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军(Reed army)指的是镇竿这个地方只有一支
军队。凤凰古镇以前基本上是苗族控制的地域,因宋明以后朝廷通过
征战和
军垦来到这里。竿军的发端于傅鼐为代表的嘉庆时期,竿军其实还主要是由汉族人组成,苗族人占比较少。清咸丰年间,竿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名称来历
凤凰古称镇竿,唐宋以前基本上是苗族控制的地域,因人口膨胀宋明以后朝廷通过征战和军垦来到这里。不断的移民,不断的战争,逐步形成了苗汉分界线。几百年来不断的苗汉冲突和战争使这里常年拥有一只军队,因地名镇竿,故称“竿军”。
历史由来
竿军的发端:傅鼐为代表的嘉庆时期
清乾隆六十年(1795),在湘黔边境地区的松桃、凤凰及永绥(花垣)三厅交界地,爆发了震惊清王朝的苗民武装起义,史称“乾嘉起义”。起义军围攻三厅厅城及乾州厅城,直捣麻阳、辰溪、泸溪三县,并占据了以乾州城为中心的湘西大片地区。清廷迅速调集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及两广七省兵力,分三路围剿起义军。到了嘉庆元年底,起义才基本上被镇压下去。
嘉庆二年(1797)三月,七省大军撤移北上,参加镇压发生於湖北、四川的白莲教起义。为加强对苗疆的控制,防范可能再度发生苗民起义,时任凤凰厅同知傅鼐苦思苗疆长治久安之计,大力推行“苗防屯政”之策。
需要指出的是竿军的起源是清朝凤凰厅同知傅鼐,且主要兵员为汉族,苗兵只有2000人,不到五分之一。因此有些词条里所说的竿军的先祖是明朝的苗兵并不准确。
在凤凰,只要涉及它的历史,你就无法忽略本城居民对他们先辈的荣誉最为经典的表述:
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清咸丰年间,镇压
太平天国起义的
曾国藩湘军中,竿军部队“虎威营”在首领
田兴恕率领下,转战十几省,历二百余战皆胜,所向披靡,被曾国藩命名为“虎威常胜军”。竿军兵勇喜欢在左臂刺上“虎威常胜军”的青字,攻城格斗时,常赤裸左臂,挥刀跃马,自家人互相呼应鼓舞士气,敌方则见之丧胆。在攻打
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时,田兴恕与同乡人
张文德等带头爬上城墙充当攻城尖兵,庆功领赏时,凤凰官兵两人升为提督,六人升作总兵,另有副将九人,参将十一人。凯旋之日,这些人带着朝廷赏赐的黄金白银绫罗绸缎,带着从天京王府里掠来的古玩家私衣锦还乡,前呼后拥吆三喝四,那叫一个光宗耀祖扬眉吐气。留在闭塞小城驻守老营的兵丁对这些一步登天的兄弟内心是何等羡慕,思来想去,认准了只要冲出凤凰,满世界去厮杀,提督、巡府的花翎说不定也有机会顶上一回。假使以性命拚得了一官半职,晚年解甲归田,居家纳福,则可以蓑衣斗笠垂钓春江,擎苍牵黄狩猎秋野,曾经沧海之人,凡事不在心上亦不在话下。那些并不走运的竿军官兵,一生以青年时代的骁勇气概为荣,倘若不曾战死沙场,也不曾以战功换取红绿
顶戴花翎,到了年老体衰之时孓然一身甚或沦落为乞丐,尚要寻找机会将左臂上的刺青亮上一亮,对孩子们摆一摆爷爷当年灭“长毛”时何等英雄荣耀。
产生原因
这看似鼓舞人心的荣誉,其实联着一段悲剧性的历史,那便是由清末实行的“屯田养勇”制所造成的“全民皆兵”的畸形社会形态下
凤凰人的生活。
乾嘉苗民起义后,清政府在已损毁
南方长城沿线修建汛堡、屯卡、碉楼、
炮台、关门一千几百座,其中凤凰境内修筑了八百余座,征得屯田六万亩,养屯丁四千,战丁一千,苗兵二千,共计七千人之多,加上朝廷绿营总镇约四千人的兵额,当时凤凰十万左右的人口有一万人常年兵役在身,比例高得惊人。屯丁分田到户,且耕且守,战丁专事操练,由屯田佃租中拨粮关饷,数以万计的凤凰人就这样被屯田的绳索牵在朝廷的战车上,以致使当兵吃粮成了世代传统。凡有兵役的人家门口,都钉上一块白木小牌,上边用红字记有服役人的姓名、年岁和身份。在街头巷尾一路看过去,几乎家家都有这么一块“光荣牌”,并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份银子和一份口粮。“地皆屯田,民皆兵籍”的状况,断绝了凤凰人另操他业的一切通道,只剩下以血肉之躯来换取生活这一条路子可走。
如此这般,凤凰人尚武成习就毫不奇怪了。当本城还处在边防要塞位置的时候,军旅的粗犷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小城人口。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看兵营里的士兵舞枪弄棒,喜欢看大人猎取野猪或豹子宰杀了来分肉,喜欢看杀人割下耳朵挂在墙上,还喜欢看宗族家长把不守妇道的年轻媳妇绑来
沉潭。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唯一可以想到的发达之路就是当兵
吃粮,靠了自己的不怕苦和不惜命混出人样,成了一名军官,甚至成了大官,然后衣锦还乡。还没长到桌子高,他们就已经在稚气十足的游戏里,自封为将帅,弄得街头巷尾冲冲杀杀喊声一片。这些孩子等不到成人就入了伍,竿军里多了一个懵懵懂懂的新兵,家中的饭桌上也少了一张永远填不饱的嘴巴。年轻的凤凰兵被崇尚武功的强大传统裹挟,带着对锦绣前程的无限向往,在战场上拚死奋战,甚至把一腔热血都喷洒在异乡的土地,也无怨无悔。
深远影响
1937 年11月以
凤凰籍官兵为主组成的
国民革命军第
128师,由师长
顾家齐率领奔赴浙江嘉善狙击侵华日军第六、第八两个军团,这场凤凰军人出演的竿军历史上最为惊天地泣鬼神,直到今日都不能也不可能被忘却的壮举中,他们的命运仍然是悲壮与惨烈的。这只纯地方部队一经与日军交火,立刻显出装备的劣势,进入阵地的第二天,守卫枫泾的一个连的官兵就已经全部壮烈牺牲。喋血苦战的七昼夜,他们前赴后继与敌人在阵地上拉锯,白天
日寇凭恃强大炮火控制的阵地,一到夜晚又被竿军兄弟靠肉搏
白刃战夺了回来。敢死队每人一把马刀,在深秋的寒夜中以赤膊为记号,摸到穿衣服的,一律挥刀而斩。128师因超限完成了任务,受到国民党
最高统帅部的明令嘉奖。然而这一战,使全师官兵伤亡四分之三,全师连以上军官亦伤亡过半,
凤凰城内外家家挂白幡。在以后的南昌保卫、宜昌反攻、荆沙争夺、
长沙会战以及
洞庭湖南岸的据点争夺等一系列抗日战役中,每一硬仗苦战都有竿军加入。每一批新应征的子弟离开家乡去为国家征战的时候,家乡父老总要在城门口打出 “ 竿军出征,中国不亡 ”一类鼓舞士气的横幅为他们送行。尽管那些在风中翻飞的旌旗下边,一张张皱纹满布的脸上充满了绝望的悲戚之色,而戴了孝的少妇和孩子红肿的眼睛中泪水还未消止,他们仍在义无反顾地送别亲人。抗战前夕的凤凰,大约不到一万户人家,却拥有三千左右连排下级军官,以及五个师的兵力储备。经过八年殊死征战,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1945年,凤凰二十五岁以下的男丁死伤数目惊人,至少有三千位少妇守了寡,上万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老无所依......
近代军史
在
大英帝国的陆军序列里,最英勇善战的并非沙漠之鼠第七旅,或者格罗斯特
联队,而是来自
尼泊尔的
廓尔喀雇佣兵,这些肤色黝黑,善用弯刀的山地部族世代为大英帝国提供最优秀的战士。他们视死如归,勇悍狰狞,在
帝国的各次战役中屡建功勋,他们的威名远振,以至于英阿
马岛战役中,只要听说对手是
廓尔喀营,阿根廷军队就望风而逃。
在中国的近代军事历史上,也曾经存在这样一支从大清中叶一直活跃到解放前的神秘职业
雇佣兵集团----
湘西“竿军”。而它的最后一位“舵爷”
龙云飞自杀,已经是一九五一年的春天了。随着湖南卫视描叙湘西“竿军”的抗日大戏《
血色湘西》的热播,这一神秘的军团也引来更多世人的注目.
最出名而又最不被人知晓的“竿军”是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人物-
沈从文. 《血色湘西》中的主角龙耀文即是以他为艺术原型.如果不给大家说明,做梦也想不到沈从文原来世代行伍,十四岁就在竿军中作陆军中士,而且还是竿军中的“副爷”,他退而从文,是离开军旅以后的事情。沈从文的祖父是将军,沈从文本人当过‘竿军’的副爷,“因为他性格文弱,字写得又好,便被爱惜文化的军爷劝而从文了”. 沈从文的弟弟沈荃也是位英勇善战的传奇人物。沈荃是“竿子军”一位重要代表,而且还是“竿军”中的“神枪手”,凤凰城的老一辈描述他的枪法说:“把二三十根香点在墙根,用
驳壳枪一枪一根地把它们灭掉,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他毕业于黄埔军校,是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也是1937年淞沪嘉善战役中,
128师幸存的一位团长。当时因负伤而撤下火线,伤愈归队后又率部队参加抗击
日寇的九江沽塘血战,土改的时候被作为反动军人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