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角坐标系,是一种用定量的方法表达天体位置的
天球坐标系。其基本圈是天赤道,基本点是天北极和天南极。
简介
时角坐标系又称“第一赤道坐标系”。地球赤道平面延伸后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天赤道。天赤道的几何极称为天极。天赤道是
赤道坐标系中的基圈,北天极P 是赤道坐标系的基本极。
由于所取的主圈、主点以及随之而来的第二坐标的不同﹐赤道坐标系又有
第一赤道坐标系和
第二赤道坐标系之分。
第一赤道坐标系的主圈是
子午圈﹐主点是天赤道与子午圈在
地平圈之上的交点F ﹐天体的第二坐标是大圆弧FB =t 或球面角FP ﹐t 称为天体的
时角。由主点F 开始按
顺时针方向量度时角t ﹐从0°~360°﹐或从0~24。
周日运动不会改变天体的赤纬﹐而仅仅使时角发生变化。
第二赤道坐标系的主点是春分点﹐它是黄道对赤道的升交点﹐过春分点的
赤经圈就是该坐标系的主圈﹐春分点的
时圈与天体时圈之间的球面角 P 或大圆弧B =α﹐是天体在第二赤道坐标系中的第二坐标﹐称为天体的赤经﹐赤经α是由春分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量度的﹐从0°~360°﹐或从0~24。
第一赤道坐标系是右旋坐标系﹐第二
赤道坐标系为左旋坐标系。
天体的周日运动不影响春分点与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也就不会改变天体的赤经和赤纬﹐而在不同的测站﹑不同的观测时间﹐天体的
时角却是变化的。所以,在各种星表中通常列出的都是天体在
第二赤道坐标系中的坐标赤经和赤纬﹐供全球各地的观测者使用。
基本要素
基本圈:天赤道、子午圈、六时圈。
基本点:天赤道与天子午圈近南点的交点(Q'点)(即天赤道上4个相距90°的点:东、西、上、下,交点取上点)。
在基本圈上计量的第一坐标:时角(t),自子午圈起向西为正(0h~12h),向东为负(0h~12h)度量时自上点沿天赤道向西度量。
第二坐标:赤纬(),子赤道向北天极计量为正(0°~90°),向南天极为负(0°~90°)。
应用:S(恒星时)=t(春分点时角)。
S(恒星时)=天(恒星的时角)+a(恒星的赤经)。
使用情况
时角坐标系系又取
子午圈为主圈(与基圈不同),天赤道与子午圈的上交点为主点,从此点起量。
赤纬时角(天体所在位置与子午圈所在平面的夹角,从主点开始按按顺时针方向量度,范围0-360°或0-24h)。也就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
即在不同的测站﹑不同的观测时间﹐天体的时角是变化的。第一赤道坐标系和
地平坐标系相似之处是坐标随时间地点而变化,这样有利有弊,但在多数情况下不便研究,故在天文学研究中第二赤道坐标系更常用。
古代坐标系
赤道
天球坐标系在古代中国被称为浑天系,它是将天地看作一个整体,将这个整体比做一枚鸡卵,将地球比做卵中黄,将环绕地球的天穹比做卵白和卵壳。
浑天系是以地体为天地的球心,以南、北两天极为轴心,亦即天地的中心;以缘地球表面向四周延伸的太空为上下四方。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以将二十八宿所标示360度等分(其实古人是将天球等分365.25份,每一份为一度,固有秦代李斯在《仑颉篇》中有“地日行一度”之说)的十二辰为划分时间的坐标,并在这一立体的“卵壳”上标示日月星辰的运行度数。
现象解释
(1)时角坐标系解释两地的恒星时差(或者太阳时差)等于两地的经度差。
度量时间的始圈是当地的午圈,午圈就是当地的经圈无限延伸和天球的交线— — 天球子午圈,经度不同天球子午圈不同,即始圈不同,所以在同一计时系统内,某一特定物理时刻两地恒星时(或太阳时差)等于两地的地理经度差。
三者之间的换算也是在天赤道上模拟真太阳、平太阳、时差和恒星的位置,再根据有关的定义推得的。
(3)解释真太阳日的不均匀
时角坐标系、第二赤道坐标系系和黄道坐标系结合起来解释,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化造成运行在黄道上的真太阳每日的黄经差不等,表现在天赤道上每日的赤经差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呈不均匀变化,因而真太阳的时角也随之不均匀变化,故真太阳日不均匀。另一方面即使真太阳在黄道上匀速前进,由于
黄赤交角的影响,相等的黄经差在天赤道上对应的赤经差也是不相等的,时角不等,真太阳日也是不均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