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门河
黄河支流汾河支流文峪河的支流
禹门河,又叫二道涧河,俗称溪滩,相传禹王治水时曾巡游此地,故起此名。黄河支流汾河支流文峪河的支流。发源于吕梁山东麓的黄芦岭,横贯汾阳市中部,在申家堡村东汇入文峪河,全长27.3公里。流域面积73.3平方公里,河床均宽30米。主要支流有峪道河向阳河、董寺河等。禹门河各支流多源于山区及丘陵区,谷深河窄,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平时干涸,夏秋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干流最大洪水流量120立方米/秒。
干流概况
禹门河,发源于吕梁山东麓的黄芦岭,源于上林舍、郝家庄、北杨家庄,由三条季节河流汇合而成,流经汾阳市张家堡、河堤、田村、冯家庄、北关园、米家庄、申家堡、潴城等村,汇入文峪河,其中申家堡以下至文峪河段又称为三汇河,禹门河全长27.3公里(一说25公里)。流域面积73.3平方公里,河床均宽30米。
水文特征
禹门河,各支流多源于山区及丘陵区,上游山众多小冲沟汇聚而成,谷深河窄,除清水河外,季节性河流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平时干涸无水,夏秋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有时溢岸成灾。干流最大洪水流量120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径流
向阳河,古名“金锁关水”,发源于向阳村之峡口(古名三十里桃花洞口),为清水河流,向东南流经宋家庄、圪垛、堡城寺后,并入禹门河。全长25公里,河床均宽10米,平均流量0.12立方米/秒,流域面积29.4平方公里。向阳河清水流量为0.12立方米/秒。
峪道河,原名“原公水”,源于白虎岭山麓的神头泉。向东南流经赵庄、水泉、峪口、前庄化等村,于米家庄村北并人禹门河,个长17公里,水深0.5米流速0.4米/秒,流量0.25~0.5立方米/秒。峪道河清水流量为0.35~0.48立方米/秒。
董寺河,源于县城西侯家墕之南神岭山和石盘山下,为洪水河流。流经南、北花枝、大向善、洪南社、赵家庄、峰南、原在申家堡村东入文峪河,后改在县城东入禹门河,全长15公里,河床均宽5米,最大洪水流量15立方米/秒。
泉水
神头泉,又名马跑神泉,峪道河源头。位于峪道河镇神头村。泉水出露于北北东向的断裂带上,为上升泉。地下水径流方向为北—西向,泉水自寒武系石灰岩岩溶地层中涌出,涌水量316~450升/秒,矿化度0.25克/升。泉口海拔标高I127.07米。
敖坡泉,位于峪道河镇敖坡村,泉水从断裂破碎带流出,含水层为断层角砾岩及冲击卵石层,涌水量8升/秒,矿化度0.281克/升。
水沟泉,位于张家堡村,为下降泉,泉水自第二系砂砾孔隙含水层中流出,涌水量为12升/秒。
肃静泉,位于峪道河镇肃静村,为下降泉,泉水从第四系砂砾孔隙含水层流出,涌水量为7升/秒。
峡口泉,又名向阳泉。向阳河源头。位于县城西15公里的向阳村西峡口一带,为下降泉。因沟杯受长年侵蚀,寒武系地层出露地表,其中统石灰岩含水层地下水溢出成泉。泉水由北侧寒武、奥陶系岩溶水补给,流量为150-175升/秒,矿化度0.26克/升,泉口海拔标高为1150.88米。
湖泊
文湖。《汾阳县志》称潴城洼地,由文峪河及禹门河、阳城河之水汇积难排而成湖泊。《水经注》石:‘’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唐时称西河泊,宋代名西河泺,金谓文湖泺,明朝叫潴城泺。积水占地约2.8万亩。明季“悉犁为田”,不久又积水成泊。2010年代恢复后占地面积为398.6亩,建有有“文湖渔唱”、“汾水行宫”两大景观。文湖水深5~6米,方圆2.5公里,恢复后文湖中的水部分来自于地下水,另一部分为污水处理厂的中性水,湖中的水可以用来养鱼和灌溉。在鸟类迁徙的季节,还可以看到栖息在文湖的大雁、白鹤等珍稀鸟类。文湖中还有划船等娱乐项目,也可以观赏音乐喷泉。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1959年,国家投资在禹门河中游的栗家庄村北修建了缓洪分洪闸,此闸山水利技术员赵让、李树义设门,两侧为闸孔,中间为溢流堰,特大洪水叮越闸滚坝而泄。1957年,城关公社在禹门河下游“二道涧河”筑起石砌河堤,将50年代初期筑起的上堰摊平,恢复了耕地1978年县水利部门组织阳城河、禹门河沿河5个公社的近万名民工,进行了各河的河尾疏导工程,同时将流经县城南、报期常使大南关等村遭淹的重寺河何道,改筑到距县城25公里的洪南社沟,经赵家庄、任家庄(峰南)等村,于申家堡村东入文峪河。
同年改筑董寺河下游10公里河道时,按50立方米/秒流量设计开挖。之后,又按20年一遇的117立方米/秒流献设计和50年一遇的216立方米/秒流量设计扩河深挖,主河槽底宽10米,深4米,垠高2米,左堰顶宽4米,右堰顶宽2米。
1958年县在潴城洼地建水库,因渗漏严重,库周耕地大量碱化,水库报废摊平。1978年,以三泉、栗家庄、阳城、见喜、城关等5个公社出动民工万人,进行阳城河、禹门河等洪水河系的河尾疏导工程和董寺河下游的改道工程,开挖了排退水渠,始彻底排退了潴城洼积水,恢复了耕地。
蓄水工程
褚家沟水库,建于宋家庄乡褚家沟村东,属向阳河系。1970年10月开工,1971年10月竣工。集流面积5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82万立方米。坝高32米,坝顶长125米,坝顶宽4米,总库容量33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40万立方米,淤积库容2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60万立方米。溢洪道断面3x3.5平方米,最大泄洪量5立方米/秒,涵洞断面1.6x0.8平方米,最大泄洪量2立方米/秒。原设计用多级提水,灌溉两旁高旱源地2.6万亩,后因二级提水灌溉费高效低而终止。现灌溉面积仅有库下沿河上地300亩,是一座灌溉养鱼的两用水库。
赵郡水库,库址在张家堡乡北赵郡村外,属禹门河系,控制流域面积7.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9万立力米。1971年10月开工,1972年11月完工。土坝高17米,坝顶长45米。溢洪道断面2.3x2.4平方米,最大泄洪量15立方米/秒。总库容27万立方米,防洪库容2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0万立方米,淤积库容7万立方米。1985年库内淤积已达10万立方米。到1990年兴利库容7万立方米。
安家庄水库,库址在安家庄村后属禹门河系。张家堡公社兴建,1971年8月开工,原设计石坝高30米,当i建坝至17米高时便放水入。到1990年兴利库容5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0亩可蓄水养鱼、也可解决部分人畜饮水。
灌溉工程
清代灌概用水定为12天循环一次,称“十二池水’,每昼夜谓之一池。第一大称城社水,专供州府县衙养鱼浇花及文庙用水,第二天名池定水,供莲花寺等寺庙及当地富户用水,其余10天的农灌用水依次为刘村、前庄化、后庄化、太平、董寺、古浮图、罗城、金井、赵家街、宏寺等10村,灌溉而积3000亩。民国时期沿袭旧制。民国初至7b年(1937),县委任绅士张文福为峪道河灌区河总职务。民国34年,汾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组建峪道河“十二池董事会”,并派赵谷山任会长。
民国37年(1948)本县解放后即成了峪道河水利委员会,废除了“十二池水”的封建水规,实行轮灌制,建筑了防渗总干渠,开挖r两条支渠。同时组织贾家庄等14村新挖了丰收渠与禹门河接通,并组织下游村庄开挖了古贤渠将冬闲水送到占贤、义安等村。
1955年,组织灌区5000民工开挖南梁干渠,深2米渠底宽1米。国家投资2.5万元,新增灌溉面积0.9万亩。1958年,在神头、水泉两地进行了截潜流工程。1965年筑渠引水上北梁扩大灌溉面积0.4万亩。同年,修建了南北两干渠的过水桥、涵和过水渡槽。是年,开始对于渠进行防渗工程,1967年,千架防渗7681米,建筑物达40件,1975年,对主干渠和南北干渠进行清淤,总长5.42万米。到1982年,灌区内有配套机电井13眼,固定渠道总长382公里,渠道防渗46.89公里。1985年底,累计修建干渠总长72公里,农、毛渠368条,总长110公里,干支渠已防渗48公里,渠道绿化57公里,有各种建筑物件777处。设计灌溉面积5万亩,本年有效灌溉面积为4.6万亩,包括12眼配套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全年实际灌溉面积4.8万亩次。全年灌溉引水量480万立方米,平均亩次用水量100立方米。播种面积平均亩产粮食375公斤、棉花40.5公斤。
1986年灌区投资5.2万元完成7项灌区工程,实际灌溉达4.37万亩。1987年改造田园化面积达18万亩,同年学习陕西和清徐经验,引进新技术,进行了大号U型矩型浆砌、梯型砌石、顶制板交合和砌实U型渠防渗,完成3件灌区工程。1988年,引用水量1244万立方米。渠道建筑物达438件,配套机电井达17眼。到1990年灌区有灌溉面积4.75万亩,其中井灌1.6万亩;田园化面积2.31万亩。新增配套井2眼,累计19眼固定十渠长保持72公里,已防渗渠道保持48公里,渠道绿化38公里,盐碱地累计治理0.76万亩,渠道建筑物达7l0件.实际灌溉保持至4.37万亩。
1954年前,泉水流经向阳古镇时全部渗入河床内的卵石中,除供向阳村的人畜饮水外,从未灌溉过农田,坡头、宋家庄、杏湾等8个高源上的村庄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历来只能靠蓄积雨水为生。1955年,坡头村村长薛水银为解决人畜饮水间题,联合米家庄、杏湾三村川土办法从向阳村南盘山引水到坡头等三村。县水利部门迅速派去水利技术人员测量开工,修筑起盘山总干渠。1956年成立向阳河水利委员会后,继续修建了37.5公里长的十渠和支渠,从此,不仅开始了旱源地区的农业灌溉,Ihl且彻底解决了严重缺水的坡头等8村人畜饮水的问题。1967年砌石防渗渠道428米,整修渠道1080米,1974年,依水利技术员王银马的建议,打穿山洞201米,引水过洞,解决了盘山总干渠的滑坡、淤埋、塌方问题从1975年筑暗渠,计打9个山洞,总长2122米。1980年在盘山总于渠和南、北、中西支渠上砌防渗渠道3645米,同时清除淤积1.35万立方米。1984年进行了肚皮崖清水发源地的千砌石洞工程260米。
1956-1984年,灌区建设累计投资达62.70万元。其中,国家累计投资26.60万元1985年底,灌区内计有干渠I条,全长10.2公里,全部防渗;支渠4条,总长32.8公里,已防渗16.8公里。建有全长76米的杜沟渡柳和五一桥分水闸。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内含8眼配套机电井的有效灌溉面积0.03万亩。本年实际溉面积0.78万亩。全年灌溉引水量98万立方米,平均亩次用水量为124立方米。播种面积平均亩产粮食202.5公斤、棉花41公斤。
1981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l巧万亩,全部达田园化标准,当年实际灌溉1.1万亩,全年引水量248.83万立方米,其中灌溉引水量131.75万立方米,粮食亩产量380公斤。1987年实际灌溉1.15万亩,全年引水量348万立方米,其灌溉引水量167万立方米。
到1990年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实际灌溉1.I5万亩,全年引水量315万立方米,其中灌溉引水量138万立方米,工业用水最40万立方米。渠道建筑物由1988年的9件增至72件,固定渠道长43公里,已防渗15公里。
水力发电
1975年向阳村插队知识青年利用向阳河0.12立方米/秒的水流量,奋战三年,建起全县第一个小型水力发电站,解决向阳村的照明和米面加工,时间不长知青调走后,小电站即停止使用。
1978年8月,在峪道河上金庄村西,以峪道河水(水流量0.45立方米/秒)为资源,建起水力发电站3座。1号水电站,在上金庄村西北方向的峡子沟内,1978年8月动工,1979年3月建成发电,建设面积120平方米,有129-42水轮发电机一套,为混流式水轮机,装机容量100千瓦,水头落差20一80米,流量0.3~0.59立方米/秒,年发电量12.8万度。2号水电站,在上金庄老虎磨。1979年10月建成发电,建设面积50平方米,水头落差60米,有水轮发电机1套,装机容量320千瓦。由于渠道流向改变,在2号站投产后,1号站同时终止发电。3号水电站,在赵庄村西柏坡地,占地240平方米,装有水轮发电机组1套,装机容量250千瓦。2号、3号水电站年发电量60万度左右,除自发自用外,可满足上金庄、桑沟子、南道村等村民的用电,并可通过10千伏线路输入大电网30一40万度/年,补充电网高峰时电力。电业局以每千度45元的价格购其输人的电能。
参考资料
走近禹门河.汾阳市图书馆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11 10:11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水文特征
主要支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