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题》是唐代诗人
杜甫创作的一首
五言古诗。前四句写秋后之景,寒蝉叫个不停,更增加人的哀伤;秋燕亦如客子,不久将离此而去。后四句抒写怀抱,平生早就有弃官归隐的愿望,如今年近半百还在为此苦恼,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诗即景抒情,以秋燕自喻,巧妙化用典故,节奏流畅,意蕴悠长。
作品原文
立秋后题⑴
日月不相饶⑵,节序昨夜隔⑶。
玄蝉无停号⑷,秋燕已如客⑸。
平生独往愿⑹,惆怅年半百⑺。
罢官亦由人⑻,何事拘形役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⑵“日月”句:化用南朝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七》:“日月流迈不相饶。”日月,光阴。饶,宽恕,饶恕。
⑶
节序:节令的顺序。南朝梁
江淹《
杂体诗三十首·谢仆射混游览》:“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昨夜隔:昨夜还属于另一个节序,今天立秋,秋季开始了。
⑷
玄蝉:秋蝉,寒蝉。因蝉又名玄虫,故称。玄,黑色。号(háo):蝉鸣声。
⑸“秋燕”句:谓燕子因天气转寒,即将南飞。
⑹独往愿:遁世隐居的愿望。独往,超然物外,独行己志。《庄子略要》:“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
⑺
惆怅:失意的样子。半百:杜甫时年四十八岁,年近半百。
⑻罢官:诗中指弃官。由人:实际上是说“由己”。这里的“人”,不是指别人,而是指自己。
⑼何事:为何。
形役:为形骸所拘束役使,指被物质利益、功名利禄所束缚。语出东晋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白话译文
光阴一天天逝去可不饶人,从昨夜起,又换了一个节气。
寒蝉声音凄厉不停号叫,秋燕已经像过客一样准备南归。
平生只愿离开尘世去隐居,快五十岁了,心中惆怅不止。
辞官弃职这事还得由我做主,为何要被功名利禄所牵绊?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
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次日,当时杜甫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乾元二年春末,杜甫由洛阳返回华州任上。
关中地区从春天开始的旱情,一直持续到夏天仍未缓解,导致粮食颗粒无收,米价暴涨,百姓纷纷上路逃荒。由于饥荒严重,政局混乱,而且唐肃宗排挤唐玄宗旧臣,杜甫对此很失望,决心辞去官职,携家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此诗即为杜甫想要弃官时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诗人在开篇即对时间的流逝做了敏锐的提示,世上的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立秋节气,便会发现每天的气候总是有所不同的。“饶”有宽裕之意,属唐宋时的口语。“节序”是指一年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秋七月这一段时间,也就是指立秋。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随着季节的无情推移,寒蝉开始不停地鸣叫,就连秋天的燕子也已开始出发到万里之外去了。诗人以秋燕自喻,谓自己即将离开华州,如秋燕离巢一般,故以“如客”来形容。漂泊的诗人感觉到自身就像夏秋之交的燕子一样,这也是此后杜诗中经常出现的,如《
秋兴八首·其三》中的“清秋燕子故飞飞”一句,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诗人的视线集中于昨日、今日的短暂瞬间,由秋燕进而联想到了人生的境遇。以臣下辅佐天子为自己的目标,杜甫为此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然而,杜甫自身的人品和所谓政治家官僚的现实职务也存在着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大概因为如此,杜甫才会到河南等地漫游并和
李白相识。其后在东鲁一带的游历,以与超凡脱俗的道士交友为乐,钟情于神仙之道等都是这种鲜明个性的反映。“惆怅”是一个悲叹之词,是诗人向往隐逸生活但却无法摆脱混浊现实,年近五十岁仍受挫被嘲讽的一种感慨。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诗人认为脱离官场后的生活应该是较为惬意的。从不得志的官场中脱身出来,正是使自己获得了再生,而悠闲的心情是做许多事情的保证。“拘形役”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这也使此诗简直成了杜甫的《归去来兮辞》,是他弃官的宣言书。可见他采取这一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对污浊时政痛心疾首的鄙弃,所传因“关辅饥”而弃官,只不过是托辞而已。
名家点评
明代
唐元竑《杜诗捃》:立秋后诗,节短而意调俱畅。“罢官亦由人”洵是名言,然后世无敢挂齿颊者。
清代刘濬《
杜诗集评》:
李因笃曰:居然江左之遗,细绎之,亦如汉人《郊祀》,仿佛《雅》《颂》也。
清代万俊《杜诗说肤》:朱弦而越疏,一唱而三叹,此调不弹久矣。似此音节之高古,元音尚在人间也。
清代
仇兆鳌《
杜诗详注》:前四秋后之景,后四所题之意。卢注:秋燕公自喻,言将去华,如燕离巢,故云如客。鹤注:是年公四十八,今云半百,举成数而言也。
王嗣奭曰:张綖谓公诗“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又诗“往与惠询辈,中年沧洲期”,皆生平独往之愿也。余谓此诗,乃公转念以后一味有高蹈志矣。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
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
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
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