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十五讲》由学科力量较强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几位专家学者合著,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兼顾内史与外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
自然科学与
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昔日
亚里士多德那样博学的天才大师,如今已成天方夜谭。这当然并非好事,只是人类为获得现代文明而被迫付出的代价罢了。有识之士很早就在为此担忧。还在20世纪初,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康奈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的提法来兼顾两者,就已经受到热烈欢迎。那时,萨顿正在大声疾呼,要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选定的这座桥梁不是别的正是科学史;他认为,“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化需要”
江晓原,1955年生于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科学·历史·文化”网站主持人。 已在海内外出版专著、译著、文集等约30种,发表学术论文1O0余篇,还撰写了大量随笔、书评和杂文,并在京沪多家报刊杂志开设有个人专栏。较重要的著作有:《天学真原》(专著)、《天学外史》(专著)、《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专著)、《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专著)、《
历史上的星占学》(专著)、《
中国人的性神秘》(专著)、《
性感:一种文化解释》(专著)、《
剑桥插图天文学史》(译著)、《
中华科学文明史》(译著)、《
江晓原自选集》(学术论文集)、《天文西学东渐集》(学术论文集)、《东边日出西边雨》(文集)、《走来走去》(文集)、《
年年岁岁一床书》(书评集)、《
交界上的对话》(文集)、《小楼一夜听春雨》(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