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实(学名: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Qiushi’)是禾本科、牡竹属黄竹的栽培品种,丛生竹
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8米,秆形通直;节间圆筒形,箨环明显隆起;箨鞘早落性,厚纸质至革质,箨舌腹面多毛茸,边缘具粗锯齿;箨片外翻,窄长形,叶鞘具纵肋;叶耳镰形,叶舌不明显,
叶片披针形,质薄,叶缘具向下的小锯齿而粗糙,花枝有大型呈圆锥花序状的分枝,无毛,假小穗形成球形的簇团,颖卵形,外稃与颖相类似而较大,质地薄;近于膜质,内稃亦为膜质,雄蕊成熟后伸出花外,花丝细而长;花药黄色至紫色,子房卵形,较细长,花未见。笋期6月下旬至9月上旬。
2006年,课题组在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芒市(东经103°16′36.86″,北纬22°45′16.59″)进行竹子资源考察时,在海拔1550-1750米处发现在天然的黄竹林中,零星分布一些竹秆上具有金黄色宽窄不等的纵条纹的变异植株,随即将其从黄竹野生居群中分离出来,引至芒市风平芒别水库(东经103°13′15.03″,北纬22°51′24.45″)海拔1100米处的苗圃进行培育,移植成功后,又陆续进行引栽和扩栽。截至2015年10月,其人工栽培居群总规模已发展到100丛以上,且其秆节间具金黄色纵条纹的性状特征一直表现稳定。根据最新颁布的《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相关规则和要求,将该新品种定名为秋实,学名为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Qiushi’。
该品种已于2016年11月通过了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权威的国际登录认证,国际登录号:NO.WB-001-2015-012;培育人:孙茂盛、汤成松、段生彪;命名范式保存地:
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研究所。
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丛生竹,秆高10-18米,直径6-13厘米,秆形通直;节间圆筒形,节间长20-30厘米,初被白粉;秆环平,箨环明显隆起;秆从基部第1节开始至第18节具有数条金黄色宽窄不等的纵条纹;基部1-3节具气根;秆从基部开始分枝;三主枝。
箨鞘革质,早落,靠秆基部的秆箨长于节间,上部的
秆箨短于节间,竹笋或箨新鲜时具棕色和绿色纵条纹,笋箨光亮无毛,鞘口截平,箨舌高5-8毫米,先端呈不规则齿裂,肩部狭窄;箨耳缺或偶尔存在而甚微小,其上具较为密集的棕色绒毛;箨片外翻,窄长形,长5-33厘米,宽2.5-4.0厘米,平直,背面具棕色绒毛,尤其箨片基部。
小枝具叶4-8枚;叶舌不明显,高约1毫米;叶耳镰形,具紫色繸毛;叶片披针形,长11.5-22.0厘米,宽10-15毫米,基部契型,两面均具白色绒毛。花未见。笋期6月下旬至9月上旬。
秋实与另一品种花秆(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Striatus’)十分相似,关键区别在于前者秆节间具数条宽窄不等的金黄色纵条纹,且条纹数量较多、条纹的颜色与秆之绿色对比明显,其
竹笋或箨新鲜时光滑无毛并具明显棕色和绿色条纹,箨舌先端呈不规则齿裂,后者则无此特征或特征不明显。
2006年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发现。生长在海拔1550-1750米的
黄竹林中。
基地选择:
海拔600-1900米,土壤为沙壤土或红壤土,微酸性(pH5.5-6.7),肥沃(加腐殖质土及农家肥),坡度15°-30°。繁殖方法:分蔸克隆繁殖。
适宜气候:温湿;年均气温17-20℃,1月平均气温10℃,7月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低于35℃,极端最低气温高于0℃,年均降水量1000-2200毫米,年平均日照1000-1200小时,常年无霜。
该竹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观赏竹和生态绿化加以利用。适合造园、盆栽、做竹廊、竹篱、竹小品、或成片营造竹景观林,同时又集用材和笋用为一体,是高品质多功能竹种,可在其适生区及近似区域推广应用,开发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