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真宫,原称童公祠,位于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地处崂山西北麓,王乔崮之阴,始建于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原为祭祀东汉
不其县县令
童恢之祠;元代全真道华山派道士进住遂改为道教庙宇,为中国
道教全真道华山派宫观。
元皇庆二年(1313年),道教全真道华山派道士改建为道教庙宇,于祠东扩修道院,更名“通真宫”,正殿仍主祀童恢。
通真宫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道舍殿堂共36间;宫分前后两院,前院设宫门3间,两边耳房内塑有红、白马各1匹;设正殿3间,坐北朝南,设观音殿、东厢、西厢、南门楼各1间;后院设后殿3间、童恢衣冠冢一座,后院左前方100米处有古井一眼,常年水旺,水质甘甜,人称“神水井”。
童真殿为通真宫主殿之一,进深共3间,殿高4米,重梁起架,彩绘云龙,前出檐,左右对称立4柱,雀替撑顶,屋顶为青砖小瓦,系硬山式斗檐建筑;殿前置清乾隆、道光年间童公碑2通,塑有童恢坐像,绘有童恢生平及其训虎等彩色壁画,殿后有百年柏树6株。
童恢衣冠家位于通真宫后院,程墓土堆形,高3米;清乾隆年间置墓碑1座,高2米,碑刻“敕封后汉不其尹童府君之墓”,旁有石雕小虎2只,墓东建“镇武”、“娘娘”二殿,有清乾隆、道光年间童公碑2通。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郡姑幕(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西南)人,生卒年不详,东汉时期官吏,汉灵帝
光和五年(182年),授不其县令,在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后升丹阳太守,得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