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脸男事件是动漫《
攻壳机动队》中的一个重要的剧情事件,
现实原型
笑脸男事件的真实原型“グリコ森永事件”
作为Stand Alone Complex现象主线佐证的笑脸男事件,设定上的参考蓝本并不止格力高森永事件(グリコ森永事件)一出,但由于过于相似的外在发展形式,通常将此视作笑脸男事件最具代表性的现实原型。笑脸男事件被认定为是大规模的“剧场型犯罪”,该名词最初即可追溯到1984年(昭和59年)发生的格力高森永事件。
当时的社会评论家赤冢行雄率先提出了 “剧场型犯罪”的概念,意即以社会为舞台,犯罪实行者为主角,警察为配角,新闻媒体和受其引导的民间人为观众,由此构造出的酷似演剧体的互动犯罪形式。在 “剧场型犯罪”中,犯罪实行者热衷留下犯罪声明,其行动方式具有赢得社会性关注并享受瞩目过程的特征。广义上将1888年的开膛手杰克连环猎奇杀人案当作 “剧场型犯罪”的始祖。
格力高森永事件以绑架勒索为发端,逐渐演变成针对整个日本食品制造业的无差别投毒恐吓,历时一年半,随着曾涉及此案的滋贺县警本部长山本昌二自焚身亡及好 侍食品(ハウス食品)社长浦上郁夫空难而死,自称“怪人21面相”(かい人21面相)的犯罪嫌疑人才发表了活动终止宣言,就此销声匿迹,留下大量传言揣测 和所谓的真相读本,但至今本体何人仍无从知晓,事件本身也因早早超出最终时效而不了了之。
绑架
1984年3月18日午后9时30分,江崎格力高(江崎グリコ株式会社)社长江崎胜久于自宅入浴时遭不明身份的男子3人绑架,嫌疑人要求以现金10亿和金 块100kg作为赎金。3日后,江崎社长独自从关押地的安威川沿岸作业小屋中脱出,在
大阪府摄津市内受到警方保护,绑架案暂告一段落,而真正的事件也由此 拉开序幕。
投毒
2周后,江崎社长家中收到用日文打字机打印出的匿名威胁信,要求拿出现金6千万日圆,并在4月8日由社长专属驾驶员转交至西宫市指定咖啡馆,与威胁信一并 收到的还有一个装满盐酸溶液的眼药水瓶。4月8日,警方派出专人在指定交接地点等候,结果被放了鸽子。但从翌日起,警方与新闻媒体开始陆续收到嫌疑人寄出 的带有挑战书意味的威胁信,通篇用关西弁写成,继续胁迫江崎交出1亿2千万元,不然对其全家动手,并送上装满盐酸的工业用塑料罐以示象征。
当时收到威胁信 的平面媒体纷纷以刊载原件影印本为卖点,虽然有察觉被犯罪嫌疑人所利用,但无法遏制的互动效应已席卷全国,社会评论家赤冢行雄对此作出了“剧场型犯罪”的 评价。4月24日,在知会新闻媒体的挑战书中嫌疑人首次使用了“怪人21面相”的落款,但原定当日的1亿2千万元交接,警方再度被放了鸽子。5月10日, 每日、产经、读卖、朝日四大新闻社同时收到署名“怪人21面相”的威胁信,其间出现了“将在
冈山和名古屋的格力高社食品中混入氰酸”的惊人宣言。
随后警方 即在江崎社长自宅附近的便利店发现标注为“不可食用”并以“怪人21面相”落款的格力高社点心一盒,经化验,其中确有混入氰化物。同时便利店的监视摄像头 拍下了一名头戴棒球帽的可疑男子,警方旋即向全国张贴影像,募集情报,但因本体不清不楚以致收效甚微。
翌日,无差别氰化物投毒论不胫而走,民众陷入恐慌,此举等同令全体国民成为人质。各大超市集团纷纷将格力高社食品撤柜,直接给江崎造成50亿日圆的经济损失,股价因此骤跌,工厂也相继关闭……
扩大
或许是受如此惨状的影响,6月26日,怪人21面相在给媒体的挑战书中宣布对江崎格力高社胁迫终止,这番终战宣言一时令媒体阵脚大乱,而警方的表面态度更 是离奇异常,大阪府警干部狂喜乱舞,一个个在家中喝得东倒西歪。实际上,此举纯粹是为掩饰4日前怪人21面相秘密对丸大食品寄出威胁信的真相,信中勒索现 金5千万日圆,警方业已派出特搜班前往丸大食品常务家中待命。怪人21面相对丸大食品的胁迫标志了整个事件规模的再升级,恐吓对象从江崎格力高一家迅速扩 大至全日本的大型食品公司。
森永制果、好侍食品、不二家相继收到威胁信,勒索金额都在1亿日圆,到第二年初(1985),骏河屋也被卷入其中,整个食品业 界狼狈不堪。这之中森永的境况最引人注目,早在50年代森永制果旗下的森永乳业就因自社奶粉中砷过量而引发全国范围的中毒事件(森永ヒ素ミルク中毒事 件),受害者数量达万人,并致130人死亡,均系婴幼儿,由此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森永制果也付出了承担永久责任的高额代价。而这次借投毒进行的勒 索无疑正中了森永的软肋,怪人21面相在寄给森永制果的威胁信中就曾旧事重提,令森永高层颤栗不已。1984年10月8日,怪人21面相作出了在森永食品 中投放氰化物的宣言,此后的10月7日到13日,陆续于大阪、兵库和爱知的超市发现了贴有和投毒江崎时一样字条的森永食品,并从中检测出了氰酸含量。同期 阪急百货、大荣百货(ダイエー)等27家超级百货公司都接到了来自怪人21面相的警告信,要求撤下店内所有的森永食品。
12月7日,不二家开始收到1亿日圆威胁信,而23日的信中居然提出了从大阪梅田的阪急百货屋顶和东京
池袋的高楼向下倾撒2千万现金的诡异要求,众人瞠目 结舌,同时恐吓战线向关东地区的移动趋势也引起了社会性的恐慌与猜忌。1985年1月16日,读卖新闻社大阪本社门口惊现含有氰化物的森永食品,森永俨然 成了投毒样本。情人节前后,东京名古屋两地又发现大量毒巧克力,但令人诧异的是其中包含了完全不在怪人21面相胁迫名单中的乐天和明治制果的产品。2月 27日,怪人21面相突然发表了对森永胁迫终止的宣言,在3月6日向骏河屋寄出本象征着新一轮战争的威胁信后,迅速断绝了一切联络,从而迎来了匪夷所思的 半年空白。犯人
从1984年3月的最初绑架案到1985年3月突然撤销企业恐吓的一年间,与饱受惊吓的日本食品业界相对应,自称怪人21面相的事件主角现身寥寥,而仅有的两次机会又随着警方的漫不经心消失殆尽。
第一次直面发生在6月28日,正逢丸大食品遭受初次胁迫。根据威胁信的要求,假扮丸大食品社员的刑事2人乘坐高槻开往京都的电车向嫌疑人交接5千万。在电 车内发现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据形容身高178cm,眉目细长。警方为此出动两组人员跟踪,但尾行至京都站检票口被瞬间脱逃,受其不动声色的反跟踪能力所 惊,现场警员4人一时无语。该可疑男子随后被冠以“狐目男”(キツネ目の男)的称号,成为格力高森永事件第一号嫌疑人。11月14日,好侍食品遭现金1亿 日圆勒索,警方变装成好侍食品社员并在交接地的停车场埋伏下数人,此后收到怪人21面相电话,为一年轻女性的录音,重复四遍,要求前往京都一巴士站,到达 指定地点后,又见到了前往名神高速公路
大津服务区的指示,而在大津服务区,再次发现前往草津停车场的通告……反复奔波途中,警方于大津服务区目击一名可疑 男子,曾参与过丸大胁迫事件的刑事当即认出其就是“狐目男”,但由于事先下达有禁止与可疑人员接触的保守命令,只得硬着头皮再度尾行。结果显而易见,拥有 莫名丰富经验的“狐目男”又一次消失于滚滚人海。
同时,1亿现金在向草津停车场移动过程中继续收到怪人21面相的忽悠提示,要求朝名古屋方向寻找白旗标 记,正当众人披荆斩棘找白旗时,意外出现了。
滋贺县警巡逻车在名神高速与滋贺县栗东高速交界处发现可疑白色车辆一部,因滋贺县警本部与格力高森永事件搜查 本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对当日行动一无所知的滋贺县警遂上前盘问,受到惊动的可疑白车突然发动逃走,紧接着上演了一幕疯狂追车战,最终滋贺县警一方 落败,可疑车辆瞬间消失无踪。随后沿途寻找到从车上掉落的无线电对讲机,其间正设置有警方的通信频段(该事件后日本警用无线电全部改为数字加密传输)。至 此,追击怪人21面相的绝好机会宣告玩完。在警方当日的行动中,因惧怕打草惊蛇而发布的“禁止与可疑者接触令”及负责管区的滋贺县警同搜查本部的大阪府警 间连携不足作为两大失态主因,遭到社会各界的严厉揭批,警方侧压力愈加增大,终在日后酿成悲剧……
怪人21面相停止一切活动的半年后,1985年8月7日,滋贺县警本部长山本昌二于退职日当天自焚身亡,此举即为承担一年前犯下的严重失职。而8月12 日,日本航空123航班在
群马县高天原山坠机(日本航空123便坠落事故),遇难者中竟有好侍食品社长浦上郁夫。怪人21面相随即发表了幸灾乐祸的犯罪终 结宣言,此后,再没有收到其署名的任何信息。搅得整个日本社会鸡飞狗跳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警察厅广域重要指定第114号事件——格力高森永事件在如此戏剧性 的结局中落下帷幕。
1987年9月,《流通食品毒物混入防止相关特别措施法》出台,通称格力高法案
1994年3月,江崎社长绑架事件超出公诉时效宣布结案。
2000年2月,无差别氰化物投毒杀人未遂事件超出公诉时效宣布结案。
模仿
在怪人21面相活跃的1984年,据统计同期发生的类似企业恐吓事件多达31桩——“如果不OOOO,便向贵社的OOOO投毒”一时成了胁迫企业的标准格式,甚至还有小学生为得到任天堂FC而用此法勒索雀巢日本子公司。
有趣的是,由于怪人21面相每次投毒都会贴上警示标签并大肆宣传,所以从未有民众因此中毒。与抨击凶犯相比,从投毒勒索中暴露出的种种社会问题本身更引人 注目。剧场观众的视线焦点渐渐集中在被屡次戏耍的无能Carrier警官和狼狈不堪的各大食品公司,对主角的怪人21面相,则反而抱有所谓“义贼”印象。
当时怪人21面相的新闻在台湾被译作“千面人事件”,也广为岛民所熟知。1984年12月27日台中市一名35岁男子以在方便面中投毒为由勒索某食品公司 1亿5千万日圆(折算后),41小时后遭逮捕。而在2005年5月,又是台中市,爆发了著名了毒蛮牛事件。因某便利店货架上的罐装功能性饮料“蛮牛”中被 人为添加氰化物,致使四人购买饮用后出现中毒症状,其中一人死亡。该饮料罐上贴有类似格力高森永事件中的投毒警示标签,台湾社会一片哗然,卫生署当即勒令 蛮牛制造商的保力达公司停止生产销售该系列产品。5月27日,家住台北县的40岁男子王进展作为嫌疑人被警方逮捕,随后供认了投毒事实,并坦言确系依据 21年前的“千面人事件”所进行的模仿之举。
猜测
怪人21面相究竟何许人也,目的又为几何。从剧场型犯罪的性质来看,怪人21面相俨然愉快犯的一种,他不厌其烦的所作所为,并未从中勒索到一分钱。仅仅是在暗处嘲笑警方的无能,食品公司的无奈以及社会各界因自己而起的种种互动状态,还是另有阴谋?
被曝在格力高森永事件发生的6年前(1978),江崎社曾收到一卷威胁磁带,为一老年男子的录音,其中提及将绑架江崎社长、氰酸投毒、媒体联络等,完全可 视之为犯罪预告。当时该磁带的寄送者以告知此事可阻止3亿日圆的损失为由,要求江崎社提供1亿7500万充当好处费。事后格力高森永事件搜查本部将此人看 作是犯罪集团最早出现的一员——加上日后被目击的绑架犯男子3人(40岁?35岁?20岁),监视器拍下的棒球帽男子(20~30岁),狐目男 (35~45岁),同时还有犯罪预告磁带中的老年男子及好侍食品勒索事件中电话录音的年轻女性。再考虑到威胁信函的打印者、投送者、现金交涉中的观察者、 无线电设备的改造者、氰化物的提供者,尤其遍布关西甚至波及东京的投毒范围,集团犯罪较为有说服力,但这种规模庞大的犯罪形式究竟出于何种目的却不得而 知。
关于此番种种,世间流传着不少说法,包括原江崎格力高社员报复说、警察内部作案说、股价操纵说、部落民差别对待说,宫崎学说、北朝鲜特工说、左翼运动说等 等。其中宫崎学说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因为在宫崎学本人身上同时集合有“狐目男”、股价操纵、部落民以及左翼运动家四种特征。首先其体貌形象同“狐目男 ”相似,又是部落民出身,当时正在《周刊现代》担任股市情报专栏记者,早年参加过新左翼学生运动,并有过操纵媒体对抗警方及企业恐吓的前科。宫崎学曾作为 格力高森永事件的重要参考人受到传讯,但因其铜墙铁壁般的不在场证明而免于逮捕。
*部落民:也称“秽多”和“非人”,江户时代划定出的因行乞或从事屠宰业、皮革业而被排除在士农工商四民等级之外 的特殊贱民阶层。必须聚居于官府定点区域,其身份和职业必须世袭,同时严禁与平民通婚。战后新宪法虽已恢复了部落民的平等权益,但歧视事件仍时有发生,于 是在日后又重新兴起了部落解放运动
日后宫崎学同友人大谷昭宏合著了《格力高森永事件最重要参考人M》(グリコ?森永事件 最重要参考人M)一书,与森下香枝的《格力高森永事件“最终报告” 真犯人》(グリコ?森永事件「最终报告」 真犯人)、一桥文哉的《消失于黑暗的怪人 格力高森永事件的真相》(闇に消えた怪人 グリコ?森永事件の真相)一并成为研究该事件的首选文献。
笑脸男事件在整体设定上参考了日本社会的四大真实案例,包括涉及企业恐吓和模范犯的格力高森永事件、具有犯人崇拜特质的三亿元事件(三亿円事件)、医商官 相互勾结的药害艾滋事件(薬害エイズ事件)和一直不被厚生省药事审议会批准的丸山疫苗(丸山ワクチン)。有关后两者,在此需要做一些补充说明。至于日本史 上最大金额现金强夺案的三亿元事件,因知名度过高就不再赘述免得喧宾夺主。
药害艾滋事件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出现的血友病患者因输入未经高温加热处理的血液凝固因子制剂而感染艾滋病毒,并致部分患者死亡的医疗事故。表因是受到HIV 污染的血液制剂流入市场,实为医院医师、医药公司代表、
厚生省官僚私下缔结裙带关系彼此获利造成的恶果。受害人在1989年对批准医药公司使用非加热血液 制剂的厚生省提出民事赔偿诉讼,1996年,事件相关的帝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医师、厚生省官僚及医药公司负责人因涉嫌业务过失致死遭到逮捕和起诉,厚生 大臣菅直人公开谢罪。
1999年日本引入核酸检测法筛选血浆,以杜绝含有病毒基因的血液制剂进入医疗市场。
丸山疫苗
丸山ワクチン(英:Specific Substance Maruyama;SSM)
1944年诞生的皮肤结核治疗特效药,因其发明者日本医科大学名誉教授丸山千里(1901~1992)而得名。1947年在日本皮肤科学会上初次发 表,1951年经再度改良宣称可用于麻风病治疗。由于结核菌与麻风病菌属于同族,并根据二者病人罹患癌症几率为零的统计数据,推理为细菌抗体有抑制癌细胞 的功能,自1956年开始用于癌症治疗。1981年7月1日厚生省中央药事审议会的抗恶性肿瘤剂调查会判定丸山疫苗无效不予批准,此后一直作为癌症的非正 统疗法。至今丸山疫苗的支持者仍在不断努力使其能早日获得癌症治疗药认可。
事件分析
“孤立个体集合体”,Stand Alone Complex的通用诠释,
在动画中特指原先互无关系、各自独立的人们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
为了某个相同目的而统一行动的现象(笑脸男现象和个别的十一人)。
基于无数独立意识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交会,形成的复杂且具有意识系统中
产生更高级形式的指导性整体意识通过对stand alone的个体施加干预而产生影响的现象。
“独立于复杂系统”。就像笑脸男说的,“其实这个社会本身就潜藏着引发这个现象的系统”。
现象,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就好像笑脸男开始只不过把那个有关村井疫苗的信息以绑架的形式扩散了出去但引发了后来连续笑脸男事件,而系统,就是指社会的大众心理,概括地来说,“不存在的作品竟然产生出了原创的拷贝” 。
解释之一
最终回中,素子与笑脸男人开始了继第九话后最长的一次对话,也是最后一次。其中二人不断的引述各类人物的言论,此次的对话,出现了几个重要的人物,首先是并非在此话中出现但却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心理分析学者Wilhelm Stekel,作为与图哈切夫斯基同时代却又与其意见相左的精神病学家,现在最为出名的多半是因为那句对成熟与否的界定(同样出现在《麦》中):“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英勇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素子用它来形容笑脸男人的心态,最为合适,或许这也是一切事件的原点。
第二个充当了笑脸男人想法的诠释者角色的是Dziga Vertov。这位有着激进思想的前苏联导演一直遵守着自创的法则,坚持用自己的创新手法拍摄他所愿意拍摄的东西,即现实,并让观众能通过自己的电影去“感受世界”。但正如评论家所说,Vertov的作品被要求从认知到质询,以电影的形式来向世界展示真相,从这点来看,他和笑脸男人的初始动机有相似之处,只是作为让大众看到真相这一存在;而后期,笑脸男人不得不半屈从于现实,承认自己的幼稚和单纯,却也与Vertov看上去“激进但大半生却不得不服从于政权”的特点相符。
当笑脸男人事件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度都大大超过葵他自己的预料时,这个固守于图书馆的少年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和消失究竟会对剩下的人产生多少影响,从而出现了第三位和第四位诠释者——Frederic Jameson和大泽真幸。前者是后现代理论的主力支持者和研究者,后者则是致力于决定社会秩序的相对社会范式产生机制论者。Frederic Jameson提出的论点,四个后现代主义关键性的二律背反:时间与空间,主体与客体,天性与人性,以及最后乌托邦的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上,Jameson一直恪守着后现代的模糊性,即在社会体系和文化现象中始终保持着模糊而核心的思想,同时逐渐摒弃快乐主义的辅助。这种对抗性文化正是Jameson的后现代主义最能被人接受并加以应用的部分。在葵看来,信息并行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个体性的消失,Jameson的理论似乎更尽职的解释着个性和个人的终结,这其中取消了对任何因果性和确定性的追求,排除了意义统一构成的可能性和终极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主体消失后的自我成了这样一种状态:自我的荒谬,自我的萎缩,自我的缺席及自我的零散化,从而起到了“原版消失而拷贝版在扮演着原版角色”的作用;或许还有“拼贴”的意味在其中:各种没有新意的模仿被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一个个“新的实体”出现在人们面前,一如那些被大大小小的计划牵制着的拷贝版笑脸男人,而即使其消失,影响依然渗透到了社会体系的要害,从而继续控制着整个社会机器的运作,换句话讲,消失只能使影响扩大化,说到这里,Jameson恐怕就会在笑了,笑脸男人的所作所为几乎是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演化下去。
至于说到个体,大泽真幸不能不提,暂且按下SAC中所引用的言论不表,单单说到他在“个体和第三人的场合”领域的研究,结合Jameson的理论,素子和笑脸男人的谈话就可以渐渐明朗化了。在大泽真幸的研究领域中,个体的交流性始终是驱使社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对“个体”的强调,事实上正中后现代情结的下怀:后现代所期望的模糊性在社会体系与自然环境的非连续性中得以体现。素子说笑脸男人实际上却少了一个对“个体”理解的切入点即好奇心,因为这是交流性的表现特点之一,可以说在“好奇”的基础上,交流才会成为可能,继而演化为维持个体以及所在系统的充分条件。
在社会中每个人代表着个体来活动,但由于种种的因素,如教育、社会理念、惯性、宣传、习惯、文化、特性等,反而导致代表个体的人的活动,相当集中的完成了经验同步的构筑,互相交互混合、影响。每个理解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又都统一在融合的名下,组合在一起,即成为“相对独立的复合体”。
解释之二
很可能上述一切“都是一个骗局”。Jameson依然重要人物之一,后现代主义依然能解释每一句话,在除却“拼贴”之外的“精神分裂”特点在这个时候就能大派用场,这是一种非连续的、孤立的感受,时间连续性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时的强烈感受,笑脸男人怕是对这点深有体会,他将自己最初的行为解释为“使命”,因为无意中窥见了真相的一角;而后在目睹了社会丑恶后,对个体性的消失和其影响力产生怀疑,以致最后对自己后来的行为和整个社会感到“绝望”,成为了消失的媒介。对于大众来说,“笑脸男人”成了虚幻怀旧的代表人物,被幻化成了各种形象,阻挡了人们真正的视线,就像“站在一间到处都是镜子的房间中”,分辨不出哪是真哪是假。这时,“对独立个体的情结”或许是对SAC更近人情的理解。如果这假设成立,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掩饰不了SAC最后一话的言论“拼凑”的痕迹,即使有complex在最后托底,依然能显出论述逻辑上的无力,因为无论是笑脸男人还是素子,最终都只是片段的引用了一些人物的发言并占为己有,诠释问题的核心。社会体系与个体、自然环境的联系以及最终如何看待这种非连续性带来的不协调,都将会是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SAC充其量也不过是致以感性的表层的怀旧敬意,而非真诚的探讨罢了。
攻壳第一部TV版“Stand Alone Complex”,其剧情上的主线无非是通过“笑脸男人”高超的黑客技术与九课精湛的业务能力破获一桩权钱交易的犯罪行为。而隐藏在这桩案件背后的问题才是全剧所要表达的东西,这在SAC第26集中通过素子与笑脸男人的对话得到集中体现(采用了大量的文学、史学、心理学等等理论作为台词背后的依据,这便是攻壳的内涵之一了,感兴趣者去研究的话,每个题目都能写出篇论文)。
其实问题就隐藏在SAC这个标题当中。所谓Stand Alone Complex,其解释是多样的,如“不存在的原创品产出了原创的拷贝”、“由特立独行的人组成的某种团体”、“独立复合体”、“孤客情结”等等,是一个极为意识流的词组。把这些解释整合到一起的话,可以理解为“由孤立个体形成的集合体所体现的巨大意识”。这种巨大的意识是在人的自觉之外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暗中引导人群的作用,同时又随着各个孤立个体所发生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说SAC中进行权钱交易的政府官员们,作为个体的官员进行权钱交易无非是为自身牟取利益,但是若这种牟取行为发生了扩散,则可以解释为“牟取利益”这种想法其实是普遍存在于认可权钱交易的官员们之上的巨大意识作用,也就是说因为这群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共同点“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一旦有人把 “钱”送上门来要求交换“权”的时候,他们的行动就会超乎想象的默契;再比如那些崇拜以及模仿笑脸男人的普通民众,他们的行为看似杂乱无章,但是作用在他们之上的意识体仍然是存在的,就是说他们都有内在的共同点“对政府的不满以及不信任”,笑脸男人不过是一个催化剂,一个引发他们对这种不满和不信任进行宣泄的导火索;还有TV中其余各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其行为的出发点仍然可以解释为“巨大意识”的作用。再独立分析下去,又可以写几篇论文了。
在SAC第9集中以网络聊天的形式对笑脸男人事件的开端以及所获得的线索进行了总结,可以说是这部动画中最为难懂的一集。其实在讨论笑脸男人事件的同时,也暗示了“意识作用”的存在。剧中提及模仿笑脸男人现象时也有过类似“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之类的一两句对话,甚至还怀疑所谓的笑脸男人不过是虚构(这里暗示得很明显了,虽然笑脸男人确实是存在,但是这样的怀疑正好符合了“意识作用才是主体”的主旨)。
最后笑脸男人与素子在图书馆中的对话也是一个重点部分。两人通过对一直以来所发生的种种现象的讨论,不约而同的把原因都总结到了“Stand Alone Complex”之上。不过这种种现象包含了一个绝对的前提:一个能够把这种意识作用最大化的合适触媒。笑脸男人说自己对于此桩犯罪的接触始于在网络中接收到一份“由本来不存在的原创体发出的原创拷贝”,所谓“不存在的原创体发出的原创拷贝”直接理解就是“无中生有”,但是道理很明显的摆在那里,没有前因何来后果?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笑脸男人无意间接触到了由各方面情报所组成的复合体,这又回到了漫画中的情报论范畴。而所谓“情报复合体”,在TV版的设定下,或许可以理解为就是超出人类自觉的“巨大意识”的雏形(来自权钱交易的广大受害者,出钱者,出权者等,每个人肯定会做些事,一点一点集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波浪)。来自各方面的情报综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没有固定来源的原创拷贝。因此与其说是“无中生有”,不如说是以人类现有的能力无法查清楚其所有的来源。
至于笑脸男人的心态完全可以用一句笑脸图标上的英文来表达:“I thougth what I'd do was. I'd pretend to be one of those (blind) deaf-mutes, or should I?”,这其实反映了笑脸男人孤立于社会之外,但是又心有不甘的“孤立情结”。为了获取情报或者其余不可知的理由,笑脸男人把自己禁闭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内,一方面与现实世界几乎脱节,一方面又不得不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比如通过网络)。其实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种通病。这种通病的存在使得由孤立体所组成的大众对情报的敏感程度上升到一定范围,由于笑脸男人的心态与普通大众的心态之间存在彼此类似的点,于是通过这些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共鸣,建立出了“由不存在的原创体(笑脸男人外在的公众印象)发出的原创拷贝(模仿笑脸男人的行为)”的关系,从而实现了 “Stand Alone Complex”这种互动,进而继续放大到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现象。
剧中含义
爱丽情结
首先,请一起回忆塞林格(J.D.Salinger)三部作品的名称:《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笑面男》(The Laughing Man),《香蕉鱼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of Bananafish)。大概很多SAC的爱好者立刻就会想起些什么。SAC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塞林格作品的典故,而笑脸男人更是贯穿全剧的主线。如果你恰好还看过塞林格最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下文简称为《麦》),那么隐藏的线索也将渐渐呈现在你的面前。 《麦》的主人公霍尔顿对麦田守望者的向往,隐隐包含着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可当他觉得无法面对现实时,只是选择将自己变得又聋又哑,世界在他的眼中是可疑混乱,“假模假式”的。“麦田守望者”的职责,是阻止疯玩的孩子们堕入深渊。这本书被SAC引用的词句在11集中第一次明显的出现。
当那蓝色颜料所写的句子出现在镜头中时,估计所有小说的爱好者都会油然而生喜悦和亲切吧!下面我们就来逐条理清SAC中出现的与塞林格作品以及其他文艺作品的联系。
霍尔顿与葵
11集最后,形迹被托古萨发现的葵,在消去了几个好朋友的记忆后,给他们留下了纪念品——自己的棒球手套,镜头在怅然若矢的沉重音乐中快速拉近,手套上有蓝色优化颜料留下来的《麦》中的名句“You know what I'd like to be? I mean if I had my goddam choice,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当然,这句话是拆开来在小说里出现的。在书第22章,被学校开除的霍而顿回到家中,和妹妹菲比聊天。不过显然当时的他心不在焉:“可我没在听她说话。我在想一些别的事儿......一些异想天开的事”,“你知道我将来喜欢当什么吗?我是说将来要是能他妈的让我自由选择的话?(You know what I'd like to be? I mean if I have my goddam choice?)”虽然妹妹不一定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他还是继续念叨:“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得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相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葵在看管所扮演的角色,或多或少仿如守望者的职责。他引导那些孩子们,避免他们过渡沉迷网络而对自身造成伤害。可正如同霍而顿的守望者无法办任何事,只能去阻止事情的发生那样,葵所做的,也只能是在一旁,默默的守护这这些孩子们而已。
红色的猎人帽
《麦》中曾经多次提到霍而顿自己拥有这么一顶帽子是多么得意——“那是顶红色猎人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鸭舌。我发现自己把所有那些混帐宝剑都丢了之后,刚下了地铁就在那家体育用品商店橱窗里看见了这顶帽子,只花一块钱买了下来。我戴的时候,把鸭舌转到脑后——这样戴十分粗俗,我承认,可我喜欢这样戴。我这么戴了看上去挺美。”而在SAC的最后一集,那顶红色的猎人帽更是成为了素子和笑脸男人在图书馆接头的信号,他们在带上帽子的时候都刻意的将其反转了。当然,这么隐晦的引用,假如观者对塞林格不很了解就很难注意到。
下面再来看看另外两部塞林格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是塞林格“格拉斯”系列的小说,因为里面的人物都以格拉斯为姓,所以如此标志。《香蕉鱼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of bananafish)写于1948年,可以看做是这一系列的第一本小说。小说很短,也很晦涩。“香蕉鱼”是主人公格拉斯-西莫对一种鱼的称呼。其实,这种鱼是不存在的,只能说存在于西莫的想象中。主人公去过欧洲战场,个性善良,信仰上帝。但其种种举止却被世人认为精神分裂,活在不被理解的世界,大概让他觉得毫无幸福可言,所以他选择了安静的死去。这之前,他和一个小女孩玩的时候,开心的说到了这种鱼,之后他回到旅馆,没有惊动自己的恋人,用布包着枪饮弹自杀了。网上有一句评论,“善良者都是那些内心脆弱的人,因为他们不能欺骗自己的心。”香蕉鱼似乎在这里是一种内心不被外界承认的美好。在SAC中,它出现在12集那位在电子脑中放映超现实电影的导演的故事中,大概是用来表示这位神无月涉导演不被使人理解的无奈是和格拉斯-西莫如出一辙吧。
而与笑脸男人的“Should I?”这一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则是那位导演的意识残留在塔其克马心中的一问了。在12集中,塔其克马将校女孩送回的时候,那不得屏幕上出现了来回滚动的沙翁名句“to be or not to be”,仿佛是在对每一个进入这个电影世界的人说:to be,or not to be......似乎是在对那些为电影而着迷,不愿意回到现实世界得人发问。
在这一集中,素子和这位导演有过一段针锋相对的对话。个人认为是这部动画中相当成功的一个地方——
“怎么样?”
“我当然不会说那是个糟糕电影。不过,基本上无论什么娱乐都只是一时的,而且也应该如此,像这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是一位迷住观众使其无法离开的电影,不管它是多了不起的东西,只是有害无益”
“哦,很严厉的批评呢......在这里的观众中,也有人一回到现实就会遭到不幸。如果你把那些观众的梦想夺走,你承担得起责任吗?”
“承担不起啊。正是在现实生活中拼搏,梦想才有意义.......只是把自己投射到别人的梦想里的话,跟死又有什么两样?!”
“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啊。”
“如果你把逃避现实叫做浪漫的话。”
从笔者的观点看来,无论是站在麦田守护孩子们的快乐,还是变得又聋又哑对黑暗闭口不言;是为了反抗世界的不理解而自杀,抑或是将观看电影的人们久久迷惑——都是为素子所明确批评的。素子曾经对犯人强烈的表示过对“又聋又哑”的驳斥,也对那前卫导演的ghost做过如上针锋相对的批评,这愈发使她形象变得冷峻鲜明了。而教本编写者洗练犀利的文笔,更在此可见一斑。
另外一部作品就是塞林格写于1949年的《笑面男》(The Laughing Man)了。小说的内容与第十一集有很多相似之处。一群少年,属于一个课后和星期六活动小组,组织名为“科马齐斯”(Comanches),领队的是一位成年人,被大家称为“头儿”,他给男孩们讲述一个名叫《笑面男》的肥皂连续剧。这本小说,在塞林格的写作生涯中被认为不怎么重要。其中的剧情和SAC各处地方的相似之处以及惹人遐想的地方相当多,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剧中素子曾经提到,9课早已经对这本小说进行了调查。书中笑面男的行为与笑脸男人的行为也多有相似之处,但素子并不认为这会为笑脸男人事件的解决提供很大的帮助。其与SAC最大的联系,莫过于那个经常用于笑脸男人攻击时使用的logo。而其中笑脸男所戴的帽子,更是让人不自觉的想起霍而顿最爱反着戴的那顶猎人帽。所以说SAC的主线,似乎仍在《麦》这本书中。
《麦》对读者的影响,可说是相当引人瞩目。读者几乎都成了主人公霍而顿的拥趸,而这些人之中,又有一些成为轰动世界的谋杀事件的作案者。1989年7月18日,一位疯狂的青年在洛杉矶用手枪射死了布莱德.希伯林德21岁的女朋友演员丽贝卡。警察在凶杀现场的祥子里发现了作案用的手枪,染血的衬衫和一本破烂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和他的妻子大野洋子正准备走进自己居住的达科他大厦时,一位叫查普曼的男子轻轻的喊了一声:“列侬先生”。随后即扣动了手枪的扳机,他一共开了5枪,四枪打中了列侬。从此乐坛少了一位传奇人物,而这个叫查普曼的男子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踱到一边,掏出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安静的翻阅,等待警察的到来。最后查普曼被控杀人罪,当警察审讯查普曼试图了解他的杀人动机时,查普曼说:“我希望你们都真心的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很多答案。”1989年,迷恋美国女演员朱迪·福斯特的美国青年欣克利,为了引起朱迪·福斯特对他的注意,在华盛顿的希尔顿酒店门前,向刚结束演讲的里根总统开了六枪,抓获他的警察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书,从破旧的程度,可以看出这本书被他经常性的翻阅,那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些行为,无一不在让我感受一种所谓“平静的疯狂”,而这些谋杀者的暗杀行为,也与笑面男虽然拥有超A级黑客的水平,但仍然采用暗杀这样的手段的动机非常想象。
《麦》真是这么富有魅力的一本书么?最后一集,完全失去同事消息的托古萨,面对被隐藏的真实,将《麦》的书从高空扔下,却正表达了其中另一类的怀疑。反叛的霍而顿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疑的(当然艾利和菲比除外),而觉察到这不完美,就只能选择逃避的态度么?如同笑脸男人退居在一旁观看闹剧的发展?象霍而顿为能够又聋又哑而快乐不已?这都不是正确地选择。答案,都在那书的落下了。
相关书籍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作者为JD塞林格(J.D.Salinger),可以说是潜藏在SAC当中的“里线索”。在整个故事中占有相当的分量。笑脸男明显是《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FAN。他用来挡住脸的标志周围的英文是“I thought what I`d do was I’d pretend I was one of those deaf-mutes?”翻译过来是“我想我要假装成一个又聋又瞎的人。”这话出自《麦》一书。托古萨在儿童机构发现了笑男的痕迹,写在更衣柜里的字是“You know what I’d like to be? I mean if I have my goddam choice? I’d just be the cathcher in the rye and all.”翻译为“你知道我将来喜欢当什么吗?我是说将来要是能XXX的让我自由选择的话,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里的原版是“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然而这个霍尔顿没是实现的愿望,笑男却亲身去实践了一下,在那个儿童机构里,没有其他的大人,他伪造了自己的身份,保护着那些电脑不适症的儿童,成为了一个现代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此外,在《麦》一书中霍尔顿喜欢一顶红色的鸭舌帽,他总是喜欢把它反过来戴。让我们来回忆一下SAC里最后一话中笑男手里面拿的是什么? 而且也请大家记住这红色的鸭舌帽,它可以看做一个线索,隐喻了笑男的存在。
在《麦》中,霍尔顿有一个棒球手套。那是他去世的弟弟留给他的遗物。小说一开始,霍尔顿就为这个手套为主题的一篇作文和室友打了一架。书中是如此描写这个弟弟的:“我弟弟是个用左手接球的外野手,所以那是只左手手套。描写这题目的动人之处在于手套的指头上、指缝里到处写着诗。用绿墨水写成。他写这些诗的目的,是呆在野上遇到没人攻球的时候可供阅读。”那么你记不记得,托古萨在儿童机构里看到笑男的时候,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在最后一话,笑男也大量引用了塞林格的话。(这么看来,笑男也算是一个OTAKU了?)
甚至更夸张的是,塞林格在1949年写过一本叫《笑面男》(The Laughing Man)的小说……
关键词2:MEME
说实话,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也吓了一大跳,此词出现在SAC第六话:《模仿者在跳舞》,MEME是副标题。MEME中文翻译为“弥母”。源自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为了读上去与gene一词相似,道金斯去掉希腊字根mimeme(原意是模仿的意思)的词头mi,把它变为meme,这样的改变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跟英文的“记忆”(memory)一词有关,或是联想到法文的“同样”或“自己”(meme)一词。 在道金斯提出meme概念之后不久,许多学者如苏珊;布莱克摩尔,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ie),阿伦;林治(Aaron Lynch)便秉承道金斯的观点,积极撰文阐明meme的含义和规律,并尝试建立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也很赞同meme的观点,他在《意识的阐释》、《达尔文的危险观念》中应用meme理论阐释心灵进化的机制。现今meme一词已得到广泛的传播,并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根据《牛津英语词典》,meme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