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梓
元代历史人物
童梓(1320~?)字良仲,号自得,婺州路兰溪州香溪(今浙江兰溪)人。受业吴师道,善古文诗词,工书翰。初与赵良恭、严天瑞诸人同以文学知名。登至正二十年(1360)进士二甲第一名。历官通州同知,河间治中。元亡还乡终养,日以诗酒自娱。著有《诗集》。
人物生平
童梓,字良仲,号自得,元代婺州路兰溪州香溪人,生卒年无考,谱行兴十一公。母亲徐氏与元代大儒、兰溪隆礼坊吴师道(1283-1343)的夫人是亲姐妹。童梓童年起就得以游学于吴师道门下,与表兄弟吴深(1321-1341)、吴沉一起生活、学习。
元至正十九年(1359),童梓寓居北方。童梓“应流寓大都(今北京)乡试”中了第五名。次年(1360)参加会试中第四名,殿试后,登元至正庚子(1360)魏元礼榜进士第二名,即“榜眼”。
童梓中进士后,初授大都路同知通州事,后为万镒库提举、河间路治中。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称帝,改元洪武。当年八月攻克大都,元朝覆灭,童梓举家返乡。
途经南京时,遇到了久别的好友张孟兼(1338-1377)。他乡遇故交,两人“促席竟及夕,剪烛夜忘眠。”在好友的关照下,童梓暂时在一条偏僻的小巷子里住了下来。期间张孟兼经常过来围炉论诗,很可能劝过童梓等待机会重新出仕,但童梓最终以“浩然乡思牵”为由提出离开南京回兰溪,并说“功名非吾事,身世图生全。故山有敝庐,读书可终焉。昔有钓游处,西郊及东阡。邻翁纵谈谑,岁时罗酒筵。匪学高尚隐,实且脱忧煎。”孟兼得知童梓已经定好了船,知道去意已决,只好感叹一番,从囊中取出仅有的三百钱置办酒宴为童梓饯行,并赠以《送童良仲归兰溪》诗。
张孟兼对章梓的才学十分佩服,当面称赞他:“君才十倍丕,顾我何能先?”孟兼本人的学识就已经非常高。刘基曾对朱元璋说:“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宋)濂。次即臣(刘)基,不敢他有所让。又次即太常丞(张)孟兼。”
洪武二年(1369)中秋前后,章梓一家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故乡兰溪。虽然囊箧萧然,但好在全家无恙。童梓已经十分满足,为此赋诗一首:
“喜看慈母如兄健,笑指元孙似我长。
四十九年成梦寐,百千万里困风霜”。
虽然家贫,但终日诗酒相伴的日子倒也过得舒坦,他在自己的居室上题了块“自得斋”的匾,并以诗明志:
“于今未问生涯事,终日高歌醉即眠。
自是倘佯田野间,怡然居适自得闲。”
自此童梓有了另外一个雅号:“自得斋先生”,天天与一帮隐士文人诗酒酬唱。
兰溪过年有祭灶的风俗,一般人家在农历腊月廿四,都会备好酒肴,张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神。童梓偏偏不这样,他写了首祀灶诗,道尽了低层社会文人的窘迫境遇:
“一炷清香一掬泉,送神千里去朝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只有文章不直钱。”
下令,各地方察举贤才,以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名目,“皆征召至京”。当时隐居兰溪的吴沉、童梓、陈达等都在名单上。大书法家、诗人陈达不惜以拒绝服药加重病情的方式逃避征召,最后于洪武八年(1375)去世。吴沉和童梓也不愿应征,但被迫强行带上船,送往南京。船开到杭州,两人千央万求,居然感动了官员,准予他们还乡。
八月十二日,吴沉与童梓同访德隐禅师于灵源寺。十五日夜,月圆如盘,两人登上寺中五色云台阁,仰望长空如洗,素辉千里,隔世重生之感顿时涌上心头,吴沉赋诗道:”浮世能消几盈缺,今宵别是一婵娟。九天宫殿光明满,大地山河影像圆。忽有宝花吹座上,更闻仙乐度阑前。“
五年后,洪武十一年(1378)童梓的好友张孟兼被朱元璋廷杖六十后弃市处死。洪武十三年(1380),受胡惟庸案牵连,宋濂全家处斩的处斩、流放的流放,无一幸免。宋濂本人于次年病死在发配途中。洪武十五年(1382),吴沉成为明代废除丞相制后的第一任东阁大学士,但有记载,不久吴沉辞官回兰又被械至京师,卒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童梓则从此史籍家谱再无记载。
诗文作品
赠潘隐轩
道人卜筑傍松堤,万疉云山映碧溪。
事不关心时把钓,诗当得意即留题。
药炉火伏丹应熟,镫室经残鹤其栖。
红日三竿清梦觉,抱琴时过小桥西。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7: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