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东部地区。北起
厄立特里亚,南迄
鲁伍马河,东临
印度洋,西至
坦噶尼喀湖。通常包括
埃塞俄比亚、
厄立特里亚、
吉布提、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卢旺达、
布隆迪、
坦桑尼亚、
塞舌尔。面积370万
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12%,人口1.04亿 (1984年),约占全非总人口20.1%,北部以闪含语系的埃塞俄比亚人、索马里人居多,南部以
班图语系的黑种人为主。信伊斯兰教、基督教、
天主教、
原始宗教等。地形以高原为主,沿海有狭窄低地。
地理位置
综述
非洲东部地区。北起
厄立特里亚,南迄
鲁伍马河,东临印度洋,西至
坦噶尼喀湖。通常包括
埃塞俄比亚、
厄立特里亚、
吉布提、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卢旺达、
布隆迪、
坦桑尼亚和印度洋西部岛国
塞舌尔。面积370万
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12%,人口1.04亿 (1984年),约占全非总人口20.1%,北部以闪含语系的埃塞俄比亚人、索马里人居多,南部以
班图语系的黑种人为主。信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
原始宗教等。地形以高原为主,沿海有狭窄低地。
制造业以纺织、轻工较重要。
地理
地形以高原为主,大部海拔1,000米以上,是全洲地势最高部分;沿海有狭窄低地。
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谷地深陷,两边陡崖壁立,沿线多
乞力马扎罗、肯尼亚等火山和埃塞俄比亚等大小
熔岩高原。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但垂直地带性明显;高山地区凉爽湿润;沿海低地南部
湿热,北部干热。地处
地中海、印度洋、
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地区,多数河流东流注入印度洋。
尼罗河发源于西部山地。湖泊众多,除
维多利亚湖、
基奥加湖外,多属
断层湖,并顺
裂谷带呈串珠状分布,构成著名的东非大湖带。
东非高原
位于
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
刚果盆地以东,
赞比西河以北。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平均高度为海拔1200~1500米。北部为
东非湖群高原,呈圆形,东、西为两支
裂谷带,裂谷带中有湖群,并有被充填熔岩分割成的盆地,中间高原面平坦而辽阔,北段有非洲最大的
淡水湖维多利亚湖。
大裂谷东支地势高峻,两侧边坡陡峭,山地气势雄伟,裂谷升降所伴随的
火山活动以及巨量熔岩的叠置使高原面抬升,并在大裂谷两侧形成较高的
熔岩台地、大
火山锥和断崖及
阶地;裂谷西支为南北向陷落凹地,
边缘分布有火山和断块高地,有许多高过
雪线的山峰,南段有
世界第二深湖——坦噶尼喀湖。南部为马拉维高地,是东非大裂谷带的最南段,在平均高度不足2000米的高原、台地中间纵贯着大裂谷,谷底有
马拉维湖和希雷河谷,两侧为南北向山脉,裂谷以东地势呈阶梯状下降,直至
沿海平原,许多河流自西向东切过
陡崖平行入海。
历史背景
东非历史悠久,古代各地先后形成阿克苏姆、僧祗、阿德尔、
阿比西尼亚等国。十六世纪初起,西方
殖民者相继侵入。至十九世纪末,大部沦为英、德、意、法等国的殖民地或
保护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埃塞俄比亚一个
独立国家。战后,其余国家相继独立。
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被称为地球脸上最大的“伤痕”。是地球上最长的裂谷带,总长6400公里,平均宽度为48.65公里,最宽处达200公里以上,在裂谷断层的深处形成众多的湖泊。裂谷两侧悬崖绝壁宛如鬼斧神刀劈成一般。大裂谷绵延不绝,深不见底,沿途湖光山色交汇成趣,其景致为世上绝无仅有。
这里也是人类这个物种最初的诞生之地,最早的类人
动物化石,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
断裂带,从
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朋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
由于这条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经实际超过东非的范围,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区,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非洲——
阿拉伯裂谷系统”。
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东非石油
东非油田的储量
已确认拥有可观
油气储量的东非国家包括
肯尼亚、
莫桑比克、
坦桑尼亚和
乌干达等国。其中,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最被业界看好。3月26日,肯尼亚宣布,在其北部图尔卡纳地区发现油层厚度达20米的大型油田。9月,肯尼亚天然气勘探也取得重大突破,在近海姆巴瓦海域水下2553米处发现了厚达52米的天然气层。坦桑尼亚也因发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受到关注,确认的
天然气储量为43万亿
立方英尺,价值超过4300亿美元。5月,美国阿纳达科石油公司和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相继在莫桑比克靠近
印度洋的区域发现储气量达30万亿立方英尺和10万亿立方英尺的大型
气田,总价值超过8000亿美元,是莫桑比克当前
国内生产总值的36倍。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整个东非地区海岸线的天然气储量有望达到441万亿立方英尺,这一数字同3月时相比再次翻倍。在
非洲内陆国家乌干达,继2006年确认发现25亿桶石油之后,近期再次发现3个新油田,储量超过10亿桶。
东非地区的能源新发现将深刻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给
地区经济结构、能源格局带来新影响,推动地区能源产业的起步和发展,进而对地区整体经济起到
促进作用。
东非油田产生影响
首先,能源新发现将使东非地区彻底扭转能源紧张局面,使地区各国财政能够享受能源收入红利。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国家的
能源消费大都依赖进口,成为各国政府最大的财政开支项目之一。以肯尼亚为例,2010年该国石油
进口额为27亿美元,占进口产品总额的22%。实现能源自给甚至出口之后,该地区国家的
国际收支账户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为其政府调整
公共财政支出带来更为充足的空间。
其次,东非地区的能源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在未来数十年时间内,将吸引大量国内外资金投入,带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
产业发展,从而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在坦桑尼亚,该国政府提出了尽快成为全球主要天然气出口国的目标,希望由此改变本国
经济结构,实现从
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向工业化的根本性转变。
在乌干达,新油田的发现更加坚定了政府在西部霍伊玛地区建设
炼油厂的决心。乌干达政府已经决定投资1.3亿美元建设新的炼油厂,以便对该地区开采的原油进行直接加工。乌干达政府认为,在石油产地建设炼油厂既有利于节省管道
运输费用,又有助于满足国内需求,还可覆盖周边国家市场,进而带来更多收益。
能源的影响
当然,能源新发现对
地区经济的影响也将是多层次的,也可能导致地区
经济结构失衡、影响地区
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安全环境等。一是能源产业的高利润和快速发展是否会吸纳甚至占用其他产业
发展资源,进而导致国家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二是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会对地区生态环境和
旅游资源产生不良影响;三是本已存在的地区国家间诸多
边界争端会否激化,引发地区新一轮的安全局势动荡。
裂谷分支
概况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以南,向北经希雷河谷至
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
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
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
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
乞力马扎罗山、
肯尼亚山、
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
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形成原因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
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
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
地幔物质
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
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
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
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
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
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
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
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呢?据地质学家们考察研究认为,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强烈的
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
相分离的
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
据
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东非裂谷带存在着许多
活火山,抬升现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两翼扩张,虽然速度非常缓慢,近200万年来,平均每年的扩张速度仅仅为2至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发展下去,未来的某一天,东非大裂谷终会将它东面的陆地从非洲大陆分离出去,从而产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众多的岛屿。
人类起源
东非大裂谷还是
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
湖畔遗骨,并在硬化的
火山灰烬层中发现了一段延续22米的“能人”足印。这说明,早在350万年以前,大裂谷地区已经出现能够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
风光景色
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
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
纳瓦沙湖和
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
游览区和
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
马加迪湖产
天然碱,是肯重要
矿产资源。北部
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
头盖骨化石。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
阿贝湖、
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
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等。这些湖泊呈长条状展开,顺裂谷带宫成串珠状,成为
东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
非洲狮、
犀牛、
羚羊、狐狼、
红鹤、
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已将这些地方辟为
野生动物园或者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
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保护的
国家公园。在结众多的鸟类之中,有一种名叫弗拉明哥的鸟,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一般情况下,有5万多只火烈鸟聚集在湖区,最多时可达到15万多只。当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者在湖畔栖息时,远远望去,一片红霞,十分好看。
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
原始森林覆盖着宫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滨、
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
灌木丛散落其间,
野草青青,
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裂谷底部,平平整整,
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
东非大裂谷带湖区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尼亚主要的
农业区。 东非大裂谷带湖区,河流从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区雨量充沛,河网稠密,
马隆贝湖,马拉维南部湖泊。北距马拉维湖南口仅19公里。长29公里,宽14.5公里,面积420平方公里。水深10-13米。地处东非大裂谷南段,希雷河流贯。原为马拉维湖一部分,因水面下降而分出。富水产,渔业发达。有通航之利
非洲起源说是主流学说。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发现了大量的早期
古人类化石,尤其“
露西”的骨架化石同时呈现了人、猿的
形态结构特点。 东非大裂谷带也是非洲地震最频繁、最强烈的地区。
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廓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
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
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
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裂谷东侧的
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大平原
区域介绍
这一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区,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
除虫菊、俞麻等。在这里,
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两次,茶叶一年内有9个多月可以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除虫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
未来预测
2005年年9月,埃塞俄比亚北部某地的地面突然下沉10英尺,迅速向两侧裂开,裂开的大洞足以将数头骆驼和数只山羊吞没。在接下来三周时间,这个地方发生了160次地震,形成一个宽25英尺、长约0.34英里的大裂缝。
英格兰利兹大学地球
物理学家蒂姆·赖特使用卫星雷达数据,将这一裂缝的形成过程准确地拼合起来。当非洲和阿拉伯构造板块向两侧漂移时,两个板块之间的地壳会变弱。赖特说:“在地壳底部形成的
岩浆会定期向下面滴,就向‘
熔岩灯’一样,形成一个腔状‘气球’,‘气球’逐渐膨胀。当这个‘气球’达到
临界压力时,它就会爆炸。”
据赖特估计,在未来100万年左右,裂缝将继续扩大,届时
非洲之角将从
非洲大陆完全脱离,形成地球上第八大洲——东非洲。赖特说,这种地质过程始终都在发生,不过,地面裂开通常只发生在海底,那个区域人们很难看到。他说:“这是我们首次利用现代仪器直接观察这一极其重要的地质过程。”
这一发现轰动了科学界。2006年,来自英国、法国、
意大利和美国的考察队纷纷前来阿法尔。经过分析和研究,他们预言一个新的大陆将会在100万年间形成,东非大裂谷将会比现在长10倍,东非的
好望角将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对此,美国
地质学家辛迪-艾宾格表示:“许多人认为剧烈的
地质现象只发生遥远的古代,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见它们正在发生。”
中国科考
应埃塞俄比亚亚贝斯亚贝巴大学等邀请,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所、地理与资源所、古脊椎与
古人类研究所等科学家组成的科学考察团已于2007年12月8日启程,前往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进行为期20天的东非大裂谷科学考察。此次科学考察活动主要目的包括探索东非大裂谷形成与演变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地质构造和
地质作用;地表低凹形成的构造理论;东非大裂谷未来变化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如
火山爆发泥石流、洪水等
自然灾害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大裂谷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人类起源和进一步探讨与非洲地区的合作。
科学考察行程
- 8月3日 驾车至海拔2500 米的臣查山,探访多泽族人以及他们传统的编织文化和用
竹子建造的房屋。从这里可观察到大裂谷两边山地的各种植物和
山地生态。
- 8月4日 早晨到达尼科
野生公园,近距离观察
斑马、韦恩
大羚羊、
瞪羚以及多种低地
鸟类。下午乘船到
查莫湖,那里有长达6米的野生
鳄鱼、
河马和
鹈鹕,是观察和研究湖区
野生动物的好地方。
- 8月5日 考察
阿瓦萨地区,在那里可以看到
阿瓦萨湖全景,大裂谷湖区生态一目了然。
- 8月6日 进入
热带雨林区,主要考察热带雨林的
生态结构。
- 8月8日 进入巴里山国家公园,研究埃塞俄比亚特有的植物、鸟类和各种
哺乳类动物,尤其是中国没有的野生
狒狒。了解原住民奥罗姆人的文化。
- 8月9日 攀登埃塞俄比亚第三高山——图鲁山和哈热纳森林,开始最艰苦的一段行程。
- 8月10日 穿越索夫奥玛山洞和威比河,考察大裂谷底部
地质变化。
- 8月11日 绕过兰伽诺湖来到奥哈拉野生公园,参观鸵鸟农场、瞪羚、
疣猪、
火烈鸟、鹈鹕和其他鸟类。
- 8月12日 横穿大裂谷到达纳扎里斯,观察火山活动情况。
- 8月13日 驾车至更远的火山活动更频繁的阿法区,考察
火山喷发情况。
- 8月14日 在阿瓦什探访当地游牧民,了解
非洲部落文化。
- 8月15日 在
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与埃塞俄比亚科学家交流科考成果。
科考内容摘录
“我这次带去的项目是东非大裂谷
树轮研究。”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晓宏博士仔细地给记者解释他的课题:“树木生长过程很容易受到降水、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就像‘气候密码’,悄悄地‘写’在树木的年轮里。我们通过研究树轮里的各种信息,就可以还原几百、几千年前的气候情况。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仅有的原始树种保留完好的地区,这次科考活动应能获得重要的树轮资料。”
国际上研究
古气候的方法主要有4种,除了树轮,还有黄土、
湖泊和
冰芯。这些方法的共同原理是,自然气候变化作用在当时的树木、黄土、湖泊里的生物以及冰川上,不同时代的气候形成不同的堆积层,一层覆盖一层,结果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