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圃,位于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街道东大街314号,由龚氏园、金氏园、沈氏园和城隍庙合并而成,总占地面积为320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秋霞圃原址是明代龚氏园、金氏园和沈弘正园,清初三园合为一园。
明正德、嘉靖年间,
龚弘在城隍庙西侧住宅后面造园,以山石池沼、曲径廊榭造景,建有桃花潭、松风岗、莺语堤、岁寒径、洒雪廊、百五台、数雨斋等景观。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龚弘曾孙龚敏卿被奴仆杀死,庄园后被汪姓徽商购得。
明万历年间,邻居金兆登在住宅边遍种翠竹、凿池叠石,人称金氏园,有柳支居、霁霞阁、冬荣馆等景观。同期,沈弘正在龚氏园东侧荒地上造园,有扶疏堂、聊淹亭、权舟、觅句廊、涉趣桥等景观。明万历元年(1573年),龚弘玄孙
龚锡爵高中举人,汪姓徽商将庄园归还龚氏。有“嘉定四先生”之称的程嘉燧、唐时升、娄坚、李流芳等名士,曾在园中觞咏游宴。
明末,龚氏后裔参与抗清活动,多死难,后住宅和园林又被汪姓徽商购走。因见秋日晚霞映于城头而照入园中,改园名为秋霞圃。
清雍正四年(1726年),汪姓徽商将秋霞圃交给城隍庙作为庙园,其邻舍金氏园、沈弘正园也先后并入。
清乾隆年间,嘉定商业资本发展,商人在园内集会议事,官府宴客,城隍庙的香客也可入园游览。原来三园的景物,有兴废,添建厅堂亭阁,如迎霞阁、碧光亭、即山亭、醉月轩、池上草堂等景观。其中一个厅堂有匾为“有物皆春”,内设茶肆出售食品、玩具。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东征,与清军在嘉定有过几次激战,秋霞圃也受到破坏,只剩颓垣残壁,草满池塘,山石零乱。
清光绪二年(1876年),秋霞圃开始修复。
辛亥革命后,秋霞圃又复旧观。
民国九年(1920年),秋霞圃园中设
启良中学,有一些厅堂斋室被改建为教室、办公室等。
抗日战争期间,嘉定沦陷,启良中学停办,秋霞圃被伪嘉定区公所所占据,其中东部被日军改作医院,房屋遭到破坏,西部虽有园景,被伪政府官员用作私宅。
抗日战争胜利后,秋霞圃内一度设嘉定区公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霞圃又恢复为学校,西部改为“邑庙公园”,逢节日对外开放,但建筑物日渐破旧,山石坍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启良中学增建教学楼等,秋霞圃东部已无景物,西部虽残落,但未失园林风貌。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秋霞圃内古树、山石再次遭损毁。
1980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开始修复秋霞圃,第一期工程按原状修复西部景区,重建门厅,修整厅堂亭台,增添花木,匾联则根据原词句请名家重新书写。
1983年1月,秋霞圃对外开放。后秋霞圃进行第二期工程,内容为:动迁学校、重置园景、修复城隍庙、开浚园后清镜塘。
1987年10月1日,秋霞圃再次对外开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秋霞圃园址位于上海市
嘉定区嘉定镇街道东大街314号,东依秋霞公寓,西毗管家弄、近博乐路,南连东大街,北接启良路。公园总占地面积为3200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为3173平方米。
气候特点
秋霞圃所在的嘉定区,地处北亚热带北缘,为东南季风盛行地区,雨热同季,降水丰沛,气候暖湿,光温适中,日照充足。2021年,年平均气温18℃,总降水量1467.7毫米,降水日138天,总日照1936.9小时。
园区布局
秋霞圃划分为西、北、东、南四个景区。其中西部为桃花潭景区,占地5200余平方米,以大池为中心,内为厅堂,又名池上草堂。西北有丛桂轩,轩外东边种植迎春、垂柳;南有芭蕉翠竹;西为桂花、金桂等树;北有苍松、蜡梅等。厅前立三峰,似福禄寿三星。池南横亘湖石假山达40米,分为两脉,中有曲径。山下有仙人洞,上有霁霞阁。南冈下有晚香居,隐于山石树丛中。池西北为黄石假山,属明代遗物,山上种有青松,称松风岭。山顶有即山亭,山有归云洞,横贯东南隅。临池有碧光亭,俗称扑水亭。池北有四面厅,临池筑月台栏干,厅面阔三间,匾题“山光潭影”,又名碧梧轩。轩东有一块黄石,状似琴,长1.64米,宽0.85米,名叫“横琴石”。厅东有廊,廊间有“枕流漱石轩”,轩后为洞门,可通墙外跨清镜塘上之外廊。北部清镜塘景区,北区原为启良中学操场,占地面积13000余平方米,以水面为主,池畔有三隐堂,三间两厢,东厢名柳云居,西厢秋水轩。池西堆土为山,遍植青松,题名“青松岭”,岭顶垒黄石,有瀑飞泻,建岁寒亭,亭外植松柏梅,取“岁寒三友”之典故而命名。东部为凝霞阁景区,为1984年启良中学迁出后,重建凝霞阁、屏山堂、数雨斋、双环轩等景观。南部为邑庙景区,在秋霞圃东大门内,原为嘉定城隍庙,前有井亭,大殿与寝宫形成工字形,现举办展览用,为园中一个活动场所。
主要景点
桃花潭景区
桃花潭景区是明弘治年间龚氏园原址,位于秋霞圃园区西南部,占地约5333平方米,其中水面近800平方米。以潭为中心,南岸横亘40余米长的湖石假山,高林山坳中有条曲径分为南北二冈。其中有西门楼、仪慰厅、南山、霁霞阁、仙人洞、晚香居、桃花潭、涉趣桥、三曲桥(曲录仙)、池上草堂、丛桂轩、三星石、北山、即山亭、归云洞、碧光亭、碧梧轩、横琴石、延绿轩、观水亭、题青渡等景点。
西门楼在桃花潭西南围墙处,秋霞圃西部入口。原是嘉定镇清河路民居石库门,1980年移建园内,南向,门高5米,宽3.5米,锦衣架仿砖雕,硬山式混筒三线匍凤脊,上枋浮雕卷草,二角泥塑垂花柱;兜肚中有砖刻楷书阳文“含芳凝霞”,阴刻回纹边框,右塑牡丹喜鹊,左塑兰菊花鸟,上款壬戌仲夏,下款陈从周及印章一枚,下枋卷草双向连续图案,花岗石门框刻百吉图案,朱漆大门青铜辅首。北向门攒,双脊檩、重椽、龙凤瓦当。南向“含芳凝露”门额是增建的。
仪慰厅又名义慰厅,与西门楼相连,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1981年重建。呈长方形,长6.20米、宽4.10米、高5.01米,东向,3楹4架。南楹为售票房,北楹为广播室,中楹为入园通道。歇山式、双脊檩、重椽、戗角、圈篷顶、暗亮四垂脊。前有贡椽轩廊,龙凤瓦当,万字穿花挂落,冰棱格落地罩,东向门楣夹堂板浅雕“五幅”,西墙二侧夔脚线玻璃八角漏窗各一扇,南窗雀宿檐塑卷草浮雕。厅有前后两院,入门楼即厅之前院,南侧女贞一棵,东北隅松竹淡石,墙间一方白底金字“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汉白玉标志。后院种植罗汉松、枸骨、慈孝竹、芭蕉、茶花。北侧,一座梅花式洞门,门上有“幽赏”、“翠叠”题额。穿过洞门,为南山西坡。
南山位于仪慰厅北面,在桃花潭南岸。东至三曲桥,西至池上二草堂,横亘40余米,高4米多,系湖石堆叠的大假山。一条弹石小道将南山分为南北两冈。北冈植有瓜子黄杨及银杏、榆树等,堆堆湖石似牛似马似羊,临潭深涧丘壑,水口塘湾,濒水曲径,似续似断。南冈浓荫密布,霁霞阁凌空矗立,仙人洞曲折多变。
霁霞阁位于桃花潭东南,在南冈仙人洞之巅,有小路可登。阁呈正方形,边长2.50米,高4米。北向,攒顶、重椽、戗角,东西墙磨砖花纹漏窗,北向壶档门洞,南檐万穿挂落,下没护航靠,龙寿瓦当。此阁原建于金氏园,毁于清咸丰庚申(1860年)兵灾,1985年重建。
仙人洞位于霁霞阁下,湖石堆叠,纵深约10米、高2.6米、宽0.62—2.1米,蜿蜒曲折。出北口拾级而上,可登霁霞阁,出南口,可抵晚香居。
晚香居位于桃花潭东南,在南冈脚下,1985年建。南向,3楹7架,长10米、宽6.60米,高5.20米,硬山式,重椽,梁枋浅雕卷草图案,正面万字穿花落地长窗18扇,东墙万穿漏窗,前后一枝香鹤颈椽翻轩,圆寿瓦当,万字穿花挂落,磨砖坐槛。前有小院,东连聊淹堂等诸胜,西接仙人洞,后有廊,通薲藻风香室。
桃花潭是原龚氏园的中心,旧时潭畔桃红柳绿,潭内荷花婷婷,故以桃花为名。南北两山,隔潭相望,亭台楼阁沿潭而建,桃花潭东西长约55米,南北宽约16.5米。潭岸曲折断续,源头难觅,形似卧羊,故又名卧羊池。
涉趣桥位于桃花潭南岸湾塘口,临水而筑,为独幅石板,桥长2.83米、宽0.8米。此桥原在沈氏园,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并有娄坚题“涉趣桥”三字,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刻。民国十年(1921年)浚桃花潭时得涉趣桥题字残石,仅“桥”字及“趣”字之小半,并“辛酉冬日娄坚题”7字,遂按拓本摹刻,嵌于桥侧崖问。其南侧,峭壁峻岩,一湾绿水。北侧桃花潭水,波平如镜。北山、碧梧轩、碧光亭倒影其问,桥边红鲤嬉戏。
三曲桥又名曲录仙,位于桃花潭东南隅,联结桃花潭和凝霞阁两个景区。涉水架设,东西三曲,故有其名。桥面双拼石条,长9.40米、宽0.75米,两侧镌圆形寿字和蝙蝠图形,故又名福寿桥。桥二侧置石柱木栏,望柱头镌有4头狮子,神态各异。
池上草堂形似舟楫,故又名“舟而不游轩”,位于桃花潭西南岸,在南山北麓,南向面山背水,3楹7架歇山式,重椽,圈篷顶,龙风瓦当,前后一枝香鹤颈椽轩廊,东接半亭,西披回廊,南廊万字穿花挂落,磨砖坐槛,北廊万穿挂落、护航靠。前后海棠格落地长窗,左右矮墙半窗,西廊转角墙上各有漏窗。半亭歇山式,二戗角,三面护航靠。此堂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时中楹有邑人陆毓华“池上草堂”隶书额。堂与额均毁于清咸丰“庚申兵灾”,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民国初期,堂内开设茶肆书场,堂前搭建凉棚。1982年此堂重修,中楹陈设明式红木桌椅,悬上海市园林局夏易1983年重题的“池上草堂”行书额。堂前数峰玲珑湖石,问植桂花、芭蕉、海棠、杜鹃及南天竹。
丛桂轩位于桃花潭西端,在池上草堂西北。东向,歇山式,重椽,圈篷顶,四周一枝香鹤颈椽翻轩,圆寿瓦当,海棠格、书条格落地长窗,四墙角穿花漏窗八眼,素板藻井,石础四柱,四垂花柱。此轩始建年代无考,毁于清咸丰“庚申兵灾”,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时有黄宗起“丛桂轩”题额。民国十年(1921年)按清初画家王时敏为邑人周陈俶锦娱堂所题的隶书额勾勒“锦娱”两字。两额均毁于抗日战争期间。1980年重建。轩东沿池遍植迎春花、垂柳,南种芭蕉、翠竹,西有南天竹、金桂,北栽青松、蜡梅。
三星石位于丛桂轩南侧,三石酷似老态龙锺的福、禄、寿三星,故称三星石,“寿星”面北居中,左“禄”右“福”,形神兼备。南侧,有直角式门.两面行书门额“清芬”、“含芳”,为邑人浦泳书。
北山位于桃花潭西北,东西横亘约40米,高3余米,是黄石堆叠的大假山,山顶有亭子,西侧植青松,名为松风岭。东南西北铺有弹石小路,均可拾级而上。
即山亭位于桃花潭北山巅,东向,高4米、边长1.75米,六角攒顶,戗角,龙凤瓦当,五边护航靠,上饰雕花(牡丹)挂落。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毁于咸丰“庚中兵灾”。光绪《嘉定县志》所录《邑庙内外班公所记》碑所载面山亭疑即此亭。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建,邑人戴锷青“即山亭”、葛学模“怀石”题额,均佚于抗日战争时期。1974年6月,亭被狂风摧毁,1981年再建,1982年画家陈佩秋重题“即山亭”行书额。亭之西侧,有石凳石桌。
归云洞位于即山亭下。洞长11.9米、高1.9—2米、宽0.86—1米,黄石堆砌,南北向三弯。南口,有枫杨蔽住洞口,洞口上方题“归云”,北洞口上方题“洞天”。以上两处的原题刻已佚,1982年该洞修葺后由浦泳重书。
碧光亭又名扑水亭,位于桃花潭北岸,在归云洞东侧,三面临水。始建年代无考,毁于清咸丰“庚申兵灾”。民国十年(1921年),南门黄氏等猪行老板捐资重建,易名“二六亭”。其额毁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战事,后改题“宜六亭”,抗日战争时又佚。1969年此亭因年久失修,濒临坍毁而被拆除,1981年重建,复名“碧光亭”。亭长4.65米、宽6.15米、高4.50米。南向,3楹5架,歇山式,重椽,戗角,贡式轩,暗亮脊,龙凤瓦当,三面护航靠,上有万字穿花挂落,前庭减柱垂花,中置屏风6扇,北向月洞门,二侧八角漏窗各一。1982年沪上画家谢稚柳重题“碧光亭”行书额。
碧梧轩,又名山光潭影馆,俗称四面厅,位于桃花潭北岸。始建年代无考,毁于清咸丰“庚申兵役”,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建,1981年整修。南向,3楹11架,歇山式,重椽。三面轩廊万字穿花挂落,外侧置坐槛,南廊二转角处有冰棱花式漏窗各2扇,东廊接枕流漱石轩,两廊连延绿轩。轩前月台石板铺地,东西有两株盘槐。轩后小院有两株桂花。轩内所置清式红木桌椅、长几,古朴素雅,中楹夹堂板悬松竹石“三清图”木刻画一幅,1986年沪上画家伏文颜、顾振乐绘。
横琴石,位于碧梧轩东侧。最长处1.64米,最宽处0.85米。民国九年(1920年),凝霞阁南“屏山”叠成后,遗有此石,石侧有云状纹,占拙典雅,遂移至此处,戴思恭见石似占琴,取名“横琴”,赵梦苏即以朱漆书挡,延石工镌刻。
延绿轩位于桃花潭碧梧轩西。南向,1楹5架,歇山式,重椽,戗角,双脊檩,圈篷顶,龙凤瓦当,正面雕花落地罩,东西墙万穿八角漏窗,四周轩廊,有万穿挂落,磨砖坐槛。曲廊与碧梧轩相连。轩内悬挂名家书画6幅。此轩建于清康熙年间,系汪姓园主拆浴德堂改建,又一说拆滋德堂改建,毁于清咸丰“庚申兵灾”。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于今池上草堂之西,三星石之南重建,南向,3楹。民国初期开设“美真轩”照相馆。1981年移建于此。
观水亭,又名枕流漱石轩,位于桃花潭东北部,在碧梧轩东侧。南向,歇山式,梅花图案暗亮脊,一枝香鹤颈椽架构,戗角,龙风瓦当,周有万字穿花挂落,东西南侧护航靠,北墙八角门洞,南侧有一低于地面的旱池。
题青渡位于桃花潭东北隅,在碧梧轩东边。渡上架双拼石条,长3.10米,宽0.72米。原为龚氏园之一景,废弃年代无考。民国十年(1921年)在渡上建题青桥,后废,1981年重建。
凝霞阁景区
凝霞阁为明万历、天启年间沈氏园旧址,其中有屏山堂·薲藻风香室、数雨斋、闲研斋、聊淹堂·游骋堂·亦是轩、扶疏堂·文韵居、彤轩、环翠轩、觅句廊、洗句亭、凝霞阁、依依小榭等景点。
屏山堂·萋藻风香室位于凝霞阁西南。堂、室一体,呈凸形,东向三楹为屏山堂,西向一楹为薲藻风香室,中间有砖墙相隔。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1985年重修。东向,3楹7架,重椽,南端歇山式,北端硬山式,前后贡式轩廊,风寿瓦当,万穿挂落,磨砖坐槛,正门落地长窗6扇,左右半窗,西北墙有万穿花格漏窗,中堂北侧夔脚线瓶花落地罩,东连依依小榭、凝霞阁。西向半亭,即荬藻风香室,置屏门,两侧磨砖坐槛,南向轩廊接闲研斋,廊内磨砖门框,杂锦门洞,转角墙处有漏窗。在堂的南山墙有山茶花一株。
数雨斋位于凝霞阁西南,原龚氏园景物。民国九年(1920年)于今址重建,1985年重修。东向,7架,圈篷顶,圆寿瓦当,东廊万穿挂落,正面穿花落地长窗4扇,前廊南连聊淹堂,斋前有海棠,木瓜南墙有芭蕉。
闲研斋位于数雨斋北,在凝霞阁南。原沈氏园建筑,明代始建,民国九年(1920年)重建,1985年重修。东向,7架,硬山式,圈篷顶,圆寿瓦当,东檐万穿挂落,廊下磨砖坐槛,正面穿花落地长窗,西墙花格漏窗,南连数雨斋,东通屏山堂。斋前有女贞一株。
聊淹堂·游骋堂·亦是轩位于凝霞阁南,南向,西3楹为游骋堂,东3楹为聊淹堂,原均为沈氏园景物。明代始建,民国九年(1920年)重建,1985年重修。聊淹堂为3楹7架,硬山式,圈篷顶,前后轩廊,前轩渔篷顶,圆寿瓦当,万穿挂落,磨砖坐槛;中楹双面万字穿花落地长窗,左右矮墙半窗,西南曲廊通游骋堂、亦是轩。游骋堂,为3楹7架,硬山式,渔篷顶,圆寿瓦当,翻轩前廊,万穿挂落,磨砖坐槛,东廊护航靠,中楹穿花落地长窗4扇,左右矮墙半窗4扇,东北墙各有万字穿花四方漏窗。亦是轩,在游骋堂前,由曲廊相连。1985年新建。北向,1楹3架,硬山式,圆寿瓦当,两侧曲廊,西廊置护航靠。轩三面有四方、六角景窗。
扶疏堂·文韵居位于凝霞阁东南,在聊淹堂左侧。原沈氏园景物,明代始建,民国九年(1920年)和1983年重建。南向,3楹6架,硬山式,风寿瓦当,正面书条格落地长窗6扇,左右矮墙、半窗各4扇,轩廊上有万穿挂落,下有磨砖坐槛,北墙中有方形万字穿花漏窗,左右书条格落地长窗各4扇,西廊接彤轩。文韵居在扶疏堂南侧,南向,1楹3架硬山式,园寿瓦当,东西墙水泥花格漏窗。长4.2米、宽2.4米、高3.2米,1983年新建。门前有五针松一棵。
彤轩位于凝霞阁南,原沈氏园景物。其旧址及废弃年代无从考证,民国九年(1920年)和1985年重修。西向,1楹4架,硬山式,双脊檩,圆寿瓦当,三面万字穿花挂落,磨砖坐槛,东墙有磨砖门框,壶档楣门洞,东接扶疏堂。轩内置清光绪元年(1875年)烧制的金砖一块。
环翠轩位于凝霞阁东南隅,四周有回廊,南连扶疏堂,北抵洗句亭。原沈氏园景物,民国九年(1920年)重建,1985年落地翻建,南向,3楹7架,歇山式,重椽,戗角,圆寿瓦当,四周廊轩,前后万字穿花落地长窗,两边矮墙、半窗,四周遍植青桐、桂花、芭蕉。
觅句廊位于凝霞阁东南,在环翠轩东侧,明代始建,1985年沿用旧名重建。东向,3架,圈篷顶,圆寿瓦当,万字穿花挂落,磨砖坐槛。该廊为南北复式曲廊,16方碑刻置于其中,廊长22.15米、高3.3米,分五折,自南向北,第一折3米,第二折3.15米,第三折5.1米,第四折4.65米,第五折6.25米。
洗句亭位于凝霞阁东侧,在觅句廊北端。明代始建,1985年重建,东向,四檩攒顶,重椽,翘角,凤寿瓦当,三面敞开,万字穿花挂落,磨砖坐槛,亭墙置《柴侯德政去思碑》一方。
凝霞阁位于秋霞圃中部,在屏山堂东北隅。建造年代无从考证。清道光、咸丰年间已有记载,咸丰“庚申兵灾”时毁坏。民国十年(1921年)重建,时为上下5楹,1985年改建成3楹1阁6架。西端歇山式,重椽,戗角,圈篷顶,圆寿瓦当。四周贡椽轩廊,万穿挂落,磨砖坐槛,西廊设护航靠,正面穿花落地长窗18扇。
依依小榭位于凝霞阁与屏山堂间,是联结凝霞阁和屏山堂的曲廊。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85年重建。东向,3架2折,圈篷顶,圆寿瓦当,二端磨砖门洞,下设磨砖坐槛,西墙景窗2眼,北墙漏窗1眼。东侧有1株枸骨。
清镜塘景区
清镜塘景区为金氏园遗址,明嘉靖年间置,毁于咸丰“庚申兵灾”,至1949年所有建筑荡然无存,唯残池、竹丛犹存,1974年辟为启良中学操场。1985年重建后有清镜塘、三隐堂、柳云居、秋水轩、青松岭、黄石瀑布、补亭、岁寒亭、清轩等景点。
清镜塘位于原龚氏园、沈氏园北边,在金氏园南边,是城内练祁河的支河。1974年拓宽启良中学操场时,将校区内河段全部填平,1985年重疏,面积约为2673平方米,中置绿岛,塘上架桥4座。观荷桥在三隐堂南,观水亭东北,为三曲石栏石板桥;绿荫桥在观水亭西北,听松桥在绿荫桥北,均为双拼石桥;清镜桥北临清轩,为水泥结构。重疏后,清镜塘与桃花潭相连。
三隐堂位于秋霞圃北部清镜塘南岸,1985年建,部分材料拆自南门涛阁,堂名沿用龚弘蒲华塘故居“三隐堂”名。南向,3楹7架,硬山式,圈篷顶,重椽,柱头斗拱架构,前后一技香鹤颈椽翻轩,夔脚线力型亮子落地长窗各8扇,两侧矮墙半窗,三架梁、五架梁浅雕卷草,正桁两端置抱梁云,中堂置屏风,廊枋深浮雕人物群像,有万穿挂落,磨石坐槛,两端各有磨砖雕花门洞,两连秋水轩。后堂,连在三隐堂东侧,3楹7架,硬山式,双脊檩顶,前廊一枝香蝼蝈椽翻轩,前后夔脚线花格落地长窗。
柳云居位于三隐常东侧,原金氏园主人金兆登建,其旧址无从考证。1985年重建。西向,2楹5架,歇I11式,重椽,戗角,双脊檩鹤颈椽顶,四周贡椽,圆寿瓦当,外间三面敞开,北墙半窗,万穿挂落,磨砖坐槛,里问南北设蝴蝶门,西廊与三隐堂相连。周边植柳,以复旧观,沿用“柳云居”为名。
秋水轩位于三隐堂西侧,1985年新建。西向,1楹5架,歇山式,重椽,戗角,双脊檩,鹤颈椽,四周贡椽,圆寿瓦当,内柱8根,三面万穿挂落,护航靠。轩南植桂花,西栽牡丹、琼花、杜鹃、海棠,北有腊梅。清初,邑人沈祝曾在小山堂(今张马路附近)东筑秋水轩,并组织“无声社”。
青松岭位于清镜塘西部,为一土山,1985年筑,南北长35米、东西宽18米、高2米,遍植青松,故名。
黄石瀑布位于青松岭西南坡,为黄石堆叠,假山高6.2米,挂飞瀑,山下一湾小溪。
补亭位于青松岭南部,1985年新建,呈扇形,东向,歇山式,重椽,戗角,圈篷顶,圆寿瓦当,素板藻井,南北墙花瓶门洞,西墙景窗,东置护航靠,磨砖坐槛,亭内所置石台、石凳,皆呈扇形。
岁寒亭位于青松岭顶部,1985年新建。东向,歇山式,重椽,翘角,双脊檩,圈篷顶,圆寿瓦当,西墙景窗,南侧壶档楣门洞,三面设护航靠,磨砖坐槛。亭内有一方形石台及石凳,台周刻殷周大篆16字。亭四周栽松、竹、梅,其名是沿用侯氏园(已废明代园林,位于秋霞圃东侧)岁寒亭之名。
清轩位于三隐堂东北,在清镜塘北岸,为秋霞圃北部出口,1985年新建。北向,3楹5架,悬山式,重椽,暗亮脊,龙寿瓦当,中隔木门4扇,北廊、南半亭,两侧墙置棱形木格半窗,南向二翘角,万穿挂落,两侧护航靠建于清镜塘上。轩名沿用明代曾任湘潭知县的诸慎在娄塘的清轩。
城隍庙景区
城隍庙景区位于秋霞圃东南部,明洪武年间建。景区以城隍庙大殿为中心,西有月门通桃花潭景区的聊淹堂,东侧有石板路连结凝霞阁和清镜塘景区。主要景点有井亭、大殿、寝宫等处。
井亭有2座,位于秋霞圃东大门入口处两侧,南临东大街。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建,1986年修建。亭呈正方形,斗拱,重椽,攒顶,戗角,有角科枫拱,戗角坐兽各3个,顶帽檐口,龙寿瓦当,顶板雕双龙戏珠、周雕凤凰,镂雕牡丹垫拱板,石坐槛4柱,亭内各置六角平井一口。
大殿位于秋霞圃东南部,明洪武三年(1370年)于嘉定城内南大街富安坊移建今址,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1983年按原样大修。大殿净空高17米,最宽处26米,进深52.6米,5楹21架,歇山式,双顶连体,2进深,象鼻昂斗拱架构,筒瓦盖顶,鱼龙吻正脊,中塑盘龙戏珠,垂脊收头塑“八仙”座像,戗角各塑坐兽3只,顶帽檐口,龙寿瓦当,正门直棱格落地长窗20扇,墙置半窗、木格窗。殿前接双脊檩翻轩,轩梁雕刻人物、鸟兽、花卉,两端细砖门洞,轩前月台青石围栏,金刚石望柱头凿石狮18只,花岗石地坪,台前石板地坪下有大井一口;殿北接工字廊与寝宫。
寝宫,即城隍庙寝宫,自大殿向北过一字廊可进入。3楹6架,硬山式,重椽,圆寿瓦当,梁枋雕棱形图案,中设屏风,两侧万穿挂落,屏风后墙半窗6扇,中设万字穿花落地罩,中楹后凸,两侧万穿落地长窗6扇,南向二括条格落地长窗8扇,屏风与落地罩问双脊檩翻轩,西端蝴蝶门通扶疏堂。原在寝宫内置有的木制大算盘、木床、台凳及床上用品、“果然灵”匾额、木制旱船等物,均毁于民国年间。
所获荣誉
1960年1月,秋霞圃被嘉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9月,秋霞圃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11月,秋霞圃被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公布为“2022年度上海市公园十大特色植物区”。
2023年2月1日,秋霞圃被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布为“2022年度上海市五星级公园”。
文化活动
2015年10月,嘉定区汇龙潭公园、秋霞圃、博乐广场举办菊花联合展览。
2018年3月,秋霞圃举办第三届“丹华天香·花动秋霞”牡丹花会。
2023年4月,嘉定博物馆馆刊《疁城文博》2022年第二辑“秋霞圃建园520周年纪念专辑”由中西书局出版。
旅游信息
10元。
08:00—16:30。
地铁
乘坐
上海地铁11号线到
嘉定北站下,从1号口出,向东南方向出发,沿城北路走590米,直行进入城中路,走870米,左转进入城中街,走350米,右前方转,走70米,直行进入嘉定东大街,走180米,左转走50米,到达秋霞圃。
公交
乘坐嘉定区公交10路、12路、1路、4路、64路及嘉泰线到嘉定中医医院站下,向正南方向出发,沿博乐路走390米,左转进入嘉定东大街,走50米,左转走50米,到达秋霞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