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蛉
昆虫纲动物
稻螟蛉,Naranga aenescens Moore,夜蛾科螟蛉夜蛾属的一种昆虫。又称双带夜蛾,稻青虫、粽子虫、量尺虫。遍布中国各地。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高粱玉米甘蔗茭白及取食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食害稻叶,1~2龄将叶片食成白色条纹,3龄后将叶片食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咬成破碎不堪,仅剩中肋。秧苗期受害最重。
主要种类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分布:亚洲温带亚热带稻区,国内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省,东自台湾,西至新疆的昌吉和乌鲁木齐;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 分布:东南亚和长江流域以及南稻区,北至山东烟台附近;
大螟(Sesamia inferenus Walker 分布):东南亚稻区,国内北限为陕西周至、河 南信阳、安微合肥、江苏淮阴,即北纬34°一线
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eon) 分布:中国南方稻区。台湾、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均较常见。
形态特征
稻螟蛉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暗黄色。雄体长6~8毫米,翅展16~18毫米,
前翅深黄褐色,有两条平行的暗紫宽斜带;后翅灰黑色。雌蛾稍大,体色较雄蛾略浅,前翅淡黄褐色,两条紫褐色斜带中间断开不连续;后翅灰白色。卵粒扁圆形,表面有纵横隆线,形成许
多方格纹;初产时淡黄色,孵化前变紫色。幼虫老熟时体长约22毫米,绿色,部黄绿色或淡褐色,背线及亚背线白色,气门线黄色。仅有两对腹足
和一对臀足,行走时似尺蠖被蛹初为绿色,渐变黄褐色。腹末有钩4对,后一对最长。
成长和习性
稻螟蛉在广东一年发生6~7代,以蛹在田间稻茬丛中或稻杆、杂草的叶包、叶鞘间越冬。年中多发生于7、8月间为害晚稻秧田,其他季节一般虫口密度较低。偶尔在4、5月份发生为害早稻分蘖期。
成虫日间潜伏于水稻茎叶或草丛中,夜间活动交尾产卵,趋光性强,且灯下多属未产卵的雌蛾。卵多产于稻叶中部,也有少数产于叶鞘,每一卵块一般有卵3~5粒,排成1或2行,也有个别单产,每雌平均产卵500粒左右。稻苗叶色青绿,能招引成虫集中产卵。
幼虫孵化后约20分钟开始取食,先食叶面组织,渐将叶绿素啃光,致使叶面出现枯黄线状条斑,3龄以后才从叶缘咬起,将叶片咬成缺刻。
幼虫在叶上活动时,一遇惊动即跳跃落水,再游水或爬到别的稻株上为害。虫龄越大,食量越大,最终使叶片只留下中肋一条。老熟幼虫在叶尖吐丝把稻叶曲折成粽子样的三角苞,藏身苞内,咬断叶片,使虫苞浮落水面,然后在苞内结茧化蛹。
重要天敌
寄生蜂类如稻螟赤眼蜂,幼虫的寄生蜂类如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 (Haliday)等,常年寄生率都很高;捕食性天敌有蜘蛛等。
防治措施
(1)冬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杂草。
(2)化蛹盛期摘去并捡净田间三角蛹苞。
(3)盛蛾期装灯诱杀。
(4)掌握在幼虫初龄使用药剂防治,可选用90%敌百虫结晶或80%敌敌畏乳油,或25%喹硫磷800~1000倍液喷雾,或每亩用18%杀虫双250~300毫升或30%乙酰甲胺磷120~160毫升兑水40~5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甲敌粉1.5~2公斤喷粉。
(5)重点要抓好2代2化螟和部分地区的2代3化螟的防治,并以水稻处于孕穗到齐穗以前的稻田为重点。亩用5%杀虫双大粒剂1~1.5千克撒施,也可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或25%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BT乳剂100毫升,任选一种,对水60~75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6)放
(7)性诱剂:二化螟性诱剂专化性强,省工、省时、经济有效。
小结
螟虫的种类: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台湾稻螟
为害状:枯鞘、枯心、白穗、虫伤株
大发生原因:气温变暖、耕作制度、抗性、天敌减少
防治:狠治一代压基数,普治穗期保丰收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6 11:48
目录
概述
主要种类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