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位于
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中国“
佛教八宗”之一“
唯识宗”(又称
法相宗、
俱舍宗、
慈恩宗)
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大慈恩寺是唐
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
李治为了追念母亲
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
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
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内的
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历史沿革
敕建佛寺
北魏
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
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此后1000多年来,慈恩寺成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
朝拜之地。
唐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己卯,太宗文德皇后崩,十一月庚寅葬于
昭陵。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
李治在春宫,以其母文德皇后早弃万方,一心“思报昊天,追崇福业。”于是于六月
庚辰,使中大夫守右庶子高季辅宣令说:“寡人不造,咎谴所锺。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在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远,瞻奉无隶。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鸟之情。窃以觉道洪慈,实资冥福。冀申孺慕,是用皈依。宜令所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寺成之日,当别度僧。仍令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仰规忉利之果,副此罔极之怀。”根据此令,有司于是仔细普查京城各处形胜,并最后决定在宫城南晋昌里面对
曲江池的“净觉故伽蓝”旧址营建新寺。
寺址定工
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最后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祗树给孤独园之略)”的建造方案。整个工程,“穷班孪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并榈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备其饰”。按照设计,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至当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月戊申,太子治又下令说:大慈恩寺工程“渐向毕功,轮奂将成”,但僧徒尚缺,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很快,翻经院宣告落成,“虹梁藻井,丹青云气,琼础铜沓,金环华铺,并加殊丽。”随后,太子治复令
玄奘法师自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经院继续従事佛典翻译,充上座,纲维寺任。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二月戊辰,太宗皇帝为玄奘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描述。
此后不数天,太子治再在仗卫的扈従、百僚的陪同下到大慈恩寺礼佛,会见五十大德,讲述其造寺之原由,不禁呜噎酸感,史称其“蒸蒸之情,亦今之舜也”。侍臣及僧共睹此景,无不为之哽泣。会罢大德,太子遂登东阁,宣布大赦令等。继而巡历廊宇,至玄奘法师房,亲制五言诗一首帖于户,其诗谓: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空外迥分辉。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雁塔建造
唐高宗
永徽三年(652年)三月,玄奘法师欲于大慈恩寺
端门之阳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一是供安置、保存従西域请回来的经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二是借之以显大国威风;三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故迹垂世,供人瞻仰。高宗闻讯,遂向玄奘提出三条意见:一、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难速成,宜改用砖造;二、不用法师辛苦、破费,一切用度皆以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折钱支付;三、建塔地点改就寺之西院。
雁塔建好后,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形仿西域(印度)制度,不循中土旧式;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层层中心皆有
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最上层以石为室,藏经像;塔下层南外壁有两碑,左为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皇帝在东宫时所撰《述
三藏圣教序记》,皆为
尚书右仆射河南公
褚遂良书。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曾自述诚愿,略述自己皈依佛门经过、赴印求法原因、太宗父子护法功德等,最后说:“但以生灵薄运,共失所天,惟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庶使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在建塔过程中,奘师“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
慈恩寺塔自此成为长安城内、乃至大唐帝国的一处著名胜迹。
建筑格局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也是规模最大的寺院,占当时晋昌坊半坊之地,共有13庭院、屋宇1897间(包括翻经院),重楼复殿、云阁、蝉房并有塑像,十分壮观,是
唐长安城最宏伟壮丽的寺院。现存寺院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其余早已荡然无存。
今天的大慈恩寺为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在唐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占地76亩余(50738平方米),位于雁塔区境中心地带,座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
法堂、
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寮房等。
主要建筑
大雁塔
大雁塔是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玄奘法师为供养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塔高64.5米,共七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
西安全貌。
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有著名的《
大唐三藏圣教序嘉靖二十七年十月(1548年)铸造,重三万斤,高三米多。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
慈恩塔雁塔题名玄奘三藏院
全院由西院光明堂、中院大遍觉堂和东院般若堂三部分组成,将玄奘大师的辉煌一生分成两个阶段、三个不同层面向世人展示:西院光明堂展示的是大师出生到四十岁取经回国的经历和动人事迹,称为“参学求法”阶段;东院般若堂的内容是玄奘大师取经东归受到唐王朝的隆重欢迎和励志译经、传法弘法直到圆寂,称为“译经弘法”阶段;中间的大遍觉堂则以更深层次的内涵表现了“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的宗教背景,贯穿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观念的佛教文化核心思想。
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师的
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为铜刻、木雕和石雕。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供游人瞻仰参观。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来此参观,誉玄奘三藏院为当代
敦煌。
雁塔广场
大雁塔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占地近1000亩,整体设计凸显
大雁塔慈恩寺及大唐文化精神,并注重人性化设计。整个广场分为:北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雁塔西苑、雁塔南苑、
慈恩寺、步行街和商贸区等。
北广场
其中
大雁塔北广场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64米,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北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
大雁塔北广场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广场内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拥有全世界最豪华的绿化无接触式卫生间,保持最清洁、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长的光带、世界首家直引水、规模最大的音响组合等多项纪录。
北广场南北高差9米,分为9级,由北往南拾级而上,形成对大雁塔膜拜的形式,每个踏步为5级,意为“九五之尊”。喷泉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其八级迭水池中的八级变频方阵是世界最大的方阵。每级水池有7级迭水,与大雁塔7层相印合。
南广场
大雁塔南广场建于大慈恩寺前,是对佛文化的阐释,于2001年初建成开放,标志性建筑为
玄奘立式雕像。占地32.6亩,包括园林绿地、花岗岩铺地和水面过桥等设施,是市民休闲放松的常去之处。
雁塔西苑
雁塔西苑位于北广场西侧,突出园林特色,修整森林树木,铺设石板布道,置放民俗风情浓郁的雕塑小品,整体景观与大雁塔北广场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整个西苑突出了公益性和地域文化色彩,以陕西民俗文化为主题,用活灵活现的雕塑艺术形象集中展示陕西关中、渭北高原、陕南、陕北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如:皮影、剪纸、泥塑、陕西八大怪、农村嫁娶、吹糖人、踩高跷、老城趣事及白鹿原系列等,颇有韵味。
雁塔东苑
位于北广场东侧,是突出陕西地域特色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场所“戏曲大观园”。通过戏曲彩绘雕塑、地方戏曲铸铜浮雕、陕西大戏剧家人物群雕、陕西著名戏曲演员人物群雕等四大类雕塑群,体现出陕西地域文化的特点,展现“大秦腔”的独有魅力。
东、西步行街
分别位于大慈恩寺东西两侧,通过“百姓祝寿”、“皮影大戏”、“悬壶济世”、“街头胡乐”、“角力争雄”等一系列雕塑小品,把唐朝百姓的市井生活描绘的活灵活现,这些雕塑小品人物细腻逼真,反映出唐朝民众真实的生活场景,体现了盛唐时代社会的繁荣、富强。
文物遗存
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
中书令的大书法家
褚遂良手书的《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
唐高宗李治撰文、
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
二圣三绝碑”。
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
蟠螭圆首,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
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
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雁塔题名碑
大雁塔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即著名的
关中八景之一
雁塔题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现存大量历代题记,仅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佛舍利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当初为存放从西域所取经像舍利而建造大雁塔。玄奘法师究竟从西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骨舍利的具体数量未说明。而在同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明“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后经武则天长安年间从新改建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也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取回中原的佛舍利由此成为千古之谜。
当前大雁塔上安放的佛舍利,是印度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所赠。1998年6月10日,大慈恩寺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释悟谦法师,法师原籍是陕西
咸阳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为楷模,赴印求法,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访问当天,他拿出一红纸袋,上面印着金色的“一乘佛宝”四个字和莲花图案,内装有珍贵的两颗佛舍利子(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赠与大雁塔。并再三嘱托:“这佛宝非常宝贵,要珍藏好定有无量大福”。为了弥补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让更多的人们共同瞻仰佛宝舍利,便将佛宝陈列于大雁塔上。为慎重起见,大雁塔给远在印度的释悟谦法师寄去一封信,向他谈明意愿,征求意见,释悟谦法师高兴地回信说:“
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信奉者得福无量,犹希吕君能虔诚供奉,定得无量大福。若能公诸大雁塔上层,令众同为瞻仰,更得无量无边大福聚,兄为祝颂。”
贝叶经
唐僧西域取经之前,古印度人尚未掌握造纸术,只能将记事文字刻写在经过特殊加工处理的贝多罗树叶上,佛教经典也无一例外的全被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予以保存和传诵,史称
贝叶经。
贝叶经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唐僧取经时所带回的657部经卷全为贝叶经文。据文献考证,存留下来的贝叶真经不足20片,每片都价值连城。
荐福寺所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
释迦如来足迹碑
大雁塔五层所陈列的释迦如来足迹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
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
据佛经记载,在佛祖
涅槃后二百年之内是没有佛造像的,那时佛弟子们都是瞻拜佛祖留下来的足迹印,拜佛足即为拜佛祖。唐僧赴西域取经时将古印度广为朝拜的佛足迹印图带回大唐呈现给了
唐太宗李世民,并接受太宗敕令,将佛足迹印图刻制成足迹印石,供广大信众瞻拜。
足迹碑中莲花象征纯洁,“卍”字代表火焰和光明,双鱼代表解脱,宝瓶象征聪慧,海螺象征布道,三钴代表护法,掌心千福轮代表转轮王,转轮王下面即为大梵天王图案。
价值意义
大慈恩寺由唐代皇室敕令修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由玄奘法师主持,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大慈恩寺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祖庭,中国的唯识宗就是在这里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唯识宗也被称为“慈恩宗”。慈恩寺建成伊始,唯识宗之祖玄奘即奉命入居。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月,皇太子李治营建慈恩寺功毕,奏请太宗度僧三百人,别请大德五十人,入居行道。别造翻经院,特请玄奘移就翻译,并充慈恩寺上座,纲维寺任。玄奘译经,先后九移其地,而在慈恩寺译场时间最久,译经最多。自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二月,至显庆三年(658)九月,长达十一个年头,译经三十五部,几占所译经总数之半。
大慈恩寺中的大雁塔为玄奘亲自设计而成,自唐代开始大雁塔就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塔下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文记述和佐证了大雁塔与
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大雁塔由原印度窣堵坡形式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仿木砖结构的楼阁式塔,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中国化的历史见证,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
历任方丈
玄奘
玄奘(602—664年),生于隋仁寿二年,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
贞观元年(627年)他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印取经。唐王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
丝绸之路”,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为回大唐译经弘法,玄奘说服劝阻自己回国的恩师、道友及各国国王,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并于唐永徽三年创建
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经像、舍利。
释窥基
玄奘法师高足弟子,
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字洪道,讳窥基,俗姓尉迟,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生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世家,其父尉迟宗,为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
江油县开国公。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鄂国公之侄。窥基九岁丧母,渐疏浮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七岁时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始住广福寺,后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学五竺语。年二十五,应诏参预译经。随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译场,并随従受业。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华宫译场圆寂,窥基乃重回大慈恩寺,专事撰述。曾结庐于浦阳县(浙江省浦江县)十里处,里人为之修建寺院为慈恩教寺(后易名为觉寺),其间曾到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永淳元年(682年)十一月十三日,圆寂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太和四年(830年)迁塔于平原。
妙阔
又名静宽,俗名卫玉堂,山西省五台县人。
1898年在山西省
阳城县福胜寺出家,后在宁武县
法华寺受戒。1903年至1918年先后到北京、江苏的名山
大寺云游参学,后在
上海华严大学毕业。1918至1920年在湖北武昌佛学院任教。1921至1927年来到西安,曾任
卧龙寺及
兴善寺住持。1928至1939年到湖南衡阳佛学院任教。1940年返陕后和太虚和尚等在兴善寺创办巴利三藏学院。此前于1931年在慈恩寺创办慈恩学院,担任陕西省佛教会会长。后任
兴教寺住持。1949年建国后曾任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及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著有《因明疏钞》一书。
佛事活动
1964年3月,在中日两国尚未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大慈恩寺接待了日本佛教界知名人士西川
景文、大河内隆夫妇来访,对促进
中日邦交正常化,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1964年7月,大慈恩寺又接待了来自日本、
锡兰(今斯里兰卡)、
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越南南方、
巴基斯坦、
尼泊尔、
老挝、蒙古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知名人士一行,在中国佛教协会
赵朴初会长陪同下,由北京乘火车到达西安,参加在大慈恩寺举行的隆重纪念玄奘大师圆寂1300周年法会。
以后大慈恩寺又先后接待了日本天皇
明仁、泰国僧王颂得帕耶纳桑文、印度总统
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意大利总统霍尔佐克、韩国前总统
卢泰愚、日本前首相
海部俊树、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
阿卡耶夫、越南共产党总书记
农德孟、世界佛教联谊会负责人、WTO专家组成员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主席
李瑞环、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选平、
王兆国、
王文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成思危、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办部门负责人,省、市
党政军方面的负责人,国家召开的国内国际会议的专家学者、港、澳、台胞等知名人士。
2014年11月29日上午,“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总部赠送西安大慈恩寺素可泰金身佛像安奉法会在大慈恩寺大雄宝殿内隆重举行。上午9时30分,大慈恩寺居士信众代表向安奉在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像前的素可泰金身佛像献供,随后增勤法师、帕·塔瓦拉贾拉亚长老、攀洛·泰阿利秘书长、李社民副局长等共同为素可泰金身佛像揭幕。
素可泰金身佛像为佛陀坐像,描绘的是佛陀降服魔王玛拉德的姿势,是2007年时为庆祝和纪念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陛下80岁寿辰,由世界佛教徒联谊会铸造的19尊金身佛像之一。该19尊素可泰金身佛像的铸造由“世佛联”和泰国波旺尼威寺合作进行,共铸造了19尊高度为19寸的金身佛像,泰国僧王智护尊者还慈悲结缘佛舍利并安奉在佛像的顶部。经泰国王室御准,“世佛联”总部将19尊素可泰金身佛像分别捐赠给“世佛联”主要地区中心所在国家和地区的19个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佛教圣地或寺院供奉。此前,泰国王室和“世佛联”总部曾向北京
灵光寺、上海
静安寺、云南西双版纳
总佛寺、陕西宝鸡
法门寺赠送了4尊素可泰金身佛像,此次向大慈恩寺赠送的素可泰金身佛像是全部19尊素可泰金身佛像的最后一尊,极为殊胜。
2014年08月10日(农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
陕西省佛教协会在西安大慈恩寺,为
8·3鲁甸地震举办了隆重的祈福法会和募捐仪式。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08:00-17:00
门票:大慈恩寺40元/人(学生凭学生证等有效证件购买30元/人,军人、残疾人、离退休及70岁以上的人员可免票),大雁塔登塔30元
交通:乘坐公交5、19、21、22、27、41路在“大雁塔”站下车即到
暂停开放
因最新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自2021年12月16日起,大慈恩寺实行“双暂停”措施。恢复时间另行通知。