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蓼(Muehlenbeckia platyclada (F. Muell. ex Hook.) Meisn.)是蓼科千叶兰属常绿
灌木。株高可达1-3米;老枝圆柱形,暗褐色,幼茎扁平,亮绿色,形似叶片,有节及纵沟;叶退化,幼年有少量披针形叶片,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近基部有锯齿,无柄;托叶退化为线形;花小,绿白色或淡红色,簇生于新枝条的节上;浆果红色或淡紫色;花果期5-6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
草本,高1-3米。茎基部圆柱形,木质化,上部枝扁平,呈带状,宽7-12毫米,深绿色,具光泽,有显著的细线条,节处略收缩,托叶鞘退化成线状,分枝基部较窄,先端锐尖。叶多生于新枝上,无柄,
互生,叶片菱状卵形,长4-20毫米,宽2-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在近基部有一对锯齿,羽状网脉。
花小,两性,簇生于节上,具纤细柄;
苞片膜质,淡黄棕色;花被5深裂,淡绿色,后变红;雄蕊6-7,
花丝扁,花药白色,比花被短;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短,3枚,柱头分叉。瘦果三角形,平滑,包于肉质紫红色或淡紫色的花被内,呈浆果状。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产地生境
竹节蓼原产于所罗门群岛。中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喜温暖、湿润及通风的环境,不耐寒。较耐阴,忌阳光直射。需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繁殖方法
扦插
竹节蓼常用扦插繁殖,以嫩茎扦插为主,于4月间扦插。取嫩茎2-3节,长约10厘米作插穗,先在阴处晾干,至萎蔫状态后,插入黄沙或疏松的土壤中,保持湿润,容易成活。
组培
所用培养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以下培养基:①芽诱导可采用添加KT1毫克/升+
2,4-D0.5毫克/升的MS培养基;②根诱导可采用添加IBA0.1毫克/升的1/2MS培养基;③继代培养可采用添加KT1毫克/升+2,4-D0.1毫克/升的MS培养基。所有培养基均要添加蔗糖30克/升;琼脂6克/升;并将pH调整为5.8-6。
外植体处理:竹节蓼的组织培养以嫩茎作为外植体效果较好。可从用扦插法所繁殖的植株上取材。在取材前2-3周,最好把母株置于温室内培养,不要给它喷水。在接种前选择健壮无病的嫩茎剪下,将其进行常规消春后备用。
培养条件:把已经灭菌的嫩茎分割成3-5毫米长,然后接种到芽诱导培养基上。经过4-6周的培养,可将长出较多嫩茎的外植体切成数丛进行继代培养。当嫩茎长到3厘米左右高时,即可将其切下进行生根诱导。经过2-3周的培养,就能形成完整植株。培养温度为24-26℃;每天光照8-10小时;光照度为1000-2000勒克斯。
栽培技术
试管苗管理:当试管苗生长充实,根系发达后即可移栽,基质最好使用经过灭菌处理的由腐叶、细砂按体积计以1:3的比例配成的混合物。移栽前期,要将空气湿度保持在70-80%间,遮光率为50%,环境温度控制在22-26℃间。经1-2个月的管理,即可定植于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竹节蓼喜微潮偏干的土壤环境,稍耐旱。在定植时不必施用基肥,随着小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可每隔1-2周追施一次稀薄液体肥料。竹节蓼虽喜阳光充沛的环境,但其试管苗定植后不可接受过强的日光照射,应该采用先遮荫,再逐渐增加光照的管理方法。其喜温暖,怕严寒,最好将环境温度保持在16-28℃间。
栽植管理:栽土壤要求不严,只要排水良好、疏松的砂质壤土就能生长良好。保持通风,生长季节须保持盆土湿润。施肥时适当增施氮肥,可促进茎叶繁茂。冬季需放在低温温室培养,天暖后放荫棚下培养。每年应适当疏剪。每2-3年翻盆1次,更换新土。天气闷热、潮湿、通风不好,易生介壳虫害和茎枯病,应及时喷药防治。
主要价值
药用:竹节蓼以全草入药,性味甘、淡,平。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观赏:竹节蓼株丛繁茂,嫩茎扁平,亮绿色,形态奇特。一般在温室盆栽,供室内装饰用;在暖地也可于庭园栽培,布置园景;也可摆设在窗台、通道口等处观赏。
病虫防治
危害症状:发生于叶片上,开始叶面上呈白色极细的粉状小点,小点渐向四周扩展,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白色霉层。这种白色粉状霉层即为病孱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白色粉状霉层可相互连片,覆满整个叶片,使叶片枯黄,后期霉层呈灰白色,上生大量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该病多发生于8-10月份,严重危害扁竹。盆栽植株置于荫蔽潮湿处则发病重,还可侵染多种蓼科植物。
防治方法:盆栽植株应放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零星发病时,及时摘除病叶,减少侵染源。发病期间喷洒300-500倍50%硫磺胶悬剂,效果很好。其它参考凤仙花白粉病。
主要价值
药用
竹节蓼性平,具有清热解毒、退廣消肿、行血祛瘀、生新止痛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症状。
观赏
竹节蓼株丛繁茂,一般在温室盆栽,供室内装饰用,在暖地也可于庭园栽培,可用于布置园景,也可摆设在窗台、通道口等处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