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锈病
植物病害名称
竹叶锈病是竹产区各种竹种上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叶片褐色、失绿。
分布与危害
竹叶锈病在竹产区各种竹种均有发生,特别近年来在四川的杂交竹幼苗上发生严重。
疾病症状
可侵染成竹、幼苗,叶上不产生坏死性病斑,而在叶背面产生黄褐色突起的孢子堆;叶片褐色、失绿,严重时叶片萎蔫、卷曲、下垂、生长不良。
疾病病原
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的柄锈属的锈菌(Puccinia spp.)引起。性孢子器球形,生在表皮细胞下,锈孢子堆破皮而出,有杯状或圆柱形的包被;锈孢子串生,球形到椭圆形,壁无色有小疣。夏孢子堆周围有或无侧丝,成熟后破皮而出为褐粉状;夏孢子单生于柄上,近球形、椭圆形或倒卵形,有小刺。冬孢子堆生寄主表皮下,熟后破皮而出,冬孢子细胞,每个细胞有一芽孔。
发生规律
竹叶锈病是四川杂交竹引种区较严重的病害,但转主寄主不详,通常在5~8月发生,竹苗密集、湿度大的圃地较严重,有叶锈病的苗圃往往伴随黑痣病、煤污病的发生。成年竹林叶锈病的发生往往是幼苗锈病的继续。
防治方法
(1)加强苗圃管理:适当密集,改善植株通风条件。
(2)清除侵染来源:及时收集病落叶烧悼,以减少菌源。
(3)喷药保护和治疗:在生长季节喷1:1:100倍波尔多液或波美0.1~0.2度石硫合剂或15%粉锈宁800~1000倍液2~3次,可控制锈病的发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2 21:36
目录
概述
分布与危害
疾病症状
疾病病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