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年3月21日—1881年3月28日),
俄国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
人物经历
穆索尔斯基(М. П. Мусоргский)的父亲是庄园主。6岁起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乡村的生活,农奴保姆的哺养,使他对农民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
1852年进入
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1852—1856年在学校学习,同时跟A.A.格尔凯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
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波尔卡《陆军准尉》(
钢琴曲)。
1856年毕业后曾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并先后结识了U.A.
居伊、A.C.
达尔戈梅日斯基、B.B.
斯塔索夫和M.A.
巴拉基列夫,这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858年他辞退军职,脱离军籍,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事作曲,并成为“
新俄罗斯乐派”(即“
强力集团”)中最激进的成员。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写了一些
管弦乐曲、钢琴曲和歌曲,还为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原著)写配乐。
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废除
农奴制后,他回到家乡,将祖传的土地和家产分给农民。穆索尔斯基的后半生在贫困中度过,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打击,物质上
没有生活保障,靠替人钢琴伴奏、教书和当公务员糊口。
主要成就
他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
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
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
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
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
然而,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除
斯塔索夫等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给以肯定的评论外,常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至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
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C.德彪西、拉威尔、L.
雅那切克、C.C.普罗科菲耶夫、Ⅱ.Ⅱ.
肖斯塔科维奇、r.B.
斯维里多夫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
创作领域
歌剧
在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领域中,歌剧处于首要位置。他总共写了5部歌剧,但都没有完成,由后人续完。
最初的两部歌剧《萨朗宝》(根据G.福楼拜的小说,1863—1866)和《婚事》(根据
果戈理喜剧改编,1868)虽然尚不成熟,但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萨朗宝》中,作者强调了人民解放的主题思想,注意群众场面的描写,其中一些片断后来移用在《
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婚事》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方面,在角色的个性化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尝试。
穆索尔斯基在歌剧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体现在《
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这两部歌剧中。
器乐创作
穆索尔斯基在器乐创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富有
独创性。其中最有
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
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
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
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
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874)是有感于亡友、画家Victor.A.哈特曼的遗作展览而作。它以鲜明的
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声手法、
曲式结构和钢琴
织体方面有新的探索。这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威尔的改编曲获得了最广泛的流传。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
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
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
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
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
儿歌》
组曲(7首,1868—1873);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
作者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
人物性格,而且倾注了个人的感情体验,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
艺术手法上,作者继承和发展了A.C.
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声乐朗诵旋律,其音调和节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与歌词语气和
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作者善于吸取
俄国民间音乐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
音乐体裁和形式(如
摇篮曲、
进行曲、各种民间舞曲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形象的真实性和
生动性。
主要作品
《鲍里斯·戈都诺夫》
《
鲍里斯·戈都诺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悲剧,1874年首演)是一部新型的历史歌剧,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
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
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
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为适应
戏剧情节的需要,作者一方面运用了多层次、多线条的合唱,表现在不同场合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形象(如在
修道院强迫人民请求鲍里斯登皇位的场景),另一方面又采用
朗诵调风格的独唱刻画
典型人物的性格(如内心充满矛盾的沙皇鲍里斯,象征俄罗斯人民苦难遭遇的疯僧),同时又注意对戏剧发展情节的
典型环境的烘托(如鲍里斯在
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加冕仪式,
立陶宛边境小酒店的场景,
波兰贵族宫廷生活场景等)。而整个歌剧的音乐语言则是具有鲜明的
民族风格和作者独特的
创作个性。
《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
根据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编剧本,1872年开始创作,死后由H.A.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续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纪末
彼得一世时期
射击军统领霍万斯基发动叛乱的史实为题材,形象地再现了俄国历史的画面。
与《
鲍里斯·戈都诺夫》相比,其情节线索更为繁复,人物形象更为多样,涉及充满尖锐矛盾和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但是主题思想不够集中和明确,结构较为松散。在不同人物的
性格描写上局限于独立完整的歌曲或
咏叹调。尽管如此,其富于民族特色的多侧面的群众场面,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
此外,《索罗钦斯克集市》(根据果戈理原著,1916年居伊续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尔斯基的一部
喜歌剧,它综合了
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并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
喜剧性的人物性格。
图画展览会是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所做的
钢琴套曲。
1873年,圣彼得堡的美术学校举行了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
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截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
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组乐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
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一般只演奏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