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华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程子华(1905年6月20日—1991年3月30日),男,汉族,山西运城人,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中国经济战线杰出的领导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5年6月20日,程子华生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一个贫苦家庭。
1922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参加爱国学潮。1925年,20岁的程子华参加革命,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受党组织派遣,程子华考取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黄埔五期的一名学生。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程子华积极参加讨伐叛军夏斗寅的战斗。此后,几经周折来到广州,于1927年12月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军退出广州后,他参加了保卫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1928年,程子华辗转河南,在军阀部队积聚力量,准备革命。1929年后,程子华到国民党军队岳维峻部工作,成功地发动了大冶兵暴,壮大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力量。
1931年4月,程子华到中央苏区工作,历任红35军307团团长、独立三师师长、红五军四十师师长、四十一师师长兼政委、十四师师长、二十二师师长、粤赣军区代参谋长等职,参加了第二次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在反围剿斗争中,程子华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战术,深入发动群众,诱敌深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参加长征
1934年1月,在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程子华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同年6月,中央决定派程子华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行前周恩来亲自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到达鄂豫皖后,程子华任红二十五军军长;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召开“花山寨会议”,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11月16日,在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西征,史称“小长征”。
由于在桐柏山区、伏牛山区难以立足,红军被迫长驱900多公里,于12月上旬到达陕南商洛地区。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洛南庾家河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提出了创建鄂豫陕新苏区的任务,同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建为中共鄂豫陕省委。同一日,国民党军对红军发起突袭,爆发庾家河战斗,省委常委会立刻休会,军领导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亲临一线,与战士们并肩作战。战斗中,军长程子华被子弹打穿双手,动脉破裂、失血过多,昏迷两月有余;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落下了终身的残疾。月底,红二十五军挥师南下,转移到郧西县一带,大力开展游击战争,横扫地方民团,发动群众抗捐抗粮,开辟了郧西、镇安、山阳、旬阳四县边区。
1935年1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主力于进入郧西县庙川地区,在庙川和大、小新川一带,成立了大新川苏维埃政府。当时,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机关设在何家大院,在东川村、西川村、桃园沟村、秋树林村等均建立了苏维埃政府;1月22日,徐海东、程子华率领部队来到了郧西县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泗峡口一带。红二十五军军部机关以及所属分队,当时就驻扎在泗峡口、虎坪、红岩等地,省委和司令部驻扎在郧西县虎坪村的涝池。
1935年7月,红25军西出甘肃,钳制敌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北上;8月21日,爆发四坡村战斗,政委吴焕先被子弹击中胸部牺牲。同年,程子华任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政治委员。9月15日,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红军在延川县永坪镇胜利会师,受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红二十五军胜利完成了长征,成为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队伍。两支队伍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程子华任军团政委,并参与指挥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巩固与扩大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红十五军团配合红一军团南北夹击敌人,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伟大胜利。瓦窑堡会议后,根据中央部署,红军1936年2月开始东征。程子华和徐海东一起,率领红十五军团参加了东征战役
为了迎接二、四方面军,实现三大红军主力会合,中央决定西征甘肃、宁夏。1936年5月,红十五军团与红一军团分两路西进。进军途中,红军重创了马鸿逵的武装。同时,注意民族政策,发动回民群众组织了抗日武装。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军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山城堡战役胜利。
抗战时期
西安事变后,党中央为了建立和扩大抗日统一战线,派程子华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工作,任党团书记兼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1939年1月,程子华深入敌后,到冀中军区工作,任冀中军区政委,后兼冀中区党委书记。在极艰苦的情况下,程子华和吕正操并肩作战,领导了军队的整顿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坚持了平原游击战争;领导冀中军民粉碎了日寇的“五一大扫荡”,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程子华还总结了在平原地区建设根据地和进行游击战争的经验,编写了《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倡导和推广地道战
1943年8月,程子华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后代理分局书记、代理军区司令员和政委,领导粉碎了日寇对晋察冀的3个月大扫荡,坚持和扩大了敌后武装斗争,冲破了敌人封锁,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扩大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1945年10月,程子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根据党中央解放全国的战略部署,领导创建了冀察热辽根据地,在1947年到1948年的秋、冬、夏季攻势中,消灭了华北敌军大量有生力量,指挥了隆化战役,解放了热河全省,还配合杨罗耿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参谋长耿飚),切断了华北与东北的敌军联系。1948年9月,程子华参加了辽沈战役,组织并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成功地阻击了敌人从葫芦岛和锦西增援锦州,对我军取得锦州战役的胜利,确保对东北敌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起了重要作用。
1948年10月,程子华任东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11月初,程子华奉命先遣入关,协同兄弟部队,重创了敌军的主力,对北平形成了包围态势。北平解放后,程子华任北平警备司令兼政委。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程子华任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司令员,率部南下,先后解放了安阳、新乡、襄樊、沙市、宜昌等地。胜利渡江后,程子华又参加了衡宝战役,配合兄弟部队解放了湖南。
新中国建设
1949年末,中央任命程子华为山西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从此,他结束了长达22年的戎马生涯,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了尽快把各项工作搞上去,程子华不但自己认真进行调查,还把秘书派到基层,帮他搜集各种材料。
1950年10月后,调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
1956年,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
1958年,任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60年,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61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创建钢铁城
1964年5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业工作会议上,毛主席强调,要改变忽视内地工业发展的倾向。并明确指出:“攀枝花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建设不起来,睡不着觉!”同时,于同年下半年成立了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时任国家建委常务副主任的程子华同志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具体负责筹建这座大型钢铁厂。
接受党中央的重托之后,程子华深感责任重大,立即赶赴大西南,召集有关同志和专家,着手筹建工作。他带领大家,克服种种困难,历时一个多月,全面考察了攀枝花、乐山、西昌等十八个候选厂址实地,研究比较后,选出两个地点,即攀枝花和乐山。毛主席听了两种意见的汇报后,选定了攀枝花。
程子华立即组织国家有关部委和当地领导及专家,到攀枝花地区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他们用三天时间察看了各厂矿的厂址、铁路支线和公路网的线路;用两天时间分别作自己的建设规划;再用三天时间集体开会,制定冶金部和各部以钢铁为中心的综合平衡建设方案。
1965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在重庆与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会合。当日下午,在杨家坪招待所召开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富春、余秋里、程子华、朱光等,会议由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主持,重庆市委负责同志汇报了交通、能源、农业、冶金、化工的情况。邓小平决定,让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段君毅速飞重庆,共同研究落实、充实军工厂力量和兵器工业的发展问题。
1970年攀枝花钢铁厂炼出了第一炉铁,1971年炼出了第一炉钢,1972年轧出了钢坯,1974年产出了钢材。程子华等人的努力,终于把党中央毛主席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现实。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关押。
1975年以后,到中央党校读书班学习。
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决定,国务院设置民政部,任命73岁的程子华为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民政部的前身为内务部,此时已撤销达10年之久。
晚年生活
1980年8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4年初,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年逾古稀的程子华受徐向前委托,筹办黄埔同学会。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并确立了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自此,程子华晚年的大部分岁月都贡献给了这项工作。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时28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隆重举行。程子华同志出席了典礼仪式,并做了重要讲话。
1991年2月19日,程子华会见了中国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执行长张琦,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两岸联谊活动。在他与世长辞的两周前,还坐着轮椅出席了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扩大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发言呼吁发扬黄埔精神,促进国共第三次合作。当听说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访问团即将访问大陆的时候,他心里非常高兴。3月30日傍晚,程子华在弥留之际仍然牵挂台湾黄埔同学、访问团校友。
1991年3月30日,程子华在北京逝世;4月8日,“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访问团”全体成员31人飞抵北京,但程子华已经逝世。在4月10日下午,访问团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
程子华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为政举措
军事方面
1942年夏,手腕致残的程子华写了一本《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1944年,八路军总政治部整理发表了这本书,向各个根据地推广冀中区的经验,并加了按语。按语中说:冀中的广大人民,真正是以血肉之躯,筑成了新的长城。像华北敌派遣军作战主任所被迫承认的,人民武装的强大组织,使冀中区已经形成了“完全人民的组织,军与农民混成一片,将一望千里的冀中平原,由农地变为阵地”。这说明冀中区是真正地实行了“兵民是胜利之本”。在这本书中,程子华全面介绍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民兵斗争的经验,并专门讲述了地雷战和地道战。
程子华在回忆录中说:对地道的作用如何看,在冀中区党委委员中引起了争论。有的人认为:在敌人面前应该是进攻,而钻地道只能藏,不能打。一旦被敌人发现,只能束手待毙。因此地道是消极的,是右倾思想的反映,主张不用地道。另一部分人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主要是积蓄革命力量,坚持斗争。挖洞是积极的,不是右倾保命。受了损失,说明地道不完备,应该设法改进,不能因为受损失,就把地道否定掉。争议结果,意见还是没有统一。我于1941年秋,带上几名同志到蠡县三区和其他一些县做了调查,并向区党委做了汇报。区党委思想一致后,才肯定了地道斗争。随即发了文件,要求开展地道斗争。这样,地道斗争就广泛开展起来。自从有了完善的地道系统,尽管敌人据点碉堡林立,“搜剿”频繁,我各级干部仍能开展工作,人民也减少了损失。在艰难的岁月里,冀中平原的军民依托地道,不断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
1943年末到抗战胜利期间,程子华曾主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地道战在冀中平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地道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为迎接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程子华在地道战、地雷战的发展使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受战争影响,程子华前后4个孩子夭折,妻子也因患产褥热差点去世。程子华幼女上高中时,家搬到北长街,三女林爽爽也转到离家近的北京四中上学。在程子华的影响下,有三个女儿都上了军校。其中林爽爽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因战负伤
程子华在战斗中数次负伤,双手是残废的,左手握拳打不开,右手卷曲握不紧。但他锻炼自己独立洗脸、看书、写文件,克服了生活的困难,并教会几个子女不怕苦,能吃苦。
亲属关系
女儿:林爽爽(云南省昆明市原副市长)
人物轶事
宣传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下午4点过后,时任冀热察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的程子华同志来到隆化城视察战果,当走到隆化中学时,只见一个班的战士在那里恸哭。一问才知道,他们的班长董存瑞同志为掩护全连冲锋,减少战友伤亡,只身托住一包黄色炸药,炸掉了一个横跨在旱河上的桥形碉堡,英勇牺牲了。
程子华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安慰并鼓励了全班战士,回过头对秘书齐肃说:“你连夜到董存瑞同志所在的部队去,搜集有关董存瑞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还要写一篇社论颂扬!”
当天晚上,齐肃和警卫班的两名战士带着冲锋枪,骑马到了董存瑞所在的团政治处。连夜采集材料并报告给程子华。程子华听完齐肃的汇报,指示立即写一篇报道给报社送去。同时,他自己用伤残的手也写了篇文章。
1948年7月11日,冀察热辽党报《群众日报》刊登了题为《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报道和程子华题为《董存瑞同志永不垂不朽》的文章。程子华的文章对英雄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写道,我们这一次战斗的胜利,是依靠前后方千万战士与人民的功劳。在这当中,个别的指战员、战斗英雄起到特别重要的关键作用,好像董存瑞同志这样的作用,对人民的功劳和贡献是永垂不朽的。
廉洁家风
程子华常教导女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女儿们从小就穿着和别人一样的衣服,姐姐穿完妹妹穿,一个个往下传。小孩长个,裤子下面总会接一截颜色不一样的补丁。
程子华在供销社当副主任时,女儿林爽爽正值青春爱美的年龄,想做一条当时流行的平裙。一天,她听见父亲打电话说:“如果那样的话,就增加些布票吧”,她兴高采烈地跑过去问:“爸爸,要增加布票啦?”程子华叹口气说:“是给搞工程的工人增加布票”。
在当时,利用职权给家里谋利益是根本不可能的。后来林爽爽转为行政工作,一直谨记父亲的行事作风,踏实做好分内的工作,“利用职权开公司赚钱的事,我们是绝对不会做的”。
筹备黄埔军校同学会
1984年初,年逾古稀的程子华受徐向前委托,筹办黄埔同学会。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并确立了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自此,程子华晚年的大部分岁月都贡献给了这项工作。他把这当成大事,很快召集在京的几位“老黄埔”,商量同学会的名称、宗旨、编制和经费等问题。会名就起了三个:“中华黄埔同学会”、“中国黄埔同学会”、“黄埔军校同学会”。后来决定不要冠以“中华”、“中国”字样,就叫“黄埔军校同学会”,不分海内海外、不分大陆台湾、不分党派职业,只要是黄埔同学谁都可以参加。
在参加同学会活动时,程子华曾与当年塔山阻击战的对头、国民党著名将领侯镜如坐同一张桌子。侯镜如问程子华,你是怎么守塔山的?程子华笑了笑,没有回答。干戈已过去,他希望通过重提黄埔精神,强调民族利益,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人物评价
程子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不论遇到任何艰难曲折,他始终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他坚决服从党的分配,党叫他做什么工作,他就做什么工作,做一件爱一件,件件都能做出优异成绩;他功高不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只有党和人民;他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公道正派,敢讲真话;他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作风严谨,注重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严格要求和教育子女;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同志,爱护下级,平易近人,联系群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道德风范,身体力行地实现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
程子华,在漫长的血雨腥风斗争中,戎马倥偬,历经艰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他因已转入地方工作,是19个野战兵团首任司令员中,唯一一个未被授衔的司令员。可他高风亮节,淡薄名利,服从组织决定,从没有对中央提任何要求。在他的戎马生涯中,无论是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还是抗战时期创新冀中地道战,抑或是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塔山阻击战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线,他依然不忘初心,恪守使命,尽心尽职地完成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的一切任务,人们亲切地尊称这位身经百战的开国功臣为“无衔将军”。(盐湖融媒 评)
乃文乃武,奋斗六十年,功在华夏;求真求实,忠诚八十载,德留人间。(马宏骄 评)
后世纪念
2015年6月19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纪念程子华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当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在座谈会上致辞,他回顾了程子华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军卓越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中国经济战线杰出的领导者,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光辉伟大的一生。
人物著作
参考资料
程子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18:5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