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受众论
2010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积极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是2010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金惠敏。本书主要推演出了一个社会本体论的“受众”概念。
作者简介
作者金惠敏,河南淅川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学位委员,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权威期刊Theory, Culture & Society (London: Sage)编委,北美国际东西方研究学会副会长。主编《差异》学术丛刊(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外人文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1998-2007),上海外国语大学211讲座教授(2009-2012),河南大学黄河学者(2004-2006)、省(政府)特聘教授(2006-2011)。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文化理论。
内容简介
《积极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内容简介:积极受众论是伯明翰学派对电视研究的一大贡献,而从广义的大众文化研究看,也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论的一个重大突破。现今,积极受众论已成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基本库存,以及当代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定理。
《积极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从对霍尔的解码\u7f16码模式的分析中,尤其是从对莫利的人种志研究和有关理论阐说的细读中,批判了其间所存在的在话语层面寻找积极受众的不彻底的路子。它假定,受众是因其作为社会本体的存在而具备为“抵抗”所凸显的积极反应的能力的;或者,更可以不无马克思或弗洛伊德地说,受众的“物质性存在”才是其积极或抵抗的最终解释。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受众之作为话语主体
第二章 挣扎在话语的铁屋子里
第三章 迈向社会本体论的受众
余论 中国例子
外篇
第四章 听霍尔说英国文化研究——斯图亚特·霍尔访谈记
第五章 霍尔的文章,麦克罗比的眼睛——霍尔文化研究三大主题平议
第六章 一个定义,一种历史——威廉斯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史的理论贡献
附录
积极受众论与英国文化研究——戴维·莫利教授访谈录(英文)
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金惠敏教授访谈录
后记
评价
金惠敏在《积极受众论》一书中对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家霍尔的解码/编码模式进行了分析,紧接着在对莫利人种志研究和有关理论阐述的细读中,批判了其从话语层面寻找积极受众的方式所导致的理论不彻底性,从而推演出一个社会本体论层面上的“受众”概念。他指出,受众是因其作为社会本体的存在而具备“抵抗”的积极反应能力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受众的“物质性存在”是其“冲破话语铁屋子”的根本保障,也是其“抵抗”媒介算计和机器役使的最后堡垒。
在谈到受众积极性的根源时,金惠敏指出,莫利曾强调其积极性不是来自于“看电视”这样的主体与认识性活动,而是来自于“不看电视”那一群受众的日常生活实践。这个结论看似荒诞不经、有悖常理,似乎是非常之论,但它正好提醒我们:一些人因盲从于现代性哲学,忽视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原本的统一。书中有许多类似的见解深刻的论断,其中作者对身体和日常生活实践与积极受众关系的论述尤为精彩。
2005年和2009年,金惠敏曾赴英国访学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此期间,他收集的许多第一手材料,为这本著作提供了有益的学术资源。这本书把我们带到“积极受众”理论的源头英国,著者带着问题和这个理论的两位关键人物的交谈,开了中国学界和西方学界就文化研究话题对话的先河。金惠敏所掌握的翔实资料和与国外一流学者的对话,对国内文化研究很有价值。
在时下这个西方中心主义的时代,中国学者的著作能够得到西方前沿学者的认可和好评殊为不易。一些活跃于西方学界的学者对《积极受众论》的评价值得关注。德语世界传媒理家论雷纳·温特(Rainer Winter)教授指出,金惠敏通过将“积极受众”概念置于哲学语境中,对英国文化研究作出了颇富洞见和启迪的阐释。他说:“这将是走向一个新版本的文化研究的第一步。”加拿大著名杂志评论栏目主编谢少波指出,如果说莫利在电视传媒受众研究方面辟出了另一条途径,那么金惠敏对莫利的阐释,将为中国当下的电视传媒研究划出一片崭新的思想天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15:20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