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 Beauv.)是禾本科求米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杆纤细,基部平卧,节着地生根;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包茎但不对称;圆锥花序,分枝延伸互生而疏离,小穗李生;颖草质,边缘被有纤毛,先端有长芒;颖果卵圆形;花期5-7月,果期6-8月。
形态特征
竹叶草是禾本科求米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秆较纤细,基部平卧地面,节着地生根,上升部分高20-80厘米。叶鞘短于或上部者长于节间,近无毛或疏生毛;
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多少包茎而不对称,长3-8厘米,宽5-20毫米,近无毛或边缘疏生纤毛,具横脉。
圆锥花序长5-15厘米,主轴无毛或疏生毛;分枝延伸互生而疏离,长2-6厘米;小穗孪生(有时其中1个小穗退化)稀上部者单生,长约3毫米;颖草质,近等长,长约为小穗的1/2-2/3,边缘常被纤毛,先端有长芒,第一颖先端芒长0.7-2厘米;第二颖顶端的芒长1-2毫米;第一小花中性,外稃革质,与小穗等长,先端具芒尖,具7-9脉,内稃膜质,狭小或缺;第二外稃革质,平滑,光亮,长约2.5毫米,边缘内卷,包着同质的内稃;
鳞片2,薄膜质,折叠;
花柱基部分离,颖果卵圆形。花期5-7月,果期6-8月。
主要变种
无芒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submuticus S. L. Chen et Y. X. jin):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分布于中国四川和云南;生长于林缘湿地。
台湾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formosanus (Honda) S. L. Chen et Y.X. Jin)与原变种区别为:叶片披针形,长9-13厘米,宽12-25毫米,小穗长3.5-4毫米;第二颖的芒长达3毫米,第二外稃顶端芒尖至具长约0.5毫米的芒。分布于中国四川、
贵州、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生长于草地疏林阴湿处。
中间型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intermedius):叶鞘密被疣基硬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轴及穗轴密被长柔毛和长硬毛;小穗孪生,稀上部者单生,长3-3.5毫米;两颖均具5脉,第一颖具芒长5一10毫米,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南部)、台湾、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生长于山地、丘陵、疏林下阴湿地。
大叶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owatarii (Honda) Ohwi):秆纤细,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叶鞘、叶片、花序轴密生长柔毛或疣基毛,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30毫米。小穗孪生,长约4毫米,第一颖的芒长约8毫米,具5脉;第二颖有长约1毫米的芒,具5-7脉;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分布于日本、泰国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贵州、台湾、广东和云南;生长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
产地生境
全世界东半球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分布于东非、南亚、东南亚至大洋洲、墨西哥、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地。在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或至南部各省,主要为江西、四川、贵州、台湾、广东和云南等省;生长于海拔500m以下的疏林下阴湿处、沟谷浅水中或田边水沟中。
生长习性
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寒冷山区或温暖平坝都能生长。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
育植技术
一般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在靠近根基部附近。只留下10-20厘米后剪除,等新的枝条发出来后,植株就得到了更新。在观察整体平衡感的同时,用手把芯(技条的中心轴)拔去,以调控树形与大小。也可以使用剪刀,但是剪切口显眼,会影响观赏。要限制高度的话,只要在6月左右拔芯(枝条的中心)即可。在根基部附近修剪时,新枝条萌发出来后就可更新植株了。但是,在盛夏季节进行修剪。有可能原封不动不长出来。
主要价值
竹叶草全草可入药,性味甘、淡、平,无毒,有清肺热、行血、消肿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吐血等症状。竹叶草即使在光照不良的地方也能生长,可用作地面覆盖植物。可单种于盆中、廊下,也可与大型喜潮湿药草、花卉同植一盆,以陪衬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