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斑蛾
斑蛾科斑蛾属动物
竹斑蛾,拉丁学名为Artona funeralis (Butler),属于鳞翅目斑蛾科。别名竹小斑蛾。异名Balateae funeralis Butler。分布在北京、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为害竹类,小幼虫啃食竹叶叶肉,使竹呈白色膜状枯斑,长造成全叶白枯,三龄后食全叶,严重时可将竹叶食尽,影响生长及出笋,也破坏竹材质量,连续遭害的竹林,甚至导致成片枯死。寄主为紫竹、吊丝箪竹、粉箪竹、箪竹、唐竹大眼竹毛竹刚竹淡竹茶秆竹青皮竹等。
为害特点
小幼虫啃食竹叶叶肉,使竹呈白色膜状枯斑,长造成全叶白枯,三龄后食全叶,严重时可将竹叶食尽,影响生长到出笋,也破坏竹材质量,连续遭害的竹林,甚至导致成片枯死。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9~11毫米,翅展20~23毫米。体呈黑色,有光泽。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羽状。翅黑褐色,后翅中部和基半部半透明。
(2)卵:椭圆形,长约0.7毫米,乳白色,有光泽。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4~20毫米,淡黄色,老熟时砖红色。各体节横列4个毛瘤,瘤上长有成束黑短毛和白色长毛。 (4)蛹:长10~12毫米,初期淡黄色,后转黄褐色至灰黑色,腹部各节前半段有黄色刺状突起。
(5):长12~15毫米,瓜子形,黄褐色,茧上和周围白粉。
发生规律
浙江、湖南一年发生3代,广东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竹箨内壁、石块下和枯竹筒内结茧越冬;翌年4月底到5月巾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成虫白天活动,多在竹林上空、林缘和道路边飞翔,并取食金樱子、野茉莉、细叶女贞等花蜜,补充营养。交尾,产卵也均在白天,尤以下午3~6时最盛。每雌产卵200-450粒,卵单层块产于1米以下的小竹嫩叶或大竹下部叶背面。各代幼虫危害期分别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9月底至l1月初。幼龄幼虫群集危害,常在叶背头向一方整齐并排,啃食叶肉,形成不规则白膜或全叶呈白膜状。三龄后分散食全叶,会吐丝下垂,日夜均取食,老熟后下竹结茧化蛹。5月份干旱会导致此虫大发生;一般在向阳、干燥、路边丛生竹上发生严重。竹斑蛾天敌有三种姬蜂、两种寄生蝇瓢虫蜘蛛等。
防治方法
(1)结合园艺管理摘除卵块,及捕杀初孵幼虫。
(2)在竹林地多保留一些灌木和植被,增大郁蔽度。
(3)幼虫期喷洒100亿/g孢子的青虫菌5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2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6000倍液、2.5%功夫乳油1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3000倍液。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1 21:56
目录
概述
为害特点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