便僻之地。
清顺治七年(1650年)三月,邑入
冒辟疆四十初度,常州画家
恽向应邀请来如。恽向者,乃画家
恽寿平叔父、冒辟疆之“复社”社友也,因其兄弟
恽日初参加与抗清之故而避寓福成庵中,赖比丘尼庇护之。
民国16年(1927年),中国共产党如皋县委员会曾借在此庵内秘密开会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革命遗址,称为“红色革命摇篮”,载入史册。
1973年砌健康桥时,因该庵正当桥北堍而被拆。后在桥北朝东的墙上嵌了一块“福成庵故址”的小碑。福成庵的西邻还有一座优钵庵,也是尼姑庵,两庵规模差不多。“大跃进”时期,优钵庵改成杂货商店的工场,直到1996年才拆去。
2003年,在北水关之西,城墙原址,北临濠河,重建了福成庵。
2015年3月,福成庵西扩工程动工。
2015年12月,福成庵书画院在福成庵挂牌成立,书法家闵杰为首任院长。
地理位置
福成庵原址建于清朝初年。庵门和殿子都朝南,门外即城墙下的小路。门上有“福成庵”三字石刻。是一座四合厢建筑,有十一二间房子。北、东、西三面都是蔬菜田。
现福成庵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分中院、东院、后院、西院四大部分,总体格局为廊院互连、殿堂相拥。院中有大雄宝殿、佛祖殿、藏经楼、普贤、文殊殿、准提殿、天王殿、客堂和斋堂等建筑。在钟楼中悬挂着4.17吨的“福国寿世”铜钟,被誉为“江海第一钟”;院内还建有游客接待中心、心理咨询处、佛教知识长廊、东方三圣阁、法物流通处、天水池等。院后沿护城河建有百米长廊,长廊依次连通御书亭、放生池、双龙亭、般若桥、宝华亭等建筑。
革命功绩
福成庵,原址坐落于如皋西南城脚,据考证,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民国初年,有庙房近20间。
当时,如皋城的寺庙庵堂,除日常佛事外,还设有斋堂和寮房,接纳四乡进城纳粮、诉讼的农户食宿,收费十分低廉。
福成庵因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平日香客和歇宿的农户并不多。住持为宝华和她的徒弟德山。
1927年6月上旬,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成立,而如皋党组织又最早和省委接上联系,因此被批准成立县委。
早在1926年,中共如皋独立支部书记
陆景槐就常去福成庵一带物色地下联络点,他与福成庵的宝华住持相处很熟,宝华知道他是干革命工作的,格外给以方便,有时陆就住宿在福成庵。
陆奉调南通后,独立支部选定福成庵为中共如皋县委成立最可靠的地点。
1927年7月,苏德馨、
徐芳德、
叶胥朝、
王盈朝等人在福成庵的后东寮房内举行了县委成立仪式,王盈朝被选为书记。
这是江海平原上的第一个中共县级组织。
由于宝华师太的精心掩护,这一秘密处所在近一年时间内从未被国民党当局识破。
1928年如皋“五一”农民暴动失败后,由于奸细告密,福成庵遭到敌人搜查,宝华师徒被迫逃至乡下避难。
1983年初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叶胥朝、原中共如皋党组织创始人
陆景槐联袂来如寻访1927年夏中共如皋县委成立故址,一再要求如皋有关部门能恢复这一对革命作出贡献的尼庵。
叶胥朝还寻访到年近80岁的德山师太。
2003年,中共如皋市委、市政府在整建
内外城河风光带规划中决定恢复福成庵原貌,工程于2004年春天正式动工。
它不仅是《南通市志》所载的八处名胜古迹之一,而且是中共如皋党史和革命斗争史上最重要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