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秋(拼音:qiū)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秋的古字形像蟋蟀或蝗虫,甲骨文中假借为“秋季”。从天文历法上说,秋是一年四季中夏后冬前的季节。秋天是个谷熟、收成之季,所以“秋”又被引申出收获、丰收之义。《说文解字》对“秋”解释:“禾谷熟也”。秋天之后就是万物肃杀的冬天,所以它也暗含着“萧瑟”之义,所以“秋”还可表示悲愁。古时与律令刑狱有关的事,也可称为“秋”。如刑部别称“秋曹”。
文字溯源
秋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有的甲骨文的秋字,在下面加了一把“”(图2)。有人认为甲骨文的“秋”像一只蟋蟀,在中国的北方,蟋蟀一般在八月成虫,九月份十分活跃,算是秋天的代表性昆虫,而且“秋”字的读音也与蟋蟀的鸣叫声很相似,因此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做“秋”。从火,表示秋季收割后要烧荒以备播种。也有人认为,它像一只蝗虫,蝗虫也是经常活动于秋季的昆虫。在中国的历史上,蝗灾是收获前常常遇到的天然农业灾害。蝗虫有趋光性,所以每当蝗灾来临时农民们就燃起大火,让蝗虫自往投扑光亮而死,因此古文“秋”从火。由此可见,其造字本义应该是用火焚地以杀灭害虫。蝗虫活动于秋季,因此人们用蝗虫的形象代指秋季。
籀文(图4)的“秋”字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字而成,更突出了秋季是禾谷成熟的季节,但是其中的昆虫形讹变成了“龟”形。由于这三个独立字形组合而成的字形又过于复杂,因而小篆(图8)又省略了“龟”,使其字形为“秌”。有的又添加了“日”旁,表示与时间有关(图6、7)。隶书(图9-10)出现了左“禾”右“火”的“秋”字,并沿用至现代。“秋”字从甲骨文到小篆,以至楷书,其构形几经变迁,虽然表义各有侧重,但始终都是围绕着秋天的特征来刻意对秋天进行描绘的。
秋是一年中的第三季,抽出具体内容,泛指季节。《史记·梁孝王世家》的“千秋万岁”即千年万年。再扩大指时候。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此时既有金风送爽,又有万木飘零;既有累累的硕果,又有暮年的伤感,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感受出发,赋予了“秋”字的不同的内容。
有人感到秋天是美好的,“秋水”晶莹透澈,光可照人,因此古人用来比喻宝剑,也比喻镜子,更多地用来比喻美人的目光。“秋波”这个词从字面上讲是秋天的水波,它清亮闪烁,因此专用来指美人的目光。现代人称秋风为金风,称秋季为金秋,都带有赞美秋天美好的意思,而在古代并没有褒贬的意味。它的来源是这样的:古人用五行配指方向季节,五行之一的金指西方和秋季。
“秋”,也表示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在另一些场合,“秋”则多带有凄凉伤感的味道。曹操有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说秋风凄凉,海浪汹涌。杜甫诗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句子,无边无际的悲哀的秋色和寄身外地伤感连在一起,更加了一层黯然销魂的色彩。秋天万木凋零、使人想到暮年,所以“秋”也用来指衰老。陆游词中有“胡未灭,鬓先秋”的句子,意思是入侵的金人还没有灭掉,两鬓已经出现衰老的白发了。
“秋”还是“鞦”的简化字。鞦是形声字,“革”为形旁,意指这个字的本义与皮革有关;“秋”为声旁,表示音读。“鞦”原是“鞧”的异体字。后来简化为“秋”,但是仅用于“秋千”一词。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上】【禾部】七由切(qiū)
禾谷孰也。从禾,𤒅省声。
𪛁,籀文不省。
说文解字注
“禾谷孰也”注:其时万物皆老,而莫贵於禾谷,故从禾。言禾复言谷者,晐百谷也。《礼记》曰: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揫也。
“从禾,𪚰省声”注:七由切。三部。
广韵
七由切,平尤清 ‖秋声幽2部(qiū)
秋,春秋。《说文》曰:“禾谷熟也。”又姓,宋中书舎人秋当。七由切。十七。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秋
古文:𥤛、𪚼、龝、𪔁
《唐韵》七由切。《集韵》《韵会》雌由切。《正韵》:此由切,竝音鰌。金行之时。《尔雅·释天》:秋为白藏。注:气白而收藏也。《释名》: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
又缯也,缯迫品物使时成也。
又《说文》:禾谷熟也。《礼·月令》:孟夏麦秋至。陈澔曰: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於时虽夏,於麦则秋,故云麦秋。《书·盘庚》:乃亦有秋。
又《礼·乡飮酒义》: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注:愁读为揫,敛也。察严杀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犹湫也。湫者,忧悲状也。
又九月为三秋。《诗·王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又四秋。《管子·轻重乙篇》: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故曰:农事且作,请以什伍农夫赋耜铁。此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谓夏之秋。大秋成,五谷之所会,此谓秋之秋。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此谓冬之秋。
又《广韵·藻》:竹秋,三月也。兰秋,七月也。
又秋秋,马腾驤貌。《前汉·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
又扬雄《羽猎赋》:秋秋跄跄入西园。《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注:秋秋,犹跄跄。谓舞也。
又春秋,鲁史名。
又大长秋,皇后官名。《前汉·百官表》:景帝更将行为大长秋。师古注:将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
又姓。
又七遥切,音鍫。扬雄赋:秋秋跄跄。萧该读。
又《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箫。秋与箫为韵。
又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记》:北方老妪八九十岁,齿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婴儿,名秋姑。秋读如蒭酒之蒭。
【戌集中】【革部】 鞦
《广韵》七由切。《集韵》雌由切,竝音秋。《玉篇》车秋也。《广韵》本作鞧。
又作緧、𦃈。
又鞦韆,绳戏也。《古今艺术图》:鞦韆,北方戏,以习轻趫者。本作秋千。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禾”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❶“禾”窄“火”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禾”略低。❷“禾”,横笔从横中线起笔。❸“火”,点笔在田字格中心,短撇起笔略高;长撇从右上格起笔,撇向“禾”下侧;撇、捺收笔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3 08:04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