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杆胡同
北京市东城区西南部下辖胡同
箭杆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南部。北池子大街东侧,属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智德北巷,南止骑河楼南巷,东邻北河沿大街。全长153米,宽5米,沥青路面
历史沿革
箭杆胡同属东城区东华门地区,呈“T”字形,南北向一竖的北口在智德北巷,南口与东西向的一横相通,东西向一横的西段曲折,东不通行,西口在骑河楼南巷,全长150余 米。 据记载,“箭杆胡同”始称于清光绪年间。何谓箭杆?箭杆是指旧时扎纸活的骨架和吊顶棚的龙骨(搁栅)所用的经过加工的高粱秸。据此分析,当年胡同内应有加工、经营箭杆的作坊、店铺。胡同今已无存,只因保留“陈独秀旧居”还剩下西口凹进去的一小截,但已经不是胡同了。
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前海西街,西至三座胡同。
箭杆胡同北为三座桥,桥北有大慈恩寺,武宗时与白塔寺一样,都是供奉养番僧的场所,十分隆盛。世宗即位后,对此很反感。朱国桢《涌幢小品》云:“嘉靖初,废大慈恩寺。从锦衣卫之请,即其地改为射所。上以金鼓声彻于大内,拟改建元明宫,别以大兴隆寺为射所。”这就是说,大慈恩寺曾拟改为射所。由此,胡同称箭杆者,似也不是空穴来风
箭杆胡同五号是京城现存少有的独家独户传统四合院民宅。始于元朝,经历了明朝,清朝及民国,直至1966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八百多年来,北京人大多居住在这种由东、西、南、北屋围成的四合院里。
百年大门,依稀可见往日的辉煌;门前损毁的石墩,印证了文革的洗礼。七级台阶及宅门上方的木刻雕饰——四个门簪,便可知昔日主人的官位品级。
大门外台阶的阶数在封建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规定,这套四合院拥有七级高台阶,在封建社会它代表着宅子的主人是四品以上的官员。门上有四个“门簪”(如上照片:门上边伸出来的六角状木制柱子)也是四品官的象征。常言到“门当户对”,就是从这个门口的等级表示而来。门墩可以看出这家是文官还是武官,比如狮子脚下踩着大鼓是武官,踩着玉玺是文官。
走进二道门,抬头可以看到门框两边有一对倒垂的红色花蕾,所以也叫垂花门。过去常讲“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未婚女子不能走出这道垂花门
观察仔细的人还可以发现东西南北各个房子的房檐高低不同,听王老师讲解才明白,原来这也显示了住在这间房子里主人的辈分高低。
胡同特色
箭杆胡同九号,曾是著名革命刊物《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新青年》是陈独秀创办的进步刊物,开始在上海出版。民国六年(1917)1月,陈独秀受蔡元培的邀请,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迁居到距北京大学不远的箭杆胡同,《新青年》的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
陈独秀故居
箭杆胡同20号,旧时的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在胡同西口内南侧把角处,东西并排两个院落,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20号,朝西的街门是骑河楼南巷9号(旧门牌是妞妞房9号)。据房屋档案记载,该院占地面积为460平方米,共有房屋18间半,建筑面积为264平方米。此房原为孙姓人家的房产,购于民国元年(1912年)。1917年,陈独秀来京后租住东院,即箭杆胡同9号;如今,箭杆胡同20号作为“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独秀旧居”的街门建在院子的东北角,面北,为“如意门”:院内有正房3间带1间东耳房,南房3间亦带1间东耳房,东厢房两间;院内西墙有随墙门通往西院。院内房屋均为起脊合瓦房,正房3间前出廊子。陈独秀从1917年初到1920年初在这个院子里断断续续住了3年。
陈独秀在胡同
陈独秀(1879-1942),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陈独秀在箭杆胡同9号居住期间,上演了其人生最为辉煌的一幕。
1917年初,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文科学长,住在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编辑部亦随之由沪迁京,驻地也在箭杆胡同9号,这里成了新文化运动中心。1918年12月,陈独秀与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每周评论》很快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重镇。陈独秀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帅,当年从箭杆胡同9号发出的声声呐喊震撼着整个中国。
毛泽东没有忘记陈独秀,箭杆胡同的街坊们也没有忘记陈独秀。
后人记念
记者在2002年拜访了一次箭杆胡同20号。一进胡同,记者随便询问了两位中年妇女和一个小伙子,他们都能准确说出陈独秀旧居的具体位置,而且脸上还掠过不易察觉 的自豪感。尤其是原来的房主孙志诚先生,当时他已是83岁高龄,还非常热情地引领我走进院子,并详细地向记者介绍:“当年我们家住在西院,东院整个都租给陈独秀先生了。北房3间是陈先生的住房,南房3间是《新青年》编辑部,靠街门的那间小房是传达室,《新青年》编辑部的牌子就挂在那儿,两间东房是陈先生的车夫和厨子住的地方。东、西两个院子是相通的,当年陈独秀受通缉,就是从西院那个门妞妞房9号逃走的。”
依孙老先生年龄推算,应该见过陈独秀在这里居住,但不应该留下如此清晰的印象;关于陈独秀在这里居住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听说的,可是孙老先生却如数家珍。
相关传说
徐达,濠州人,祖辈务农。元末,他参加了由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成了朱元璋的部下。他由于心怀大志,作战英勇,又足智多谋,所以很得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攻灭张士诚,北上灭元时,徐达被任命为大将军。他率军进入北京后“封府库、籍图书宝物,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宦者护视诸宫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为此,他受到了北京城内居民的拥戴,今天,北京城还流传着徐达射箭定明都的故事。
据说朱元璋北伐时,住在南京,可他准备在北方另行修建一座新的京城,这都城在哪儿建呢?他想来想去,最后叫来了徐达。他对徐达说:“我要在北边建座新都城,可还没选好地方。这么办吧,凭着你的神力往北射上十箭,箭落到哪儿,咱们就在哪儿建新都。”徐达答应着来到殿外,抽弓搭箭,连着向北方射了十箭。这十支箭分别落到了昌平、前门外、德胜门外、崇文门外、广安门内、东打磨厂、北池子、东单、北兵马司和宝钞胡同附近。明都建成后,这十个地方每处都形成了一条箭杆胡同,而且每条胡同均象箭杆一样直直的、细细的,据说那是徐达射出的十支箭变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9 00: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