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秦太虚书
北宋苏轼散文作品
《答秦太虚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秦观的一封书信。书信开头尽述“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可见作者在谪居中遭遇的种种不幸。然而在随后的叙述中,苏轼乐观豁达的性情渐渐显露,虽异乡谪居、生活清苦,连遭痛失亲人的打击,但他仍然自得其乐,入道观养炼,与山水为伴,与友人同乐,时时“掀髯一笑”,其安之若素的豪情令人肃然起敬。全文行语亲切自然,内容琐碎平凡,而琐碎之中显示了作者超凡的洒脱和博大的胸襟。
作品原文
答秦太虚书1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2,得手书,劳问甚厚3。日欲裁谢4,因循至今5。递中复辱教6,感愧益甚7。比日履兹初寒8,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9。但舍弟初到筠州10,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11,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12。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13,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14,不可复作少年调度15,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16。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17。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18,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19,安得就此20?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21,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22。此后纵复出从人事23,事已则心返24,自不能废矣。此书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25,娓娓焉来逼人矣26。如我辈亦不劳逼也27。太虚未免求禄仕28,方应举求之29,应举不可必30。窃为君谋31,宜多著书32,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33,不须及时事也34。但旋作此书35,亦不可废应举36。此书若成,聊复相示37,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公择近过此,相聚数日38,说太虚不离口。莘老未尝得书39,知未暇通问40。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41,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42。但得罪以来43,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44,则决坏藩墙45,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46。
初到黄,廪入既绝47,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48,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49,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50,此贾耘老法也51。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52,至时别作经画53,水到渠成54,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55,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56,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57,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58,村酒亦自醇酽59。柑桔椑柿极多60,大芋长尺余61,不减蜀中62。外县米斗二十63,有水路可致64。羊肉如北方65,猪牛獐鹿如土66,鱼蟹不论钱67。岐亭监酒胡定之68,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69,皆家善庖馔70,喜作会71。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72!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73。
子骏固吾所畏74,其子亦可喜,曾与相见否?此中有黄冈少府张舜臣者75,其兄尧臣,皆云与太虚相熟。儿子每蒙批问76,适会葬老乳母77,今勾当作坟78,未暇拜书79。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李端叔一书80,托为达之。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81!不宣82。轼再拜。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苏轼启:五月末,我弟弟来,带来你写给我的信,劳你在信中情意深厚地慰问我。我每天都想写回信致谢,一直拖到今天。现在又收到你通过驿车寄给我的信,让我更加感激和惭愧。最近已进入初寒天气,你的生活、身体好吗?我寄居在这里,大致上还过得去。但我弟弟刚到筠州,就死去一个女儿,我的老奶妈也去世了。哀悼之情还未消去,又收到家里来的信,信中说我的堂兄太子中舍苏不欺也在九月中旬去世。我在异乡既老又病,看到的都是些凄凉的事物,想到人的生命就这样脆弱!又蒙你(在信中)告诉我,你有段时间病得很重,令我高兴的是你现在康复了。
我们都渐渐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了。应赶紧用道家之书上说的方术之士的方法,好好地保养、锻炼自己的身体。我在谪居之地闲来无事,了解了(道家修炼的)一些方法。我已经向本州的天庆观借好了三间道堂,冬至后就搬进去住,住满四十九天后才出来。要不是被贬、被流放,怎么能这样做呢?你以后一被官务束缚,想要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哪能再得到呢?应该现在抓紧时间进行。只要选择你平时所谓的简明扼要、容易实施的方法日夜修炼,除了睡觉、吃饭之外,不做其他事情,只要满了(四十九天的)期限,养身的根本就建立了。从此以后你即使再出来处理人间事务,事情一做完心思就返回(到那种境界里去了),自然就不会停止修炼的事了。你收到这封信时,恐怕已过冬至日,但你也不必从冬至日开始修炼。
你寄来给我看的诗文,都写得十分高超,美妙到了极点,娓娓道来,有一种逼人的才华。像我这样的人也用不着逼了。你以后免不了要求官、求俸禄,要通过科举考试求官俸,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够中举,我私下里为你考虑过,可以多写些书。像你寄示的论兵和论盗贼的这些文章都写得很好,只要像这样的写它数十篇,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不一定要触及现在的事。但你这些时日写这类书时,也不能忘记了做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这本书要是写好了,最好也给我看看,肯定有人明白你的用心。想来你会了解这个意思的吧。
李公择最近从此路过与我相聚了几天,他一直说到你,简直不离口。未曾得到孙莘老的信,我知道他没时间写信。程公辟等着我为他儿子履中写的悼念文章,这本来是我自己要求写的,现在怎么能不履行诺言呢?然而自从我获罪以来,不再写文章,自己控制得很严格,如果再一写,就会冲破限制,从此以后又会滔滔不绝地多嘴了。
我刚到黄州,薪俸已断,家中人口不少,我自己很为此事担忧,只好厉行节约之法,每天的费用不能够超过一百五十钱,每个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把它们悬挂到屋梁上,每天清晨用把挂书画的长柄叉子挑下一份来,就把叉子藏过,把那些每天用不完的钱仍旧放到大竹简里贮存起来,用来招待客人。这是贾耘想出来的老办法。我计算了一下,钱囊中的钱还可以用一年多的时间,到时候另外筹划。水到渠成,不用预先考虑。这样一来,我心中记挂的事就一件也没有了。
我所住的江对岸就是武昌,山水美到极致,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去了以后)经常被江中风涛阻隔,不能立刻回来,那王生就为我杀鸡做饭,有时在他那里住几天,他一点也不厌烦。又有一个姓潘的年轻人,在樊口开了家酒店,我常常乘小船径直到他的酒店旁,那里有乡村酿的酒,味道很醇酽。这里柑子、橘子、椑子、柿子很多,芋头大得长达一尺多,不比蜀地的差。外县的米一斗二十钱,从水路可以运来,这里的羊肉价格和北方一样,猪肉、牛肉、獐肉、鹿肉价格贱得如同泥土一样,鱼、蟹根本就不计算价钱了。歧亭的监酒胡定之,随车载有万卷书,喜欢借给别人看。黄州官署里的几个官员,家里人都善于做菜,喜欢举行宴会。太虚你看看这些事,我的生活不是还过得去吗?我想与你说的话无穷无尽,但纸用完了。你打开信读到这里,可以想见我掀起胡子呵呵一笑。
鲜于子骏一直是我敬畏的人,他的儿子也十分可爱,你曾与他见过面了吗?这里有位黄冈少府张舜臣,还有他的哥哥尧臣,都说和你熟悉。每次蒙你问及我的儿子,这次恰巧遇上埋葬我老奶妈的事,他现在正料理做坟墓的事,来不及给你写信。又快到年末岁尾了,天气非常寒冷,请你千万自己保重。我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麻烦你转交给他。晚上我喝酒稍稍过量,字写得很不像样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别的不一一细说了。苏轼再拜。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他的弟子秦观写信宽慰他,信中这样讲:“以先生之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内不愧于心,某虽至愚,亦知无足忧者。”苏轼看完后写了这封回信。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秦观是苏轼的门生,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又是苏轼政治上的同道,一生因苏轼牵连四处颠沛,刚值盛年就死于流放之中。面对这位在政治上亦遭坎坷且又非常关心自己的门人,苏轼把自己的流放生活说得安定又有乐趣,这固然反映了作者坦荡的襟怀和履险如夷的开朗性格,但如《送沈逵赴广南》和《别黄州》等另外反映黄州贬居生活的写实诗篇,就可以看到这封信中将实情是大打折扣了。在给这位门生的信中,苏轼宽慰多于自诉,对对方的关心也多于自身感慨的抒发,从中又可看到苏轼对友谊、对后辈的尊重和关怀。所以这封信无论是对研究苏轼的生平、思想,还是给人们在困窘之中如何去对待生活、对待友谊以启示,都是很有价值的。
信中以亲切省净的口语去写家常琐事,尤其是中间一段,作者向对方倾谈黄州的山水、与居民的友谊、当地的物产、饮馔等等,写得从容自然,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可见其心态的从容和安然。特别是写他如何对付没有收入的穷日子一段,苏轼到黄州后面临三大问题:贬谪余悸、贫病交加、家门破败。他曾在《谢量移汝州表》中追述初到黄州时的心态:“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照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又在《答李端叔》中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但前两者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最重要的是二十多口人每天必须要吃饭。万般无奈之下,苏轼灵机一动,启动了严格的定量配给制:把每月开支限定于四千五百钱,每天一百五十文钱;又怕超支,使用时控制不住,于是把钱挂到房梁上,每天取下一百五十文后就又把叉子藏起来,即使想取也毫无办法了;剩下的节余则另贮入竹简,作为招待宾客之用。一个平日旷达而潇洒的大诗人,竟拮据到如此地步,让人扼腕而叹,但即使这样还是有难以维持的时候,他只好求人:“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与章子厚书》)若不是弟弟子由经常救济,苏轼的家恐怕早就揭不开锅了。而作者把这种穷对付的生活居然写得如此津津有味、娓娓动听,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心胸的豁达和性格的开朗。就像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形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那样,一个如光风霁月般的伟大人格形象,矗立在人们眼前。
名家点评
南宋黄震:“说在黄州挂钱梁上,日用百五十钱之法,武昌山水佳绝,食物多贱,人情相与之乐,善处困者也。”(《黄氏日抄》卷六十二)
明代茅坤:“此等书并长公随手淋漓者,却自潇洒脱俗可爱。”(《苏文忠公文钞》)
明代陈天定:“琐琐散散,叙来自成佳致。”(《古今小品》卷三)
清代吕留良:“无一毫装点,纯是真率。他文如说官话,此等文如打乡谈,官话可学,乡谈不可强也。”(《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卷三)
清代浦起龙:“信笔作简,意趣萧疏,无版定章段,但以类区之。简牍第一且免熟俗,学者略宜见此风致。”(《古文眉诠》卷六十五)
作者简介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中,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著有《东坡文集》110卷。《宋史》有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00:4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