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谷山东北海战
1955年1月10日至11日发生的战役
积谷山东北海战发生在1955年1月10日,又叫“击沉国民党海军灵江号”或“击沉国民党海军洞庭号”,为国民党军与解放军的海上冲突。
详细介绍
1954年12月21日,1中队6艘鱼雷艇(101~106号)在大队长张朝忠(1919~2004年,山东省庆云县人,后任南海舰队司令员)、政委郝振林率领下,由6艘护卫艇拖带,经12天昼伏夜航,从定海石浦到达大陈列岛以南的白岩山(又名金刀门或九洞门)锚地隐蔽待机。随后,2中队4艘鱼雷艇也从上海吴淞口南下,赶来白岩山与1中队会合。这次任务与31大队在大陈以北设伏、打击国民党海军气焰嚣张不同,重点在封锁台湾大陈的海上航线,围困大陈,配合解放大陈的战斗。
1955年1月,浙江沿海风浪季节到来,浙东海域浊浪拍天,风速达到每秒钟17米,国民党海军舰艇全部锚泊大陈港内避风。根据31大队的经验,中国东南海区海情与苏联海区差别很大,所以快艇可以不受苏联条令的约束,在4级甚至更高的风浪条件下出击。因此,虽然风浪季节已经到来,1大队还是决定出海作战。
1月10日中午,空军和华东海军航空兵战机出动,对大陈港内进行第7次轰炸行动。此次行动共出动轰炸机130架次,投弹709枚。遭到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猛烈轰炸的大陈港内一片火海,炸沉炸伤敌舰4艘,国民党海军舰船为避损失,只得在白天分头逃到西南方向靠近公海的海域躲避空袭,天快黑时才返航回港休息,这给这就给1大队快艇利用黑夜出击提供了一系列战机。埋伏在白岩山锚地的快艇1大队官兵等的就是这一时刻来临。他们知道,只待日落天黑,那些外出躲避的舰艇就会陆续归巢,白岩山外航道是必经之路,也是鱼雷为他们准备的死亡之路。当日17时45分,白岩山观通雷达站对海警戒雷达发现国民党海军“太”字号护卫舰1艘,位于白岩山东南18.5海里,以9节航速向大陈行驶。经查明为国民党海军DE━25号“太湖”护卫舰(前美制USS Breeman〈DE━104〉号舰),是鱼雷艇的主要打击目标。但当时海上气候恶劣,北风6至7级,中浪至大浪,海面温度零下1至3摄氏度。如此气候鱼雷快艇是不适合出击的,行驶都很困难,更别说作战了。但1大队指战员受31大队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军舰的鼓舞,求战心切,决定不惧风浪,由1中队长王政祥率领1中队的101、102、105、106四艇出击。岸上指挥所设在白岩山,由大队长张朝忠指挥;海上指挥所设在101艇,由中队长王政祥指挥。
1月10日18时07分,四艘快艇从白岩山锚地紧急起航。因为需要25分钟暖机到开航温度才能加速,所以低速前进到积谷山后加速到1400转(理论航速30节)高速开往格屿接敌。驰骋了没多少时间甲板上结了10毫米以上冰层,双联炮管结满冰棱,看上去像两根白蜡烛。进入浪区,快艇之间难以互相找见,以至于105、106没有跟上前导艇航迹(快艇高速航行中犁出的白色浪花)而掉队,只得返航。剩下101和102艇,开出最大速度,结果却因速度太快超过了“太湖”号,由雷达站引导,提醒2艇向右搜索目标。1月10日19时01分,发现“太湖”号,19时05分,两艇占据有利阵位,打开鱼雷发射管前盖。“预备——放!”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目瞪口呆。按照正常发射的要求,两条鱼雷出管时应该发出一声尖厉的呼啸,以一种有力姿势,呈小角度弧线直射入正前方水中。而在那一瞬间,101艇2条雷全部出管,但雷尾碰到了甲板;102艇左管雷送药只燃烧一半,鱼雷出管后雷尾也碰到了甲板,鱼雷无力地打在艇舷翻了个跟头跌入海。根据研究,碰甲板雷在水深35米以下时倒转航向,水深35米以上时栽入海底,所以,这3条雷都没有射向目标,成了“死雷”。而102艇的右管雷因为送药盒受潮严重,根本没有燃烧,右管鱼雷竟然没有发射,鱼雷发射管发射喷出一股沥青样粘稠的褐色糊状物流淌了一甲板。艇长张逸民命令鱼雷兵丁安文更换送药盒,然后带着1枚鱼雷冒险追击敌舰,一直追到大陈岛东口附近,这时国民党海军DE━25号“太湖”舰已经进港,指挥所命令返航。
另一方面,受风浪影响,国民党海军“太湖”舰没有发现鱼雷艇的攻击,只是在右侧发现了3团火光(鱼雷发射出管时的火光),“太湖”舰回港后便报告这一可疑情况。国民党军大陈防卫部便派“灵江(洞庭)”号炮舰出海巡查,之所以派该舰巡逻,是因为它目标小。“灵江(洞庭)”号舰是美制巡逻炮舰(PGM),1946年5月赠送给国民党海军,当时命名为“洞庭”号,编号102,1954年4月1日改名“灵江”号。该舰长173.7呎(50米),宽23.5呎,吃水7.7呎(2米多一点),标准排水量280吨;两部柴油主机双轴推进,2880匹马力,最高速率18节。军官15人,士官兵66人;装备3吋主炮一门,40毫米尾炮一门,20毫米机关炮六门,12.7毫米机关枪两挺。因为吃水浅,不怕鱼雷攻击,所以国军大陈防卫部认为派它出海巡逻最为保险。与此同时,大陈国民党海军还出动了2艘“永”字号扫雷舰(美制“Admirable”级舰队扫雷舰),为台湾来的1艘“中”字号登陆舰(美制LST级坦克登陆舰)执行护航任务。
1月10日22时23分,这两艘“永”字号扫雷舰(美制“Admirable”级舰队扫雷舰)又被白岩山雷达站发现,1大队正在为没有击沉国军“太湖”舰而懊恼,得到情报,指挥所里的1大队大队长张朝忠立即命令105、106艇出航,攻击“永字号”军舰。就在这时,102艇刚刚返回锚地,正在排除故障的艇长张逸民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请求随编队出击。张朝忠认为102艇只有一颗右管雷,近2000斤的重量压在右舷,艇身严重失衡,在大风浪中航行,容易倾覆,所以不同意102艇出航。102艇艇长张逸民再三请求,中队长王政祥、指导员王守鉴、副中队长高东亚也帮他请战,后来张朝忠禁不住1中队全体干部替张逸民请战,只得批准102艇出击。但这时候105、106艇已经走远了,102艇只能独自朝战区慢速驶去。这样,102号艇就倾斜一侧艇身,带着一颗鱼雷,冒着时刻倾翻的危险,劈波斩浪出发。一路上,风浪像小山一样砸下来,艇一溜歪斜,又不敢加速,最后想出来个办法,舱面5个人排成一行,压到左鱼雷发射管上方,借此调整平衡。张逸民在回忆录中写道:“打仗,是一门神秘的学科,经常会发生意外,在你搞不懂它的含义时,很容易让人相信宿命论。我明明是去打‘太湖’号,结果却没打成,留下一条雷;再去打‘永’字号,又没打成,看来这条雷注定要留给‘洞庭(灵江)’,这也是缘分。”
22时47分,我白岩山雷达站发现了积谷山东北4海里处的“灵江(洞庭)”号,判断出这是个鱼雷艇难以攻击的小家伙,但它又正好挡在快艇出击航路上,指挥所担心被发现,便命令2艇停车待命,让敌舰过去后再按原计划向东南接战敌人的2艘“永”字号扫雷舰(美国造的“Admirable”级舰队扫雷舰)。但2艇未领会指挥部意图,擅自返航。102艇没有接到返航避开的命令,也不知道有敌舰在前方必经的航道上艘敌人的炮舰,仍按原计划行进。这时气温为零下5度,大浪高达3米,甲板上已经结了冰,无法行走;战位上的水兵穿着防水服,头上慢慢结成一个大冰坨;熔化的冰水从脖子灌进去,全身冰凉。102艇艇长张逸民授权轮机长田英丰见机行事,艇平衡些就加速,艇倾斜大些就减速,实在不行就停车。1月10日是阴历十七,23时左右,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海面上在万顷波涛间形成一个光带,就是在这条光带下,102艇正好就朝着月亮航行,发现了左前方35至40链的距离上有一艘船,便向它驶去。距离15链,确认是1艘军舰;距离5链,已经可以从望远镜中看到桅杆上的青天白日旗,张逸民下令准备战斗。102艇艇长张逸民发现的军舰是国民党海军“灵江(洞庭)”号。严格地讲,这样一艘舰长50公尺,吃水仅2米的小吨位舰只,又是在风浪中,是不符合鱼雷攻击条件的。条令规定,鱼雷只能攻击舰长100米以上,吨位1000吨以上的水面舰只,发射距离必须在3至5链,小于这个距离,前冲惯性就可能使快艇与目标相撞,鱼雷爆炸掀起的海浪也将掀翻快艇。然而这些条条框框已经不在102艇艇长张逸民头脑考虑之列,他只有一个念头:攻击!
距离300米和300米以内时,102艇水手长张德裕2次提醒艇长,再不发射就要撞上敌舰了,但张逸民曾在1954年9月夜间训练时,曾打破条令规定,尝试过在1.5链放雷,正好命中靶船中部。虽然因为没有按照条令规定的3至5链放雷而受到了苏联顾问的批评,但坚定了他用鱼雷打近战的信心。再加上现在只有一颗鱼雷,眼见“灵江(洞庭)”号是艘小舰,风浪又大,如果按常规距离放雷,很难命中,所以虽然水手长张德裕在距离300米时,两次提醒他再不发射就撞上敌舰了,但是张逸民攥住鱼雷发射柄的手仍然没动,仍然没有发射。现在,除了他、鱼雷、和对手,风声机声浪涛声一律不存在,能够限制张逸民的只有鱼雷上的制动引信装置:按照鱼雷射击要求,发射入水后鱼雷跑完200米距离自动打开装置进入爆炸状态。也就是说,发射距离必须在200米以外,否则即便击中也是废雷。250米,他紧绷的那根神经,断了。一直到距离200米时,张逸民才按下了鱼雷发射把。这次102艇艇长张逸民彻底违犯了苏联教程规定,发射前没有打开鱼雷发射管前盖,随着一声呼啸,火光喷出,发射管前盖飞上10几米高空,倾斜的快艇一下子平衡。鱼雷在月光下闪出一道银亮光芒,水面上跳了一下不见。102艇恢复了平衡之后,为防止撞上敌舰,艇长张逸民赶紧先扳下刹车,立即停车,然后跟着原地倒车,高速后退,脱离危险区域。10秒钟后,23时19分时,对面“灵江(洞庭)”号炮舰舰桥下出现一个比船舷还高的白炽的火球,紧接着是一声闷雷般的巨响,伴随着一个约20米高的水柱,同时看到烟雾腾腾。鱼雷正好击中灵江(洞庭)舰的中部,立即使其失去机动能力。23时45分,102艇返回锚地。
“灵江(洞庭)”号中雷后发信号弹求救,白岩山指挥所命令4艘护卫艇前去攻击,要求迅速击沉敌舰,捕捉俘虏。同时,指挥所决心派105、106艇第三次出击,攻击“太”字号军舰。但是因为护卫艇协同不好,行动迟缓,花了很长时间才赶到战场。1月11日0时08分,护卫艇开始射击,“洞庭”号还击,但火力逐渐减弱,不久便完全停止。而大陈国民党海军则于0时53分至1时22分先后出动“永嘉”号扫雷舰(前美制USS Implicit〈AM━246〉号军舰)、与灵江(洞庭)号同级的103号“瓯江”炮舰(前美制USS PGM━26号军舰)、“太”字号军舰赶来救援,先到的国民党海军“永嘉”号扫雷舰与103号“瓯江”炮舰迫使来抓俘虏的我军4艘护卫艇只得在未达成战果的情况下,返回石塘山锚地。后到的105、106艇仍坚持对敌舰进行了攻击。1时47分,敌“太”字号军舰发现有鱼雷艇尾追,在相距约2海里时集中全部炮火拦阻射击,并同时进行规避机动。2时04分,2艇在一艘敌舰左舷60至70度阵位发射了4颗鱼雷,均未命中。2时21分,2艇奉命返航。国民党海军增援舰队由先来的“瓯江”号炮舰掩护“永嘉”号扫雷舰拖曳“洞庭”号军舰,“太”字号军舰稍后赶来,在外侧作后盾。但因为与我艇队纠缠,国民党海军增援舰队没有能及时赶到救援,1月11日2时27分,“洞庭”号在拖救途中,在格屿东南4海里处沉没,舰长王名城少校等43人获救,副舰长张世达上尉以下32人死亡。这大概是世界海战史上被鱼雷击沉的最小的一艘军舰。
战后调查
战后,中、苏双方海军技术人员对鱼雷快艇发射管进水事件展开调查。经调查分析,快艇按照苏联海军条令,一出港就卸下了发射管的前罩。因为胶木板做的前罩平时可以起防护作用,防海水或异物进入管内,按照战斗规程,战时进入接敌航向就必须预先卸下,打开鱼雷发射管前盖做好战斗准备,以免影响鱼雷发射。这种措施是比较适合鱼雷艇的原产地、苏联的沿海海情的,北海波罗的海都没有大风浪。但102艇艇长张逸民检查后发现,问题出现在顶风浪航行途中。因为中国东南海区风浪太大,快艇高速前进时,按照苏联条令要求,海水大量进入失去前盖没有前罩防护、而且又有3度仰角的发射管内,致使海水进入发射管底部,使底部那里的送药盒浸泡受潮。虽然送药盒本身有防潮装置,但点火的时候,送药在海水中燃烧,点火后燃烧不充分,威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鱼雷出管的初速,造成鱼雷的发射初速减慢,雷尾容易碰到快艇的甲板,沉入了海底,成为了“死雷”,于是就发生了战时令人费解的一幕。于是,此战以后,华东海军根据东海海区与苏联波罗的海、黑海海区地理位置、风浪的不同特点,统一修改了鱼雷快艇作战条令。快艇部队做了规定,从此再也没有了“打开鱼雷发射管前盖”部署,以后不再卸下发射管前罩,并把胶木罩改为帆布罩,在鱼雷发射管口换上密封帆布前罩,作战时不必再提前卸下,不影响鱼雷作战。
鱼雷艇部队第一次使用就取得这样大的战果,进一步增强了海军高层使用快艇的信心,驻守在长江口的快艇1大队也随之南下,进驻舟山,准备在大陈岛以南设伏,封锁台湾—大陈的海上航线,配合解放大陈列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6 17:23
目录
概述
详细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