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粉条
四川省筠连县特产
筠连粉条,四川省筠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筠连粉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与各种蔬菜、鱼、肉、禽、蛋等搭配,可烹调出中、西式家常便菜和宴席佳肴,春夏秋冬皆可食用,可凉拌、热炒、炖煮、油炸,是家庭及饮食业热烹、凉拌之佳品。
产地环境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优越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特有的红薯品种和高产栽培模式为筠连粉条原料独特品质打下坚实基础,优质的筠连地下水是筠连粉条从原料生产、制作过程的必要条件及优良品质形成的特殊保障,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为筠连粉条品质特点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
筠连粉条选取优质的筠连地下水,先成型,再熟化的悠久的传统制作工艺,保持了传统加工粉条柔软、有韧性、不滑汤、不断节的特有品质。
历史渊源
筠连县种植红薯和加工红薯粉条有悠久的历史,筠连粉条是以红薯粉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据《筠连县志》记载已有240多年历史。
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由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迁入四川时将红薯种子带入,在筠连县城周边栽种,获得成功。此后,又将红薯按闽粤工艺制成粉条。
据《筠连廖氏族谱》记载:迁入筠连的第二代廖世宾、曹氏夫妇,在乾隆中后期(1775年左右)曾在万寿桥头摆摊开店,经营粉条等饮食。综上,筠连粉条是闽粤移民迁入带来的食物,也是外来移民文化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的结晶。清同治《筠连县志》就有种植、生产白苕的记载。
民国版《筠连县志》也载:“甘薯,俗称红薯,产于山地,为农家代食品。可滤成粉,亦可制粉条。”
筠连粉条传统制作是各家各户小作坊生产,没有统一的标准,所生产的产品各式各样,更没有包装。20世纪80年代开始,筠连县开始有了粉条加工企业,随后产量不断增加。
生产情况
2012年,筠连县年加工粉条2万余吨,其中进入市场的超过1万吨。
2017年,筠连县拥有红薯种植面积约15万亩,产量近30万吨,加工红薯粉条3.4万吨。
产品荣誉
“筠连粉条”曾荣获四川省食品博览会银奖。
2016年07月0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筠连粉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筠连粉条产地范围为四川省筠连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一)甘薯
1.品种:南薯88、徐薯18、川薯27、鸡扎苕、豫薯7号,豫薯8号。
2.淀粉含量:保护范围内生产的甘薯,淀粉含量18%—25%。
(二)水
保护范围内的地下水,符合国家饮用水相关标准要求。
二、加工
工艺流程:红薯→粉碎→过滤→沉淀→淀粉干燥→打糊(打芡)→漏粉→冷却→干燥→成品→包装。
工艺要求:
1.沉淀取粉:将洗净的红薯粉碎、过滤2—3次,沉淀6—8个小时,提取淀粉。
2.淀粉干燥:将取出的淀粉通过晒、烘等方式进行干燥至水分低于20%。
3.打糊(打芡):将干燥后淀粉根据重量适量添加水,和匀搅拌,直至糊化。
4.漏粉:将糊化的淀粉通过模具漏入沸水锅中煮熟定型,煮熟水温为97℃至100℃,煮熟时间为1至2分钟。冷却水温≤35℃。
5.粉条干燥:定型后的粉条自然干燥,水分在10%—15%之间。
三、质量特性
(一)品质特征
1.干粉条:色泽明亮、粗细均匀、无并丝。
2.烹饪后:口感细腻、柔软、青香、爽口、不滑汤、不断节。
(二)感官及理化指标
筠连粉条理化指标
(三)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要求。
专用标志使用
筠连粉条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筠连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筠连粉条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9 02:46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产地环境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