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动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飞行器或其他物体在同空气或其他气体作相对运动情况下的受力特性、气体的流动规律和伴随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它是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随着航空工业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科。
发展简史
对空气
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对鸟或弹丸在飞行时的受力和力的作用方式的种种猜测。17世纪后期,荷兰物理学家
惠更斯(Huygens)首先估算出
物体在空气中运动的
阻力;1726年,
牛顿(Newton)应用力学原理和演绎方法得出: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正比于物体
运动速度的平方和物体的特征面积以及空气的密度。这一工作可以看作是空气动力学经典理论的开始。1755年,数学家
欧拉(Euler)得出了描述无粘性
流体运动的
微分方程,即欧拉运动微分方程。这些
微分形式的动力学方程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积分,得出很有实用价值的结果,如伯努利方程。法国力学家J.le.T.达朗贝尔在不考虑黏性影响的情况下,得到运动不受阻力的佯谬(达朗贝尔佯谬),这一结果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
纳维(Navier)和英国的斯托克斯(Stokes)提出了描述粘性
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
运动方程,后称为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到19世纪末,经典
流体力学的基础已经形成。20世纪以来,随着
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空气动力学便从流体力学中发展出来并形成力学的一个新的分支,这一过程中冯卡门对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航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获得
飞行器所需要的升力、减小飞行器的阻力和提高它的
飞行速度。这就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飞行器与空气相对运动时作用力的产生及其规律。1894年,英国的兰彻斯特(Lanchester)首先提出
无限翼展机翼或翼型产生升力的环量理论,和
有限翼展机翼产生升力的
涡旋理论等。但兰彻斯特的想法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重视。
约在1901~1910年间,
库塔(Kutta)和
茹科夫斯基(Zhukovski)分别独立地提出了翼型的环量和升力理论,并给出升力理论的
数学形式,建立了
二维机翼理论。1904年,德国的
普朗特(Plandtl)发表了著名的低速流动的
边界层理论(又名附面层理论)。该理论指出在不同的流动区域中控制方程可有不同的简化形式。
边界层理论极大地推进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普朗特还把有限翼展的三维机翼理论
系统化,给出它的数学结果,从而创立了有限翼展机翼的
升力线理论。但它不能适用于失速、后掠和小展弦比的情况。1946年美国的琼斯(Jones)提出了小展弦比机翼理论,利用这一理论和
边界层理论,可以足够精确地求出机翼上的
压力分布和表面
摩擦阻力。
近代航空和喷气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飞行速度迅猛提高。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必须把流体力学和
热力学这两门
学科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高速空气动力学中的问题。1887~1896年间,奥地利科学家马赫(Mach)在研究弹丸运动扰动的传播时指出:在小于或大于
声速的不同流动中,弹丸引起的扰动传播特征是根本不同的。在高速流动中,流动速度与当地声速之比是一个重要的无
量纲参数。1929年,德国
空气动力学家阿克莱特首先把这个
无量纲参数与马赫的名字联系起来,十年后,
马赫数这个特征参数在
气体动力学中广泛引用。
小扰动在超声速流中传播会叠加起来形成有限量的突跃——激波。在许多实际超声速流动中也存在着激波。在绝热情况下,气流通过激波流场,参量发生突跃,熵增加而总能量保持不变。
英国科学家兰金(Rankine)在1870年、法国科学家希贡纽(Hugoniot)在1887年分别独立地建立了气流通过激波所应满足的关系式,为超声速流场的数学处理提供了正确的边界条件。对于薄翼小扰动问题,阿克莱特(Arkwright)在1925年提出了二维线化机翼理论,以后又相应地出现了三维机翼的线化理论。这些超声速流的线化理论圆满地解决了流动中小扰动的影响问题。
在飞行速度或流动速度接近声速时,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发生急剧变化,阻力突增,升力骤降。飞行器的操纵性和稳定性极度恶化,这就是航空史上著名的
声障。大推力发动机的出现冲过了
声障,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复杂的跨声速流动问题。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跨声速巡航飞行、机动飞行,以及发展高
效率喷气发动机的要求,跨声速流动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并有很大的发展。
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推动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确立了高超声速无粘流理论和气动力的
工程计算方法。60年代初,
高超声速流动数值计算也有了迅速的发展。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和规律,发展了高温气体动力学、高速
边界层理论和非
平衡流动理论等。
由于在高温条件下会引起飞行器表面材料的烧蚀和质量的引射,需要研究高温气体的多相流。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出现了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特点。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研究,包括风洞等各种实验设备的发展和实验理论、实验方法、测试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风洞是英国的韦纳姆(Wenham)在1871年建成的。到今天适用于各种模拟条件、目的、用途和各种
测量方式的风洞已有数十种之多,
风洞实验的内容极为广泛。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风洞控制系统已由早期简单的手控设备发展成为部分电子控制设备。60年代以来,在风洞测控技术、仪器、测量项目、种类、精度要求、计算机自动控制和记录以及结果处理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模拟雷诺数的实验也引起人们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激光技术、
电子技术和
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空气动力学的实验水平和计算水平,促进了对高度非线性问题和复杂结构(如湍流)的流动的研究。
除了上述由航空
航天事业的发展推进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之外,60年代以来,由于
交通、运输、建筑、
气象、环境保护和
能源利用等多方面的发展,出现了
工业空气动力学等分支学科。
分类
通常所说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内容是飞机,
导弹等飞行器在各种飞行条件下流场中气体的速度、温度、压力和密度等参量的变化规律,飞行器所受的升力和阻力等空气动力及其变化规律,气体
介质或气体与飞行器之间所发生的
物理化学变化以及传热传质规律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空气动力学可有两种分类法:
1)根据流体运动的速度范围或飞行器的飞行速度,空气动力学可分为低速空气动力学和高速空气动力学。通常大致以400千米/小时(这一数值接近于地面1atm,288.15K下0.3Ma的值)这一速度作为划分的界线。在低速空气动力学中,气体介质可视为不可压缩的,对应的流动称为不可压缩流动。大于这个速度的流动,须考虑气体的压缩性影响和气体热力学特性的变化。这种对应于高速空气动力学的流动称为
可压缩流动。
2)根据流动中是否必须考虑气体介质的粘性,空气动力学又可分为理想空气动力学(或
理想气体动力学)和粘性空气动力学。
除了上述分类以外,空气动力学中还有一些边缘性的分支学科。例如
稀薄气体动力学、高温气体动力学等。
研究内容
在低速空气动力学中,介质密度变化很小,可视为常数,使用的基本理论是无粘二维和三维的位势流、翼型理论、升力线理论、升力面理论和低速边界层理论等;对于亚声速流动,无粘位势流动服从非线性
椭圆型偏微分方程,研究这类流动的主要理论和近似方法有小扰动线化方法,
普朗特-格劳厄脱法则、卡门-钱学森公式和速度图法,在
粘性流动方面有可压缩边界层理论;对于超声速流动,无粘流动所服从的方程是非线性
双曲型偏微分方程。
在超声速流动中,基本的研究内容是压缩波、膨胀波、激波、普朗特-迈耶尔流动(压缩波与膨胀波的基本关系模型及其函数模型)、锥型流,等等。主要的理论处理方法有超声速小扰动理论、
特征线法和高速
边界层理论等。跨声速无粘流动可分外流和内流两大部分,流动变化复杂,流动的
控制方程为非线性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从理论上求解困难较大。
高超声速流动的主要特点是高马赫数和大能量,这些特点是流动具有一般超音速流动所没有的流体动力特征和物理化学变化。在高超声速流动中,
真实气体效应和激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问题变得比较重要。高超声速流动分无粘流动和高超声速粘性流两大方面。
工业空气动力学主要研究在
大气边界层中,风同各种结构物和人类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大气边界层内风的特性、风对建筑物的作用、风引起的质量迁移、风对运输车辆的作用和风能利用,以及低层大气的流动特性和各种颗粒物在大气中的
扩散规律,特别是湍流扩散的规律,等等。
研究方法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分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理论和实验研究两者彼此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理论研究所依据的一般原理有:运动学方面,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动力学方面,遵循牛顿第二定律;能量转换和传递方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方面,遵循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介质属性方面,遵循相应的气体状态方程和粘性、导热性的变化规律等等。
它力学分支学科
主要物理学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