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由英国的领土、
自治领、殖民地、
托管地及其他由受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
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
平方公里。英帝国是被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
国名
“英帝国”即“不列颠帝国”(British Empire),最早提出者被认为是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师兼数学家
约翰·迪伊(John Dee),他首次为
英国王室提出了这个概念。
1877年,英国
维多利亚女王以继承
莫卧儿王朝的
法统为名,正式加冕为皇帝,宣告了“不列颠帝国”名义上诞生。在
英国君主具有皇帝头衔的期间,“不列颠帝国”是正式的国名,“不列颠帝国”(英帝国)的涵盖范围
包括但不限于今天通常意义上的“联合王国”(英国),而是以英国本土为核心,包含所有
海外领地、殖民地、
自治领,甚至控制海域的全球性帝国,在其最鼎盛的1900年前后,领土面积达到3467万
平方公里,而在
一战胜利后的1921年,达到其有史以来最大的面积,3550万平方公里。《凡尔赛条约》:不列颠帝国 携五大自治领(加拿大、
澳大利亚、
南非、
新西兰、
印度)签署合约。
1947年,不列颠帝国皇帝
乔治六世,放弃
莫卧儿王朝法统获得的皇帝头衔,允许印度和平独立,即宣告了名义上“不列颠帝国”的终结。然而从“不列颠帝国”到如今的联合王国-
联邦王国-国家联邦的“
英联邦”体系,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漫长演变过程,各大殖民地和自治领最终成了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与联合王国之间,关系紧密且
国格平等。至此,“英帝国”这一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帝国,已经彻底完成了和平的解体和转型。
如同“联合王国”以其构成的主体为“
英格兰”为源,在中文里通常被称之为“英国”一样。“不列颠帝国”也以其本土核心的“英国”为源,通常被称之为“英帝国”。
历史
初探海外
对不列颠岛屿与法国的扩张
自1066年,法国
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了
英格兰之后,加上欧洲中世纪的
政教关系,
英格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卷入
欧洲大陆的事务。由于
诺曼王朝和
安茹王朝的君主都来自法国,因此国王们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其法国领土上。到14世纪末,从对欧洲的羊毛贸易发展出来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国家政策。
这段时间是英格兰对外征服的开始,包括1169年对
爱尔兰的征服,以及1282年对
威尔士的扩张。1296年英格兰对
苏格兰的短暂控制在1314年中断,两个地区的真正统一要等到1603年通过英国
王位继承法来和平实现。虽然1204年英格兰君主丧失
诺曼底的领土,但通过联婚与继承英格兰的统治者还是拥有法国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打输英法
百年战争最后才丧失
法国土地。从此之后一直到1558年
英格兰君主只拥有法国北部的战略要港
加来,但是自那之后就连加来港也丧失了。
海外帝国的成长
海外的英帝国,这里指的是英国人的海上探险以及在不列颠岛以及欧洲大陆以外地区的移民或殖民。其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
亨利七世所采取的积极的
海洋政策。
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来的羊毛贸易的基础上,亨利七世创建近代英国海洋商贸体系,并发展英国的
造船工业与
导航技术。这套体系也为日后的贸易机构的建立创造条件,而像
马萨诸塞湾公司和
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
贸易企业为英帝国海外的扩张做出重要的贡献。亨利七世也下令在
朴次茅斯建造英国的第一个
干船坞,加强建设当时还规模很小的
英国皇家海军。
1587年
沃尔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在罗阿诺克岛(Roanoke Island,今
北卡罗来纳州境内)宣布弗吉尼亚为英格兰殖民地。但由于食物缺乏、恶劣的天气、海难以及当地
原住民的反抗,英格兰很快就不得不放弃这片殖民地。
1588年,正值
都铎王朝的
伊丽莎白一世期间对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大获全胜,正式确立
英格兰王国作为海上霸权的地位,虽然之后1590年征讨西班牙的失败暂时延迟了野心勃勃的海外殖民计划。1604年
斯图亚特王朝的
詹姆士一世终于与西班牙签订《伦敦条约》,正式结束两国的敌对状态。
但击败西班牙的
无敌舰队并不代表英国取代了
西班牙的霸权,英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1607年英格兰在弗吉尼亚的
詹姆斯镇建立第一块永久的海外殖民地。在之后的三个世纪中英格兰不断地在海外扩张
势力范围并巩固国内的
政治发展。1707年英格兰与
苏格兰的议会在
伦敦合并,组成大不列颠议会。
殖民美澳
英帝国的雏形成于17世纪中期,此时英格兰已经在
美洲建立多片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包括今后的
美利坚合众国的十三州、
加拿大大西洋和
太平洋省份以及
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
牙买加、巴巴多斯及
巴哈马等。
盛产甘蔗的
加勒比地区高度依赖奴隶的工作,它是英格兰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
北美大陆南部的殖民地则为英格兰提供烟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则出产毛皮;它们从经济角度上讲没有像加勒比岛屿一样对英格兰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吸引众多英格兰移民者。
英格兰的美洲帝国正通过战争与殖民逐步扩大,例如通过
英荷战争的胜利英格兰获得新阿姆斯特丹(即
纽约)。不断发展的
美洲殖民地不断向西探索,寻求更多的可耕种土地。
七年战争中英格兰击溃
法国,并在1760年占领
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使得英国获得
北美更大地区的控制权。
随后,
澳大利亚(1788年成为英国殖民地)和
新西兰(1840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移民们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时
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的土著人口也因战争与疾病使人口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锐减60%至70%。这些殖民地之后都实现自治,并是羊毛和黄金的出口地。
自由贸易
原本的英国
殖民体系在18世纪开始变化。在
辉格党人长期控制国内
政治权力的时期(1714年至1762年),帝国对英国而言变得不那么重要,直到一连串试图扭转这种对殖民地忽视的措施(主要包括从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税收)引发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国丧失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属
北美十三州。
这段时期有时候被称为“第一英帝国”,即17至18世纪英国在美洲的扩张。18世纪开始英国在
亚洲和
非洲的扩张则被称为“第二英帝国”。英国对美国控制权的丧失表明,对殖民地的
政治统治并不一定对英国的经济获利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英国在放弃对美洲殖民地的防务与
行政管理之后,很快恢复对美国贸易的支配作用。
重商主义是经济学的理论,指的是国与国之间对财富的争夺,它是英国第一次海外
殖民扩张的特色。但是在“第二英帝国”时期,重商主义很快就让位于
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
经济自由主义。
英国从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一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是,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这就是为什么在1840至1850年代英国愿意授予像诸如英属
加拿大和英属
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
自治领地位的原因,因为这些国家的白人们被视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国”人民而已。而英属
爱尔兰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它于1801年被并入全称为“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英国。
在这一时期,英国也宣布废除
奴隶贸易(1807年),并很快将这一禁令强加到别国身上。到19世纪中英国已经基本在全球范围内消灭奴隶贸易。
奴隶制本身于1834年在英国的殖民地被废止,情况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形成
稳定状态。
旧有的殖民与
奴隶制度的终结是与
自由贸易一同实施的,自由贸易原则在1840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
谷物法》和《
航海法案》。自由贸易完全地开放
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他们的市场。
一些人会认为,
自由贸易的兴起仅反应英国的经济地位,而与任何的哲学观点无关。确实,英国对迫使他国执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对自己施行同样政策更为热衷。虽然英国丧失13个美洲殖民地,1815年
欧洲大陆上
拿破仑·波拿巴的最终战败确立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在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之时,
英国皇家海军则主宰着海洋。始终与欧洲大陆事务保持距离的英国也得以施行旨在扩大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张计划,这种海外扩张即通过自由贸易和
战略优势建立一个“非正式帝国”(在英帝国的鼎盛时代英国最杰出的外交家帕默斯顿
勋爵,凭借英帝国的世界第一强国身份,推行
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推行
自由贸易政策建立一个无形的商业帝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衡政策)。例如中国和波斯(也就是以前的
伊朗)正是被包括在“非正式帝国”中,在英国的武力威胁下,这些国家的政府被迫开放市场,并不得不无条件给予英国特权。帝国与“非正式帝国”的扩张为英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提供便利,并以此制造更多商品运至世界各地。
从1815年的
维也纳会议到1870年的
普法战争,英国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权,是全球30%
工业产品的生产地(1870年)。作为“
世界工厂”的英国能够如此有效、大量地生产工业品,以至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运输到外国后其价格依然比外国当地所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只要其海外市场的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帝国主义
1870年代到1914年
一战爆发这段时期内,欧洲殖民扩张的政策与
意识形态被称作“新帝国主义”。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各欧洲强权“为帝国而帝国”,在海外竞相争夺并巩固其殖民地。
在这一时期,欧洲强权在海外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2300万
平方公里。
非洲直到1880年代还很少有欧洲人踏足,但在这一时期内非洲成为帝国主义者们主要的目标。但是扩张在其他地区也十分频繁,特别是在
东南亚和
东亚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美国和
日本也加入到
争夺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认为是英国进入新
帝国主义时代的
分水岭,这一年
本杰明·迪斯雷利领导的英国政府从负债累累的
埃及统治者
伊斯梅尔(Ismail)手中买入
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英国从此巩固这条对英国和
印度贸易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运河的控制权。1882年,英法两国对埃及领土的争夺最终以英国人的胜利告终。
对
俄罗斯帝国1828年起逐渐向南扩张以至威胁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担心也影响了英国的政策:1878年英国控制
塞浦路斯,将其作为保护
奥斯曼帝国的据点;在此之前英国还参与1854年至1856年的
克里米亚战争,并入侵
阿富汗。所有这一切举动都是为了阻止
俄罗斯进一步向南扩张。英国发动三场
阿富汗战争,1842年的
第一次英阿战争是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所遭受的最惨痛的军事失败,整个
英国军队被由俄罗斯所支持的阿富汗
普什图族(Pashtun)人击溃。1880年第二次英阿战争,英军在坎大哈被击溃、在
喀布尔被包围,最后撤退到印度。1919年
第三次英阿战争引起阿富汗部族的起义。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正式的帝国视为极其重要,特别是对在
世界市场上份额正在下降的英国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国全心全意地采取新的政策,很快成为热带
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抢夺者。
在1899-1902年发生的南非战争是英国新
帝国主义时期的典型例子,虽然英军很快占领德兰士瓦,但为了镇压布尔人的抵抗,40万名帝国士兵被卷入战争,同时耗费2.5亿英镑。国内舆论开始倾向于怀疑海外扩张的必要性,从此英国开始战略收缩。有人认为政府受到以
塞西尔·罗兹为首的在德兰士瓦有黄金矿产的大矿主的影响,所以才会进行这一场战争。这也为之后盛行的“帝国主义”就是“
资本主义”的观点提供证明。
英国采取新帝国主义政策的诱因可能是为了为英国产品和投资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先发制人举措,为的是防止现有的贸易通道被别的强权破坏,或防止别国在日趋封闭的国际贸易形势发展下获取更多的出口市场。无论如何,一切都是为了在其他列强兴起的
国际环境下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1900年初
约瑟夫·张伯伦试图对英国的
贸易壁垒法案进行修改却遭到很大的反对并最终被迫放弃,显示即使在英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多么地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
在
印度的
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足以警示我们,不应将新帝国主义时代之前西方
资本主义强权间经济上的竞争视为英国加强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为英国的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也是对1857年
印度兵变的直接反应,而起义的缘由之一也是印度国内的传统势力反对英国在
印度次大陆的许多现代政策所导致。
介入亚洲
1757年
普拉西战役的胜利让
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
印度孟加拉国邦的统治权,虽然1770年因对该邦过度征税而恶化的饥荒引起英国国内的争议。19世纪中期,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起义之后该公司管辖的领土被移交给英国政府直接管理。
维多利亚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
锡兰(
斯里兰卡)、
缅甸和马来亚也被纳入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中国
香港。
英国对中国的兴趣源自18世纪末,当时英国成为中国
茶叶的进口国。茶叶进口导致英国方面巨大的
贸易逆差,因此英国希望通过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来平衡开支,虽然这么做违背中国的禁令。由此引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之后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与
法国联手再度胜利,英国进一步获取在华特权。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中国保持一种复杂的关系。虽然英国获得香港但是英中贸易主要还是通过几个开放的
中国港口进行。
中国人口过多,领土也不小,英国很难占领中国,因此英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因为中国的崩溃意味着其他西方列强就可能与英国一起瓜分中国,而使得英国所拥有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英国独霸中国的地位一直持续到1895年。
扩张非洲
1875年,欧洲国家在
非洲两块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
阿尔及利亚和
开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
埃塞俄比亚和
利比里亚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国家都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从原先只在
经济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国”转变到
直接管制。
当
法国、
比利时和
葡萄牙在
刚果河下游地区进行殖民活动时,他们其实已经威胁到英国向热带非洲的深入。1877年的
柏林会议就曾试图调解强权之间的矛盾,该会议提出以“实际占领”为确定各国殖民地归属的评判标准,而该标准的采纳意味着欧洲国家更加袭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以获得更大面积的“实际占领”地。
英国1882年对
埃及的
军事占领(最直接的起因是为了保护
苏伊士运河)同时也起到确立英国对
尼罗河地区的控制。这又进一步导致1896至1898年英国对
苏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两国的
法绍达事件。
1899年,英国全面占领
南非,这项
军事行动最早始于1795年对开普的并吞。在侵犯原本是南非荷兰人所统治的金矿产区德兰士瓦以及邻近的
奥兰治自由邦后,负责南非事务的不列颠南非公司进一步向北深入,并以开普富商赛西尔·
罗得斯爵士的名字将其所占领的地区称作罗德西亚(Rhodesia)。
英国在南非和
东非的胜利促使罗得斯爵士和英国驻南非大使阿尔佛莱德·米尔纳(Alfred Milner)提出在非洲建立一个“从开普到
开罗”的英国殖民帝国。他们希望通过建造连接苏伊士运河和南非矿区的铁路来实现。但是由于德国对
坦噶尼喀的殖民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两半,因此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间只有电报线路畅通,而铁路则无法建造。
虽然是自由贸易最积极的鼓吹者,英国人在1914年不仅成为最大的海外帝国,更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将大约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而同一时期
法国只统治15%的非洲人、德国9%、
比利时7%以及意大利1%。英国的
尼日利亚一个殖民地就拥有1500万人,是整个
法属西非和所有
德国殖民地人口的总和。
全盛时期
1837年,年仅十八岁的
肯特郡主
维多利亚登基为
英国女王,直到她在1901年逝世,被称为
维多利亚女王。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中,经过多位首相的努力,英国控制了全球
海权,主宰了
世界贸易,其广阔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
日不落帝国”俨然“可以与世界抗衡”。在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涌现出
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麦克斯韦,
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
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
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
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在1865年留下的遗言:“
北美和
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
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
加拿大和
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
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
阿根廷为我们养牛;
秘鲁送来白银,
南非进贡黄金;
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
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
种植园正在从
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危机产生
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英国曾经能够将整个世界作为其原材料的来源国和工业品的出口市场。但是随着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在19世纪这种情况开始逐渐改变,越来越多国家寻求保护其原材料的供应和出口市场。到187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品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竞争。
工业化在德国和美国迅速进行,使它们迅速赶超英国和
法国这两个强大的欧洲
西方国家。比如,到1870年德国的纺织和金属工业在
组织结构和
技术效率上已经超越英国,并且在德国
国内市场上已经击败英国
同类产品。到19世纪末,德国甚至开始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生产这些产品。
虽然无形出口品(如银行服务、保险和船运)让英国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其
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从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英国不仅只在
工业化国家市场的竞争中落败,其产品在
欠发达国家的市场上也没有占优势。英国甚至正在丧失它曾经所拥有的,对
印度、中国、
拉丁美洲(也就是中
南美洲)和
非洲内陆跟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
主导地位。
英国的商业困境因1873至1896年的经济萧条而雪上加霜。因商业衰退所导致的
通货紧缩更进一步给各国政府增加压力,迫使它们鼓励扶植国内工业,从而最终导致欧洲强权逐渐抛弃自由
贸易的原则(德国于1879年、法国于1881年先后放弃自由贸易、英国也在这段时间放弃自由贸易、美国早在1860年代也就是南北战争时期就放弃自由贸易)。
这么一来的结果是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双重萎缩。欧洲和之后
北美洲的
加拿大跟美国的政府与企业领袖们因此开始将海外的殖民地作为他们新的市场:这些海外殖民地将成为
宗主国的出口市场,而他们则被安置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之下,使得其他国家商品无从与宗主国产品竞争。同时它们还依然是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英国虽然直到1932年以前都秉持自由贸易原则,却一边和其它工业化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以防原本在其势力范围的地区落入他国之手。之后英国依旧对来自其殖民地和
自治领的商品实行贸易优惠制度,至英国于1973年加入
欧共体后方才停止这些对外贸易优惠政策,转而对原殖民地商品实行贸易壁垒。
帝国解体
白人殖民地的自治
随着
加拿大(1867年)、
澳大利亚(1901年)、
新西兰(1907年)、
纽芬兰(1907)和
南非联邦(1910年)相继取得自治领地位,英帝国已经开始从帝国到
英联邦的转变。这些新国家的领袖们与英国政治家们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举行的殖民地会议(1907年后被称作帝国会议)。
自治领之间的
外交关系主要由英国的外交部负责,而加拿大虽然在1909年设立外交部,其与帝国内其他国家的关系依然通过帝国派在加拿大的
总督、自治领驻
伦敦的
高级专员(加拿大于1880年首次任命自己的高级专员,澳大利亚则在1910年效仿)和英国在海外的外交使节们维系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代表帝国内所有的自治领政府宣布参战的。
各自治领在外交政策确实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显违反英国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
自由党政府在1911年与美国签署一项双边自由贸易的互惠协议,最后却因英国的反对而没有获得批准。
国防方面,原本将自治领的防务纳入一个单一的帝国军事框架在1900年以后被证明已经很难维系,因为英国此时开始在
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还必须面对
德国海军崛起的威胁。1909年英帝国决定各自治领应拥有其自己的海军,这是对1887年英国承诺澳大利亚以向
英国海军输出人力以换取英国在
太平洋地区舰队驻扎这一协议的违背。
虽然英国政府允许上述地区自治,但英国政府依旧可以干涉自治领内政,直到1931年
威斯敏斯特法案通过以后才有所改变。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帝国完成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英国经
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原本属于
奥斯曼帝国的
巴勒斯坦和
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前
德国殖民地-
坦噶尼喀、
喀麦隆部分地区、西南非洲(即
纳米比亚)和
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帝国的版图(其实西南非洲被归由
南非管理,而新几内亚则由
澳大利亚统治)。不过一战之后英国在莱因兰和
二战之后在
西德的
占领区就不被认为是帝国的一部分。
虽然英国赢得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
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
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
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
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1920年代是
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1919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1922年自治领不再愿意支持英国对
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
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1926年的《
贝尔福宣言》和1931年的《
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
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1925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1930年拥有首位部门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1927年加拿大向美国华盛顿派遣第一位
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
澳大利亚也派出首位驻外大使。
爱尔兰自由邦在
英爱战争后于1921年取得自治领地位;1937年
爱尔兰与英国断绝正式的
宪法关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
英联邦之外的
爱尔兰共和国。原本就独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掌控的
埃及也在1936年断绝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在1922年成为英国
保护国的
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1932年完全独立。
二战后的去殖民化
20世纪初,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加上美苏两国的影响,导致英帝国体系越来越难以维持。同时,
宗主国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特别是在
二战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英国最终被迫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将帝国体制转变为松散的
英联邦,而英国也由当时的全球性大国变为
地区性大国。
1947年的
经济危机迫使
克莱门特·艾德礼的
工党政府放弃继续维护英国作为
超级大国,接受美国的崛起。
1939年9月英国对德国的宣战只代表它自己和
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还未正式接受《
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
爱尔兰(该国在1年前要求英国军队离开其国土,并选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
自治领则都分别对德宣战。
二战最终摧毁英国原已开始减弱的经济与财政
领导能力,并突显自治领与美国在军事上对英国进行协助的必要性。1942年
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John 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
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
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于1951年加入美国主导的
澳新美安全条约,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在
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而英国本身也从1961年起就试图加入
欧洲共同体,并在1973年如愿以偿,削弱英国与其
自治领之间原本存在的特殊
经济关系,自治领的产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从此不再享受特殊
优惠待遇,英国在各自治领的经济影响力被削弱。
在加勒比、
非洲、
亚洲和
太平洋地区,战后的
非殖民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
印度独立,这是
印度国大党长达40年反抗
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但是印度的独立是以分割印度和
巴基斯坦为代价的,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
印度教徒之间互相的内斗,印度独立后世界范围内掀起去殖民化浪潮,英帝国开始瓦解。而英国为了让印度加入
英联邦,从而允许新成员国不必效忠
英国君主。印度独立后的1948年,当时的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放弃莫卧儿皇帝头衔。
1948年
缅甸也获得独立,并选择不加入英联邦;之后又有
斯里兰卡(1948年)和马来亚(1957年)的独立。1948年英国结束在
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
以色列建国,此后的几十年间这里一直持续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血腥暴力争端。在
地中海地区,说
希腊语的塞浦路斯人一直通过游击战的形式希望将塞浦路斯保留在
希腊的版图内,与居于岛内、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土耳其人发生冲突,1960年塞浦路斯还是最终获得独立,但英国在
塞浦路斯岛保留两块主权基地。1964年英国位于
地中海的殖民地
马耳他独立。
1956年的
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
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
埃及撤军。
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
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
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该事件代表着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英帝国在非洲统治的结束往往过分迅速,以至新独立的国家无法独立面对独立后的挑战:1957年
加纳在10年的
民族主义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
尼日利亚(1960年)、
塞拉利昂和
坦噶尼喀(1961年)、
乌干达(1961年)、
肯尼亚和
桑给巴尔(1963年)、
冈比亚(1965年)、
博茨瓦纳和
莱索托(1966年)以及
斯威士兰(1968年)也相继独立。
由于英国国力衰退,在1966年
联合国区域集团重新划分后由英国主导的英联邦国家组被取消,英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四国被划入
西欧及其他组,而其余
英联邦国家则被划分到相应的地区组,这标志着英国丧失
超级大国地位。
英国从南部和东部
非洲的撤军对当地的白人居民有着很大影响:肯尼亚独立后发生的
茅茅运动表明,白人土地主对权力的占有已经引起非洲
土著居民的不满。南非白人政权的存在就显示了当地白人想要压制土著黑人的想法,南非白人政权也因
种族隔离政策于1961年退出英联邦,这种残酷的
种族主义统治手段一直持续到1991年时任
南非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后才得以终结,而
南非共和国直到1994年
曼德拉出任总统后才重返英联邦。
虽然由白人占多数的
罗得西亚与
尼亚萨兰联邦随着1964年
马拉维和
赞比亚的分别独立已经分裂,
南罗得西亚的白人(他们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个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拒绝接受一个非洲人政府的管辖。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这个罗得西亚政权一直持续到1979年,直到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一个多数共治的
津巴布韦共和国,至此英国结束了其在
非洲大陆的殖民统治。
阿根廷试图夺回英国控制下的
福克兰群岛,最终在1982年引发
马岛战争,但最后阿根廷战败,并未能控制福克兰群岛。而英国最后一块在亚洲的殖民地
香港,则于1997年7月1日交还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部分历史学者和
威尔士亲王查尔斯都认为
香港回归标志着英帝国的终结。
英国议会虽然于1931年通过
威斯敏斯特法案给予
自治领自治的权利,但英国还是掌握着这些地区的案件终审权和修宪权,如
加拿大在1949年和1982年分别收回终审权和修宪权,
澳大利亚在1986年收回案件终审权和修宪权,而
新西兰的终审权则要等到2004年1月才由位于
伦敦的英国
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移交至新西兰高等法院。加拿大在威斯敏斯特法案通过16年后的1947年才开始签发
加拿大护照以取代英国护照,澳大利亚则在1949年开始签发
澳大利亚护照。
在短命的
西印度联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败后,大多数英国的加勒比殖民地选择分而治之:1962年的
牙买加和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东加勒比海岛国都相继独立。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在之后的岁月里也相继经历类似的非殖民化过程。
英国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欧洲乃至国际事务上都拥有一定的
话语权,但早已比不上19世纪时英国的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英国在海外还有14块英属海外领地,并且还有16个国家以查尔斯三世国王作为其国家元首,这些地区统称
英联邦王国,但英国政府已经不会对这些地区的内部事务和
外交事务进行干涉。
疆域
版图范围
在1921年,其达到
领土扩张的顶峰,英帝国的版图如下:
英国:英帝国的主体;
英格兰王国1535年以《联合法案公章》合并
威尔士公国,再以1707年《联合法案》合并
苏格兰王国成为“
大不列颠王国”,再以1800年《联合法案》合并
爱尔兰王国成为“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
爱尔兰自由邦脱离联合王国,但
北爱尔兰留下。1937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英国国名改为“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爱尔兰:英国于1921年12月6日在
伦敦签署的
爱尔兰自由邦协定规定的从英国分裂出来。英国继续控有
北爱尔兰。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采用新的
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
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作为
虚位元首的
爱尔兰总统,爱尔兰成为
议会制共和国。
直布罗陀:1704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英军同年攻占
西班牙南端的直布罗陀,至1713年,列强签定
乌德勒支和约结束战争,和约中西班牙将直布罗陀割让予英国,自此英国占有直布罗陀。而西班牙一直要求英国归还直布罗陀。
马耳他:1798年,法国派
拿破仑领兵远征
埃及,
法军途经马耳他,将统治当地两百多年的
圣约翰骑士团赶走,马耳他一度成为法国领土。1800年,英军击溃马耳他的法军,占领马耳他,马耳他人也主动要求英国管治。1814年英国正式宣布马耳他成为
英国殖民地。1964年马耳他脱离英国独立。2004年加入欧盟。
塞浦路斯:自十五世纪成为
奥斯曼帝国属地,
1878年柏林会议决议将塞浦路斯的管治权交予英国,而主权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与英国开战,英国正式终止塞浦路斯与奥斯曼的从属关系,至1925年,英国正式宣布塞浦路斯成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塞浦路斯脱离英国独立。英国继续设
军事基地。2004年加入欧盟。
亚丁:1839年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得该港口,1858年东印度公司将
统治权交给英国政府,成为
英属印度殖民政府的管辖范围。1936年亚丁与其内陆地区成为一个单独的殖民地亚丁
保护地。1963年亚丁加入
南阿拉伯联邦,后者于1967年独立为
南也门,1990年南北
也门统一后亚丁依然是也门的一个
港口城市。
巴林:1820年,英国政府与巴林埃米尔签署协议,将其变为
保护国,1971年巴林宣布独立。
不丹:1864年英国通过战争占领不丹的
边境地区,1911年不丹与英国签署条约,不丹的
外交政策交由英国执行,内部事务则保持自治,对不丹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英国也结束对不丹的控制。
英属
新几内亚(现
巴布亚新几内亚):1884年英国在此建立保护地,1906年转由
澳大利亚管理并更名巴布亚,1949年巴布亚与其余的新几内亚合并并独立为巴布亚新几内亚。
文莱:1888年英国宣布文莱为其保护国,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
日本占领,1983年文莱脱离英国的保护完全独立。
缅甸:英国经过1824年、1852年和1885年的三次战争后占领缅甸全境,并将其置于印度殖民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直到1937年。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过缅甸,1948年缅甸独立。
英属锡兰(今
斯里兰卡):1796年东印度公司从
荷兰手中夺得该岛的沿海地区,1802年交由英国政府管理,1815年英国废黜锡兰的国王,将锡兰全岛置于英国统治之下,1948年锡兰取得独立,1972年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
英属香港(今中国
香港):1842年鸦片战争胜利后与清朝签订
南京条约,英国取得中国
香港岛;1860年英国在
英法联军之役后与
清廷签订
中英北京条约又获得中国
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向
大清国签订“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
广东省新安县深圳河以南、九龙
界限街以北的地方及附近若干岛屿置于位处
维多利亚城的香港政府管理之下,租期99年,这一个地方被英国命名为
新界(New Territories)。1984年英国在中英联合声明同意在新界租期届满后将全
中国香港交还给中国政府,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
特别行政区。
英属印度(今
巴基斯坦、
印度、
孟加拉国):1609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据点,1757年开始向内陆扩张领土,多数印度邦保持内部事务的自治,但是就必须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绝对权威。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统治,印度也逐渐成为英国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称作“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
英国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称号。1947年印度分裂为两个
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后独立;1950年与1956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建立共和国,1972年孟加拉国又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
伊拉克:英国在
一战期间占领原属
土耳其的伊拉克,1920年开始对伊拉克进行
国际联盟授权下的
委任统治,1922年伊拉克实行自治,1932年独立。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曾重新占领过伊拉克。
科威特:1899年起
科威特埃米尔就与英国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丧失部分主权。1961年科威特完全独立。
马来亚联合邦(今
马来西亚):1874年至1930年间英国与马来亚半岛上的多个
苏丹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1896年部分州组成
马来联邦,1942年至1945年间马来亚全境被
日本占领,1946年除新加坡外的马来亚组成马来亚联邦,1948年组成马来亚联合邦,包括1896年没有加入马来联邦的州,1957年完全独立。1963年与
新加坡(后独立)、
北婆罗洲和
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1965年退出,宣布独立。
马尔代夫群岛:1887年被纳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独立。
英属
巴勒斯坦:1918年
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原属
土耳其的巴勒斯坦领土,1920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48年英国放弃委任统治,之后发生几十年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武装冲突。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领土被
以色列占领。
尼泊尔:1814年英国与尼泊尔王国战争,英军胜利后从1816年起在尼泊尔宫廷派驻
特别代表,对尼泊尔进行间接的
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泊尔也随即获得独立。
英属
北婆罗洲(今
马来西亚的州之一):今
东马来西亚的沙巴。1881年,
文莱苏丹将该地区割让给英国北婆罗洲公司,1906年起英国政府对其进行
直接管理,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63年更名沙巴并加入马来西亚。
阿曼:英国自19世纪初开始就控制着阿曼繁荣的贸易,1891年阿曼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71年独立。
卡塔尔:1916年起英国就与卡塔尔的统治者协定,将卡塔尔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971年独立。
英属
砂拉越(今
马来西亚的州之一):1841年文莱苏丹同意任命一位英国人
詹姆斯·布鲁克担任该地区的总督,1861年至1905年间砂拉越的领土不断扩大;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该地区,1946年英国政府正式取代布鲁克家族对沙拉越进行统治,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
海峡殖民地(即
马六甲、
槟城和
新加坡):1826年这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联合组成海峡殖民地,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管辖,1858年起由
印度政府管理,1867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交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
二战中这三个城市都曾被日本占领。1948年马六甲和槟城加入马来亚,1957年独立。新加坡则单独继续保留在英帝国的版图内,1959年才允许其自治。1963年新加坡加入
马来西亚,1965年退出,宣布独立。
外约旦(今
约旦):1918年英国占领曾经是
土耳其约旦省中一部分的外约旦,1920年起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21年外约旦与
巴勒斯坦分离,1923年英国允许约旦王国成立,但直到1946年才让其完全独立于英国。
特鲁西尔
酋长国(今
阿联酋):1887年起,英国与当地的
阿拉伯统治者们签订保护条约,将该地区置于英国的“保护范围”之下。1971年获得独立。
威海卫(今中国
山东省威海市):1898年英国向
清政府租借该港,1930年归还,
刘公岛为英帝国海军续租十年,至1940年归还。
巴苏陀兰(今
莱索托):1868年英国吞并该地区,1871年交由
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1884年英国恢复对其的直接管辖。1966年独立。
贝专纳(今
博茨瓦纳):1884年英国远征军到达该地,1885年宣布其为英国的
保护国,1895年贝专纳部分地区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其余部分继续直接隶属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966年独立。
英属
多哥:原为
德国殖民地,
一战后被分为法属多哥和英属多哥。战后英国对该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19年被并入
黄金海岸,
加纳独立后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
英属
喀麦隆: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英国对其部分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英属与法属喀麦隆合并并宣布独立。
冈比亚:自1661年起该国就是英国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并入
塞拉利昂,1888年成为独立的
英国殖民地,1894年部分内陆地区也被宣布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获得独立。
英属黄金海岸(今
加纳):自1631年起英国商人就开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属塞拉利昂的下设行政区,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制。1830年起其领土开始向内陆扩张,1874年英国设立黄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边界最终被确定。1919年将英属多哥并入,1957年独立。
埃及:1882年埃及被英国占领,1914年至1922年期间是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获得独立,但对英国履行必要的条约义务,
英国军队在该国持续驻军直到1954年。
肯尼亚:1886年英国与德国瓜分
东非后获得肯尼亚,1888年将其并入不列颠东非公司管辖,1895年由英国政府取代东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尼亚殖民地,1963年获独立。
毛里求斯:1814年英国从
法国手中夺得毛里求斯,1968年获独立。
尼日利亚:1851年在该国建领事馆,1861年吞并部分地区,1885年成立尼日尔地区保护地,1886年交由皇家尼日尔公司管理,1892年至1898年间英国继续占领尼日利亚的剩余领土,1900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对尼日利亚施行统治。1914年南北尼日利亚合并,1919年将英属喀麦隆并入尼日利亚,1960年获独立。
北罗得西亚(今
赞比亚):1891年起划归英属南非公司统治,1924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该地,1953年北罗得西亚与
尼亚萨兰和
南罗得西亚成立
中非联邦,1964年获独立。
尼亚萨兰(今
马拉维):1875年起就有传教士在次建立据点,1891年英国在此建立
中非保护地,1907年被命名为尼亚萨兰,1953年与南北
罗得西亚合并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获独立。
塞拉利昂:自1787年起塞拉利昂就是英国公司进行
黑奴贸易的重要据点,1807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896年其内陆地区被宣布为英国的保护国,1961年获独立。
南罗得西亚(今
津巴布韦):1893年英国从
非洲部落手中夺得南罗得西亚,并由英属南非公司管理,1923年成立
责任政府,由英国政府管理,1953年至1964年间与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组成中非联邦,1965年该国的白人少数政府自行宣布独立,只获得
南非等少数
国家承认。1980年白人政权与黑人族群达成共治协议,更名津巴布韦,成为获广泛承认的
主权国家。
英属索马里兰:1884年成为亚丁的保护国,1897年划定边界,1905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间曾被意大利短暂占领,1960年并入
索马里后独立。
南非:1795年和1806年英国从荷兰人手中两次夺得
好望角的部分领土,1814年全面吞并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国直接管辖。英国占领这个原属
荷兰的殖民地后,众多荷兰裔白人开始向
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移民,但英国在1900年
布尔战争后吞并这两个地区。纳塔尔则于1843年被英国吞并并成为其殖民地。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并组成
南非联邦,成为一个
自治领。
西南非洲(今
纳米比亚):1878年纳米比亚的
鲸湾港被宣布为英国
领地,1884年被并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国吞并该港周围的德国殖民地,于1919年成立南非
委任统治地。1990年独立。
斯威士兰:1890年英国与德兰士瓦对斯威士兰统治者进行
联合保护,1906年英国单独对其保护,1968年独立。
苏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后在1880年代埃及统治被马赫迪推翻;1898年英国以埃及的名义重新占领苏丹,并与埃及共同对苏丹进行统治。1956年苏丹独立。
坦噶尼喀:原为德国在东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独立,1964年与
桑给巴尔组成
坦桑尼亚。
桑给巴尔:1841年英国在该岛建立领事馆,1890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963年独立,次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
乌干达:1890年不列颠东非公司与
布干达王国签订条约,1894年
布干达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896年其他几个地区陆续加入保护国,1905年成立乌干达殖民地,1962年独立。
阿森松岛:1815年,
拿破仑被囚禁于
圣赫勒拿岛后,英国为防止法国人控制该岛在此驻军,1922年起由圣赫勒拿岛对其进行行政上的管辖。
英属洪都拉斯(今
伯利兹):1636年起就有英国的
洋苏木砍伐者在该国沿岸定居,之后
西班牙与英国展开对该地
控制权的争夺,直到1786年英国取得完全的控制权。1862年至1884年该地由
牙买加管辖,1884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81年独立。
加拿大:法属加拿大在1760年被英国占领,1763年成立英属魁北克殖民地,1791年加拿大被分为上
下加拿大两个独立的殖民地,之后下加拿大被重新命名为东加拿大,
上加拿大被称作西加拿大,东西加拿大又分别是后来
魁北克省与
安大略省的核心部分,他们与
新不伦瑞克和
新斯科舍于1867年合并组成加拿大自治领,之后英属哥伦比亚、
爱德华王子岛、
西北地区和
纽芬兰岛又陆续加入加拿大自治领。1931年取得
自治权,1982年取得
修宪权后获得完全独立。
福克兰群岛:1765年,英国首次占领福克兰群岛,之后在
西班牙的抗议下于1774年撤出,1833年又重新占领,1841年开始进行殖民统治。1982年
阿根廷宣布福克兰群岛归其所有引发
马岛战争,英国在战争胜利后重新取得该岛的主权。阿根廷与英国仍然对此岛屿的主权存有争议。
纽芬兰自治领:15世纪后期起英国的船只就在该地区海域捕鱼,1583年
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登陆
纽芬兰并宣布其为英国领土,1713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1855年纽芬兰成立责任政府,但1934年英国又恢复对其殖民统治,1949年加入
加拿大自治领。
安圭拉岛:1650年部分圣克里斯托弗移民到此,1663年该岛被宣布为英国领土,1882年至1967年它与圣克里斯托弗由一个联合政府共同管理,1967年退出,1969年英国恢复对该岛的统治。
安提瓜圣克里斯托弗:于1632年对其进行殖民统治,1663年被置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981年独立为
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哈马群岛:1717年开始被英国统治,1973年独立。
巴巴多斯:1625年起开始有人在该岛上居住,1663年归英国政府统治,1966年独立。
百慕大群岛:1612年一家
伦敦公司开始管理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
英属维尔京群岛:166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1713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
开曼群岛:1670年
西班牙割让该群岛,行政上一直属牙买加殖民政府管理,直到1959年成为独立的殖民地。
多米尼克:1761年英国从
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8年法国重夺多米尼加,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978年独立。
格林纳达:1762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9年法国重夺格林纳达,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974年独立。
牙买加:1655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该岛,1962年独立。
蒙塞拉特岛:1632年起岛上开始有人居住,1663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法国曾在1664~1768年和1782~1784年两度统治该岛。
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1623年圣克里斯托弗成为英国在
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一块殖民地,1663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1782至1783年间曾被法国短暂占领。1882年圣克里斯托弗与
尼维斯岛组成联合政府,1983年独立,称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1778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该岛,1783年又归还法国,1796年和1803年英国又分别两次重新占领,1814年英国吞并圣卢西亚,1979年独立。
圣文森特:英国于1762年占领该岛,1779年-1783年法国曾占领该岛,1979年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独立。
特立尼达岛:1797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该岛,1888年与多巴哥成立联合政府,1962年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1678年起有居民居住在此,1766年英国吞并该群岛,之后曾先后由牙买加和
巴哈马的殖民政府管辖,1973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
圣赫勒拿岛:1651年英国吞并该岛,1661年起东印度公司对其进行管理,1834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管辖。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为防范1815年被囚禁在
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而由
英国皇家海军于1816年占领该岛,1938年起成为隶属于圣赫勒拿岛行政管辖的英国殖民地。
澳大利亚:
新南威尔士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的一个殖民地,1770年
詹姆斯·库克就提出对澳大利亚东部沿海进行开发,1788年第一批英国犯人被移民到此拓荒,1855年新南威尔士成立责任政府。1824年
昆士兰成为英国在
摩顿湾所建的第一个殖民地,一开始隶属于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1859年脱离,成立独立的责任政府。1834年
英国议会决定在澳大利亚成立新的殖民地,1836年第一批英国
殖民者到达南澳大利亚,1855年南澳大利亚成立责任政府。塔斯马尼亚则早在1803年就被欧洲人殖民,最早被称作范迪门兰,是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下的一个行政区。1825年脱离新南威尔士成为独立的
英国殖民地,1856年成立责任政府。1834年,来自塔斯马尼亚的英国人又到菲利浦港殖民,1851年维多利亚殖民地成立,4年后成立责任政府。西澳大利亚则从1826年开始就被殖民,但直到1890年才成立责任政府。1901年由
新南威尔士、
昆士兰、南澳大利亚、
塔斯马尼亚、
维多利亚和
西澳大利亚合并组成
澳大利亚联邦,后取得自治领地位。1986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
埃利斯群岛(今
图瓦卢):1892年该群岛被英国宣布为其保护国,1916年埃利斯群岛与
吉尔伯特群岛组成殖民地,1978年独立。
吉尔伯特群岛(今
基里巴斯):1892年与埃利斯群岛一同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16年与埃利斯群岛组成殖民地,1979年独立。
斐济:1835年起就有传教士和殖民者在斐济定居,1874年应斐济酋长的要求,英国将斐济置于其保护之下,1970年独立。
瑙鲁:原属
德属新几内亚,
一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一直持续到1968年瑙鲁独立。
新西兰:
詹姆斯·库克分别于1769年和1770年对新西兰
北岛和
南岛提出主权要求,1840年英国与当地毛利人签订条约,英国开始统治新西兰,1856年新西兰成立责任政府,后取得自治领地位。1986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
皮特凯恩群岛:1790年,英国军舰邦蒂号发生军变,9名水手逃亡该岛,并在此定居,1838年英国将其纳入帝国版图。
所罗门群岛:1893年起成为英国保护地,
二战期间曾被
日本占领,1978年独立。
汤加:1879年汤加统治者与英国签订友好条约,1900年起受英国保护,1970年独立。
新赫布里底群岛(今
瓦努阿图):原为英国和
法国的共属殖民地,1980年独立。
英属圭亚那(今
圭亚那):英国于1796年和1803年分两次夺得原属于
荷兰的三块殖民地:伯比斯、德梅拉拉和埃塞奎博。1831年3块殖民地被合并组成英属圭亚那殖民地,1966年独立。
英属南极领地:1819年英国对该地区声明主权,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
南极洲领土声明主权的国家。1908年和1917年英国分两次声明南极洲的部分
领土主权。1959年《
南极条约》规定
南纬60°以上的土地不属于任何国家,也禁止在南极洲其他地区拥有领土的国家在此移民或从事其他与
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于是英国将其军事存在撤回了南纬60°以北。
领土丧失
马里兰
宾夕法尼亚
对于英属北美十三殖民地与
密西西比河之间的领土归属,各殖民地都存在争议,这些地区成为美国的
阿拉巴马州、
密西西比州、
田纳西州、
肯塔基州、
俄亥俄州、
伊利诺州、
印第安那州、
密歇根州和部分的
威斯康辛州及部分的
路易斯安那州。
中世纪在
法国的部分领土,
英法百年战争后,全部割让给法国。
赫尔戈兰岛在1807年被英国占领,1890年割让给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军再次占领,后于1952年归还
联邦德国。
汉诺威,自1714年
乔治一世登基后一直是英国领土;1837年,英国和汉诺威的
共主邦联中止,因为
威廉四世在英国的继承人是
维多利亚女王,而汉诺威法律规定只能由男性继承王位。故由威廉的弟弟
恩斯特·奥古斯特一世继承汉诺威国王。而后,
汉诺威王国一直延续到1866年,被
普鲁士王国吞并,
德意志统一后为德国的一部分。
1843年2月25日英国夺得
夏威夷群岛,同年11月28日夏威夷宣布独立,1898年7月7日美国占领
夏威夷;
爱奥尼亚群岛于1809年被英国占领,1864年割让给
希腊;
蚊子海岸在1655年至1850年间曾是英国的
保护地;
巴巴多斯(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多米尼克
巴林
斐济
塞浦路斯
海外领地
百慕大
开曼群岛
直布罗陀
蒙特塞拉特
圣赫勒拿
英国特殊属地
政治
英帝国殖民地的统治方式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形式,而非
中央集权。英国在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殖民政策则与之相反,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设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与经济上达到自立。在
非洲和
印度,英国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如印度的
海得拉巴国、克什米尔国,非洲的
布干达王国、巴苏陀兰王国、
桑给巴尔苏丹国,
中东及
东南亚的一些
酋长国和
苏丹国)。在被划为英皇直辖殖民地的地区,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英国征服德兰士瓦和
奥兰治自由邦之后,保留了两国原来实行的
种族隔离制度,以作为对两国原来的布尔人统治集团的让步),并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授。
有观点认为,与
法国、
西班牙、
葡萄牙等国的统治方式相比,英国的统治方法无疑更加有利于长久保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使其在独立之后仍愿意与英国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
历史意义
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和外交活动,是一个时代特定群体、文化、国际政治、贸易的总称。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
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
经济成长并使其在
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与
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