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于会里,自云伊川十七世孙。家贫,岁十九,不识一丁。一日作奇思曰:父母生我,但知眠食,与禽犊何异?遂欲究厥本来,弃家往
径山,投某异僧。久之,不闻一语,因登山大哭,自是或歌或笑,人以为得狂易疾。忽从静中得悟,遂欲辞僧行。僧曰:明日当说法,可早来。明日,智往,僧先在,因以杖击僧,且喝曰:咄咄,穷汉回来,做恁生理?僧愕然退座。
智下山,取儒家书遍阅如夙习。见论孟曰圣人之糟粕也;见三礼,曰形器也;见大学中庸,曰近之矣,然独条目也;见
周易则大喜曰:道在是矣!一四,天地之元也;二三,天地之交也。佛氏知天地之元,意主无生;道家主天地之交,意主长生;至参两奇数用六用九大衍五十,唯儒者能之。此生生之谓易也。
智生于明万历初,至清顺治朝,老矣,犹敷座讲学不辍。当智下山时,僧欲授衣钵,不应。后
僧念之甚,遣沙弥来要之。智曰:我无事见师,师念我,可就我。沙弥归报,僧来,与辩论三日,僧转请为弟子而受学焉。
智于夙所未见书,辄能辨识。一日在道流所,观符录(竹字头),曰:某符当不验,道流异之,证之信州张真人则果然。智曰:符录(竹字头)者,古大篆之草书也,大易连山中,有役召鬼神术,大禹用之以治水,驱策万灵,藏之名山。在
鹤鸣山者为张道陵所得。书符必备五行,若符不备,故知不验。他奇异事多不胜述。
其所著书,曰《易数定序》、《蓍法定序》、《中庸解》、《准神》、《一四二三参两说》。弟子俞子受、孙大来、熊焦占、袁公望、朱禺(页字旁)瞻、汤启新,又各记其所闻,为《云庄语录》。金文毅公声、与蔡维立、刘之纶,并受教于智。声晚好禅学,盖本智说。智最后及门有马衍者。窃其师之教,别结徒党为非常,受显戮,其教遂中绝。
然智于明季论易,颇为诸巨公所称道。黄宗羲以为修饰林三教之馀绪,而别自出头地。至雍正甲寅,编修长洲徐澄斋,以其书示全祖望,祖望后见他书于扬州马曰璐曰(玉字旁)官所。
智于三易外,又为公孙龙子之术,有《守白论》上下篇,其辞曰:不著形质,不杂青黄之白,是为真白。此彼相非之谓指,指有不至,至则不指,不指之指,是为真指。是非交错,此彼和同,是为指物,青白既兼,方员(?圆)亦举,二三交错,直析横分,是为指变。万变攘攘,各正性命。声负色胜,天地莫能定,唯人言是正。言正之物,是为名物,惟名统物,天地莫测。名与偕极,与天地皆极之物,其谁得而有无之,幻假之,是为真物。指而非指,非指而指,非指而指,而指非指,是为物指。一不是双,二自非一;只双二只,黄马坚市石,惟其所递,此为物变。其下篇曰:不落形色,不涉是即,自地之天,地中取天,曰地天;统尽形色,脱尽是即,有天之地,天中取地,曰天地。天地地天,地天天地,闪铄难名,精光独透,曰真神。至精至神,结顶位极,名实兼尽,惟独为正,曰物神。
天地之中,物无自物,往来交错,物各自物,惟审乃知,曰审知。惟审则直,惟至则止,纵横周遍,一知之至,曰至知。实不旷位,名不通位,惟慎所谓,名实自正,曰慎谓。彼此惟谓,当正不变,通变惟神,神化为变,曰神变。
智殁于顺治八年,年五十,葬阳山。吴人请于巡抚,从祀二程子祠。智仅一子,山居甚贫,遗集未刊。至乾嘉世,歙程晋芳犹及见其书。晋芳为
正学论,于
亭林、梨洲、安溪三君子外,推论及于智,以为当时如念台石斋辈,皆尊服之,谓是三代以下第一人,鼎革后逃于禅。今其书具在,其高明广大之识,信乎旷世才也。而举拂清言,诋讥二氏究不能离其门户,宗师儒教而戾其大端,贤哲不世出,间一见焉。而其归也不必由川以达大海,岂不重可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