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蕨类的植物体一般不大,大多数是倚生或攀援的籐本型。也有一部分呈直立的树蕨状,不分枝,高可达10米,或为直立粗壮的小乔木。绝大多数种子蕨植物具真蕨植物一样的大型蕨叶(多为羽状复叶)及脉序,不同的是在生殖蕨型叶上长有种子和花粉囊,蕨叶的主叶柄常二歧分叉,叶子表面的角质层厚。茎和根的解剖结构既具真蕨纲性状又具裸子植物性状,原生中柱,真式中柱或多体中柱。有髓的茎中髓常较大,皮部粗厚而次生维管组织较薄,次生木质部疏木型,它们与苏铁纲的解剖结构最相似,在未曾发现种子前,曾名之为苏铁羊齿或苏铁蕨(Cycadofilices)。 少数类别
次生木质部密木型。 花粉囊和胚珠的形式多样。胚珠具离生珠被。胚珠的结构与苏铁纲的种子相似,本纲至今仅发现二例种子中具胚而绝大多数是保存具颈卵器之雌配子体,因此,所谓种子实际上大都是未受精的胚珠。
古代种子蕨植物除少数发现“种子”(胚珠)外,大多数的蕨型叶按照小羽片(小叶)的形状、脉序及叶轴的分枝形式,在各种形态属名下记载,如楔羊齿、脉羊齿、座延羊齿、齿羊齿、畸羊齿、
大羽羊齿等。虽然有些形态属如楔羊齿在种子蕨类和真蕨类都可有这种叶型,但归入此形态属名下的种则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在地史时期的分布中有一定规律,可用于划分、对比地层确定其时代。
种子蕨比真蕨植物较为进化,但又是
裸子植物门中比较原始的类型。它与真蕨植物相似之处是,叶大多为大型羽状复叶,中柱构造也相似,水孢子囊(花粉囊)象无环带的孢子囊,有的为聚囊式,与真蕨纲的莲座蕨类的孢子相供。但种子藤具形成层次生木质部的管胞具缘纹孔,与现代苏铁相似。其叶部的气孔构造又类似裸子植物在叶上或柄上生有与裸子植物相似近的种子。种子中尚未发现真正的胚,因此命名为种子蕨。它们是由
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的。
种子蕨是在
石炭纪时期演化的重要植物群体。它们有
蕨类般的树叶,但是与真正的蕨类不同。因为
种子蕨是带有种子的植物,或称
裸子植物。这代表它们不像真正的蕨类需要
水来繁殖,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过度类型。种子蕨在
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相当普遍,但在
白垩纪初期灭绝。
(楔羊齿)多次羽状。小羽片基部收缩为楔形、柄状或下延,边缘分裂为尖或钝的裂片。羽状脉,中脉纤弱,少数中脉不明显为古生代常用的形态属,中生代不能归入自然属的具有此种叶型者也应用此名。石炭纪至中生代。国外中石炭世盛,我国石炭、二叠纪常见。
种子蕨类的分类有不同意见,可作为一个纲属于裸子植物门,亦可独立为一个门。种子蕨纲包括9个目:①皱羊齿目,出现于石炭纪;②髓木目,出现于石炭二叠纪;③美籽目,出现于晚石炭世;④芦荟羊齿目或美籽目,出现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⑤开通目,出现于三叠纪至白垩纪;⑥兜状种子目,三叠纪;⑦盾形种子目,三叠纪;⑧舌羊齿目,出现于二叠纪至三叠纪;⑨大羽羊齿目,出现于二叠纪至早三叠世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